我的父亲

      在这个祭奠的日子,我想以另一种方式怀念逝去的亲人,了解亲人过去的故事,传承血脉中的优良传统。

      一直以为父亲是墨守陈规的。记忆中,他一直从事同样的工作,坚守传统的思想和做法,就连家里的菜地种的都是多年不变的品种。

      爸爸性格内向,很少和孩子交流他曾经的经历,加之孩子多,生活艰苦,每天除了繁重的工作,还要养猪、种菜改善家庭生活。他吃苦耐劳,沉默寡言,在单位从不和别人争,在家也极少和妈妈闹矛盾,只是我偶尔觉得他偏心会和他吵架,他的理念是努力做事让孩子们生活的更好。遇到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都是妈妈出面处理,家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妈妈拿主意。这就是我印象中的父亲。

      越来越觉得没有早一点和父亲交流他的家庭和成长的经历是多么遗憾的事,如今很难找到熟悉他的亲人,幸好妈妈的记忆力好,还能清晰地记得父亲和她说过的不多的自己的故事。

      爸爸在山东读到小学四年级,十几岁时去了哈尔滨投奔他的叔叔,做过磨菜刀、剪子等小手艺。几年后又随同他的叔叔到了七台河市的勃利县,做了几年小生意后,重新回到山东。那时是人民公社制,父亲担任村里的记工员。在全国掀起的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潮中,父亲积极报名,又一次来到了大东北黑龙江。转战几地后,扎根到原始森林茂密的小兴安岭,成为一名林业工人,那年他刚刚二十出头,从此在林区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岁月。退休后,为了孩子,又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祖籍山东。

      爸爸的家人也在建国初期响应国家建设移民边疆,在祖籍他出生的村庄已没有亲人,好在还有位他的叔叔陪伴在他的墓地旁。每次去给爸爸上坟,都想好好了解一下家族的历史。在这个村庄他们是怎样走出去的,三个姑姑,年轻的时候一个去了黑龙江、一个在天津、一个去了吉林,爷爷、奶奶、叔叔、伯伯则到了黑龙江的俄罗斯边境,很佩服他们当年的魄力。

    自从了解了爸爸的成长经历,觉得我们姊妹都未曾了解爸爸。他也曾是向往远方的有志青年,也曾多次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主动努力,他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墨守陈规。他的胆大敢闯是我毕生不具备的,好在我们姊妹都继承了父亲的善良、吃苦耐劳等品质。虽然父亲在世时不善于和我们交流,孝顺的品质也得以传承。小学时的记忆中,爸爸无数次因一封电报紧急办理边防证去看爷爷奶奶,那时到俄罗斯边境需要有很复杂的边防检查。我一直认可,孝顺的品质是基因血脉中代代相传的。

      单薄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希望能挤出更多的时间了解家族的历史,让更多的后人发扬传承父代祖代更多的优秀品质,这也许是最好的祭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