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隋人伤心地

        今天继续讲高句丽,高句丽是存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古代政权。到了隋炀帝时期,高句丽不怎么安分,老是骚扰边疆。隋炀帝觉得高句丽是个心头大患,总是就想去征服高句丽,打仗总需要理由啊,好吧,就用个屡试不爽的理由吧,就以高句丽不遵籓礼作为理由出兵,这个理由几乎历代君王都用过,你想想皇帝想打你或者是想杀你,是不需要理由的,比如,清朝大搞文字狱,皇帝就想杀你,你能咋滴。你闲着没事做首诗,皇帝看了之后就想多了,说:    昂?你敢骂我!好!你完了!      然后就颁布圣旨,说:xx欺君犯上,按律当斩。当然,我这里有戏说的成分,皇帝当然不能那么小心眼儿,这当然肯定是有其政治目的。其实我主要是想说,皇帝如果想打你,有理由一定打你;没理由,创造理由打你。

图片发自App

        刚才讲到哪了?对了,隋炀帝想好理由后,决定征讨高句丽。在初征高句丽前,隋炀帝为了征高句丽,过分的向百姓征收钱财,导致百姓的物资和民力都衰竭了,这时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听话懂隐忍的民众承受过度的饥饿和寒冷后,很快就会死掉,知道反抗的民众反而能活的久一点,于是民众开始聚集起来反抗。这时候就可以用陈胜、吴广的话来表达那时人民的心境,“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反正横竖都是死,我就拼了。于是,好多民众就起义了,,隋炀帝命人镇压起义军,但是没有用。

       

图片发自App

不过起义归起义,大业八年正月,隋朝远征军总算聚集起来了,打算进攻高句丽,这次战争的规模很大,光军人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冷兵器时代嘛,随便打个仗就得个万八千人,不过像这次单方军队人数超过一百万的战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少有的,隋朝恨不得全国人民都参战,此外为其运输物资的民夫是军人数量的两倍。我的天啊,牵连了超三百万人战争,你想想这规模得有多大啊,隋炀帝命令诸将,如果高句丽投降,安抚接纳,不再进攻。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隋朝将领奉旨而不敢继续进攻,于是先上奏隋炀帝,等回复命令到达,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再次开始抵抗。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隋炀帝仍然不醒悟。隋军仍然没有攻下辽东城。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刚开始虽然僵持住了,不过,隋朝远征军军后来打到了平壤,可惜的是,后来回到辽东城的只有2700人,物资兵器差不多也全没了,总体上说,隋炀帝初征高句丽是失败的。

        不过,隋炀帝没有放弃进攻高句丽,共三次进攻高句丽。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时,就开始爆发农民起义。至隋炀帝第三次征高句丽,各地大量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所以,隋朝始终没有灭掉高句丽。因为隋炀帝进攻高句丽,导致人口锐减到200余万户,还留下严重的农民起义和贵族叛乱,这几次远征对华夏的破坏远大于对高句丽的破坏,使后世远征高句丽变得更困难了。

       

图片发自App

        隋朝对高句丽的战役,可用惨烈二字形容,说是绞肉机式的战争也不为过。毕竟一百多万人直接上阵打仗,只有2700人归来。其实高句丽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还,后世中原人到高句丽,“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千年前那场战争,似乎已被岁月冲洗的干净,但对千年前的隋人来说,那场战争隐含了无数人的悲痛,很多人战死,很多人成为战俘,于是家乡就成了他们回不去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句丽—隋人伤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