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概念

(一)广义的教育 参考一: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十 二校联编《教育学基础》《教育学考试大纲·小学/中学》 参考二: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 教育—本教材 

广义的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二)狭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

(一)“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二)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区别:孟子提出;许慎解释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要素1:教育者—主导—教师、父母、其他人员等

要素2:受教育者—主体—学生、全民

要素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媒介)—中介/桥梁

(一)教育内容—教什么

(二)教育措施—怎么教


        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一)别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二)内容: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育人性

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是教育:

1.有目的:无意识的(无意地一句话)、生理、本能

2.培养人:人与动物之间(教小狗作揖);动物之间(母猩猩教小猩猩喝饮料)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一)永恒性:共始终,有人类就有教育

(二)历史性:古今不同、强调变化

例子:古代:女子无才便是德

           现在:男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含义:宗教、亚当、夏娃、女娲

地位:最古老的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

地位:第一个正式提出

观点: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基础,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评价: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对标教育的本质属性】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沛西·能

口诀:本能生利息

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论

观点: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

代表人物:孟禄

四、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米丁斯基、凯洛夫

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内容:教育起源于劳动

评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

口诀:米凯爱劳动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两生:为了生产和生活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没:没有独立的形态

           没有固定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内容、场所,教育制度

           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

古代中国—西周

(一)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

(二)学校:国学(王城、国都、贵族子弟)、乡学(王都郊外、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

(三)内容:礼乐射御书数—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政治、伦理、道德、礼仪)(音乐、诗歌、舞蹈)射(射箭)御(驾驭马车)书(文字读写)数(算数)


春秋战国

(一)官学衰微,私学大兴

(二)稷下学宫(养士制度)

        定义:是战国时期齐国齐桓公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所创办的一所著名学府。

        性质:① 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祭酒)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② 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资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鸿都门学

东汉灵帝时,设立鸿都门学,这是一所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因校址设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没有《乐》

封建时期的教育内容

科举制度

(1)含义:通过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

(2)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明为八股文清末1905年废除


古代印度

教育内容—《吠陀》

教师—僧侣(婆罗门、佛教)

教育活动—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埃及

(一)有史可查的最古老的学校(世界上)—宫廷学校—由法老设立,教育皇室成员和朝臣子弟。

(二)设置最多—文士学校—目的:培养文士,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的知识。

(三)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罗马

一、斯巴达教育

(一)目的: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二)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三)重视女子教育

1.强壮的母亲生育健康的宝宝

2.男子出征时,女子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

二、雅典教育

目的: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

古代教育特征

(一)阶级性:在阶级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

(二)道统性:天道、神道、人道合而为一,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奉天承运、天子)—内容

(三)专制性: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以维护君主统治—管理

(四)刻板性:教育方式方法简单粗暴—方法

(五)象征性:教育象征身份地位(占主导)—地位

口诀:统治阶级象板专(街道专刻象—首字)

统治(道统性)阶级(阶级性)象(象征性)板(刻板性)专(专制型)


中世纪的西欧的教育内容

(1)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 教育内容是“七艺”, 包括“三科”(智者:文法、修辞、辩证法) 和“四学” (柏拉图: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三、近代教育

(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三)教育的世俗化—脱离宗教

(四)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现代教育的特征

(一)终身化:活到老学到老(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地位:国际范围影响最广的

(二)全民化:教育范围、对象:所有人

(三)民主化:平等—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四)多元化: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

(五)教育技术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得到应用


教育的民主化-拓展知识点

1.教育机会均等

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 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 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 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古代教育内容汇总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特征汇总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