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死记硬背”了,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学习规律这本书讲透了

大多数人认为,一心一意学某样东西,学习效果会更好。“练习、练习再练习”的箴言就是要让我们牢牢记住一项技能。我们从小就开始类似这样的学习建议和忠告。前辈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诗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刻苦。作家格拉德威尔也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警醒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定能从平凡到卓越。可这是真的吗?

吃饭吃菜吃了几十年,我们还是个吃货,成不了“美食家”;睡觉也睡了几十年,还是应聘不了“试睡师”的岗位。我们不妨要问:到底如何才能让学有成效,怎样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要点,并牢牢黏住呢?《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以下简称《认知天性》)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这本书是11位认知心理学家,花费了10年的科研心血提炼总结出的1套学习认知规律和心智模型,并将这一科学成果应用到日常学习当中来。全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带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一学习的方法和策略。透彻解读了我们普遍的学习规律,并根据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本书是三人合著的。有擅长科普写作,文字练达严谨的 彼得·C. 布朗,还有人类学习和记忆领域专家亨利·L. 罗迪格三世以及整合认知学习教育领域教授马克·A. 麦克丹尼尔。

在中国,应试教育是主流,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反复练习”,这种学习方法要求我们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一个知识点上,坚持不懈地一遍遍练习,直到记住为止。我们实操过程中,这种学习方法的结果是“当天能背出来”转眼“第二天就忘记了”。《认知天性》斩钉截铁的告诉我们:反复阅读往往白费力气。

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被动式”学习,到工作后,兴趣下的“主动式”学习,都感同身受的发现,这种不断重复的学习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非常耗费精力,结果却是“无法产生持久记忆”。有种“出力不讨好”的抑郁。如何破题,就是《认知天性》的价值所在。

本书总共8个章节。梳理后发现前4个章节主要破“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有效”的题;后4个章节破的是“如何找到适合我的学习方法”。

依据个人理解,我们可以从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效三个方面去解读和使用这本书。

学习方法。荧光笔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和课本的方法是没有益处可言。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变得更牢固。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学习效率:知识多并不等于学习能力强。为知识的链条打上记忆结,让知识变成条件反射。找到合适的方法可以让回忆率从28%跃迁到39%。

学习成效:打造你自己的心智模式,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你的知识结构,用专家一样思考,让自己终身成长。

一、我们常用的学习方法并不有效,从理解学习的路径上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关于学习,心理学家有很多定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是不管何种定义,我们都应该认同:只有新知实际的反应在一个人的实际行为中时,才知道学习已经发生。

这个发生过程包含三个步骤:

①编码:大脑把我们感知到的东西转化为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也就是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记忆痕迹)的过程;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或是便签上的几句话,是短期记忆。

②巩固:新学到的知识并不稳固,因为它的含义并未完全形成,这时候会被轻易改变。这就需要大脑去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通过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结起来。

③检索:让学习发生,就需要让知识应用到实际行为中,就必须掌握有效的检索线索,才能找到藏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曾经编码和巩固的新知、方法和技巧。

从这三个步骤中,我们很容易去理解好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编码——巩固——检索的过程。“荧光笔标亮,加下划线,长时间盯着笔记和课本”的方法,并不是完整的过程。知识编码和巩固,缺少检索。

学习就应该是获得新知识或新技能,以及能够在以后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把知识运用到实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不能运用到实践的学习是无效的。

学生时代,我们总是被试卷,被题海所包围,多少次曾经想举手投降。孰不知,做题与考试,就是一种检索的过程。考试的苦思冥想让我们把记忆深处的知识检索出来,应对不同条件和假设情况下去验证得出相应的答案。

我们从发生学习的三个步骤中理解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知天性》书中给了我们几个技巧:间隔练习(隔一段时间再学)、穿插练习(学习A的过程中穿插学习B,交叉进行)和多样化练习(学习可以尝试不同方法进行)。

由此得知,死记硬背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做的笔记需要不定时的翻一翻,也并不是一次只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穿插其他内容一起学;除了荧光笔标亮、下划线的形式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笔记法加强记忆。如思维导图、康奈尔笔法、画模型图、方格笔记等等。

二、效率是检验质量的核心标准,学习也一样。学习效率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另一个核心。

在项目管理中,把时间、成本和范围视为金三角。学习这个项目也必须关注时间和成本,能够在短时间低成本中获得更大范围的学习效果,是所有学习者都期待的完美状态。要满足这个期待就少不了学习效率的思考了。

在学习发生的三个步骤中,我们知道检索是实践的核心,不能检索就无法实践。快速检索自然就能快速学习,在大脑中最快是检索要属条件发射了:在情况紧急、没有实践思考步骤的时候,能够不假思索的采取行动。

《认知天性》中提到心理学家把检索练习让知识更扎实的现象称为测验效应。测验的结果显示,如果集中练习,立马进行测试能够记住53%的内容,但是一周之后只能记住28%。如果在1周后进行一次测验,却能记住39%。

避免遗忘曲线侵蚀,保证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是给自己进行测验。让检索变成条件发射。


除了在检索环节可以提高效率,是不是在编码和巩固环节也可以呢?《认知天性》书本中提到“成为一们主动学习者”,个人认为这就是在编码和巩固环节提升效率的方法。自己拿起装备,走出门去,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比强塞式的应试教育是不一样的心境和掌控感,对于编码以及巩固的效用是不一样。

书本中提到学生们面对“突击小测验”的结果令人失望,而同样是9次小测验,只是把“突击”改为“明确时间”,这样的结果有“天壤之别”。明确时间的小测试,是一种目标,学生们面对目标自己会“现身”课堂,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们成为主动学习者了。

保证学习效率的另外一个方法是给自己找到学习的目标,让自己成为主动学习者,提升编码和巩固的效率。

三、购物时常说不选贵的只选对的,关于学习,想说学习路径和方法没有最高效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学习编码过程,是自我认知的补充环节。自我认知由我们的心智模型决定。在学习这条路上,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智模型呢?

《认知天性》给了我们几个常识性认知,可以作为参考,来培养我们的心智模式:

①知识多不等于学习能力强:创造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②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是渐进式的,从来没有人顿悟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

③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才是立体的:知识之间要进行连接和迁移。

④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专家级的表现,需要有动力和时间,强迫自己去实现去进行高质量练习。

⑤别在无法克服的困难上浪费时间:合意困难可以触发编码和检索过程,无法克服的困难是不合意的。

这些是作者的观点,保持这些认知,别被“死记硬背”“学习有捷径”“懂得多就行”等认知占领我们的心智。

构建我们基本的心智模式之后,要构建我们的知识结构。个人对于这个构建过程和《认知天性》的观点是一致的:用搭积木的方式。

我们对于知识的想象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认知:拼图和积木。


“拼图”者认为知识应该是一张完整、巨大而瑰丽的宏伟图像。我们学到的知识都是拼图上的一块。所有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固定用处的,并与其他知识有关联的。而“积木”者则认为每一个知识都是一个小积木,最终拼出我们想要的样子。每个积木在不同模型下都有自己特别的作用和价值。因为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唯一的,“拼图”没法为个人打造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积木”可以。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通过我们内观达己,明确自己想要的目标和场景,用已知的知识去创造和搭建属于自己的积木模型。

在学习这条路上,很多人会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我不是学习的料”,“我本来就这么笨”,“我的学历水平又不高”等等。其实不然,《认知天性》里的研究表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和成绩的,不是智力水平,而是信念。不是遗传因素,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在学习这条路上,没有捷径,自律、勇气iji成长心态,才让人敢想敢做,具备创造力和毅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学问和更大成功。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之上的。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的方式来解读事件和记忆事件。《认知天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如何保持与已知知识联系的大门,并通过知识链的记忆结,条件发射的检索出我们要的知识点运用到实践中。

我们之所以学习,因为学习本身就是能够帮助我们学习、成长;我们之所以努力,因为努力本身能够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学的知识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有能力做什么。我们学得越多,知道的越多,就越容易可能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就越能做更多事情。保持成长心态,让我们成为主动学习者,终身受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再“死记硬背”了,后刻意练习时代的学习规律这本书讲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