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武汉

   

武大樱花

    有人说,所有的遇见都是久别重逢。

    而这一次来武汉似乎便是与昔日的梦想重逢。2019年3月底,跟随全区乡村振兴学习团外出培训,这一站落地武汉。于我而言,这里最大的吸引力其实还是武汉大学。犹如北京,吸引我的有诸多名胜古迹,比如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博物馆,可真正吸附内心的还是清华和北大这两张名片。或许此生无缘升入全国知名学府就读已经成为一生无法逾越的心里鸿沟,所以那些拥有着名牌学府的城市总是让我一次次仰望膜拜。而此次学习为我们培训的恰恰是武汉大学的师者,所以对这个城市的期待一路上雀跃可见。

               

图片发自App

                建筑——城市的路标

      走进武汉,前往住宿地时,所经过的很多地方都在修路,一路泥泞不堪,尘土飞扬,远不是我想象中与它首次相逢的样子,一度疑惑这是否就是我所期待的大湖北武汉市。后来才听说这是为迎接世界第七届军运会,武汉笃定要给世界一个精彩的迎接仪式,所以才有了初见时的场景。而到后来夜晚驱车走进市中心楚河汉街,灯火辉煌,光影迷离,当一个个鲜明标志的建筑目不暇接出现眼前,我看到了想象中的模样,大气磅礴,我知道,这就是大武汉,那个兼具豪气与婉约,广纳天下商代古城风范的大都市。追溯它的前世今生,武汉确实是中国建成史最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武汉的考古可上溯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汉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黄陂区境内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约3500年前的商朝方国宫城,是现今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古语云“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故名汉阳。汉阳及武昌皆有1800年历史,而汉口在明代以前,不过是紧连汉阳的荒洲。武汉的城市起源,是东汉末年的位于今汉阳的却月城、鲁山城,和武昌蛇山的夏口城。东汉末三国初,地方军阀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是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223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了一座了望塔——黄鹤楼。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的“西望夏口,东望武昌”中的夏口就是指武汉。了解了它的前世,今生它的所有繁华便不再突兀,纵然会有过程中一次次的蜕变,但丝毫不影响古都之相,鳞次栉比的建筑见证着它的沧桑巨变,而踏着新时代节奏的一代代改革者,又赋予了城市创新的魅力,让无数慕名者欣然奔之。

             

图片发自App

              课堂——文化精髓的植入地

      此次培训,虽然不在武汉大学校园,但授课老师绝大多数都来自武汉大学的教授,或以犀利的语言陈述对时世的判断,侃侃而谈,或以朴实的口吻引发对价值的深思,娓娓道来,他们就在离我不远的讲台,伸手可及,却终因思想的高度成为台下的我仰望的对象。

 

培训结束后留作的纪念

        很久没有这样静下来了,端正地坐在座位上,拿起教材,铺开笔记,一字一句,记下那些营养心智的观点,以弥补当年的落下。年少不懂勤学早,悟得已是中年人。付出与收获总是因果相连,年少落下的功课终究还得在日后补上。幸好不惑的年纪,仍然还有未竟的梦想在召唤,所以,这样的际遇无论来得迟早,都愿意努力一把重新来过,听百家之言,与期望中的学堂相遇。课堂,是每个人初心生成的地方,而笔记本大概是课堂上最能见证思想由青涩到成熟的成长路程。缘于课堂情结,日后到了哪一个地方,看到笔记本,都欢喜地买下。到如今家中的书柜里,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标注着所去过的地方,也罗列着曾经未实现的梦想。我知道,其实我早已过了做笔记写日记的年华,可是只要愿意,有些喜欢还是能够保留,一直到老。所以,几天后,当我登上黄鹤楼,对那个有着黄鹤楼标志性的笔记本一眼相中。

   

文创笔记本

远离浮躁,静坐修心,课堂,终究是我无数次想重回的地方。

       

图片发自App

          湖北博物馆——找回历史的踪迹

    博物馆就是一部时光放映机,在回不去的隧道里,循环播放着曾经辉煌或苦难。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让无数身临其境的人在过去与现实间游离徘徊。那一天我们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穿越时光,与几千年的文明对话。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编钟

      诺大的空间里陈列着各种展区,但时间有限,我们只重点参观了曾侯乙墓出图的文物。对于曾侯乙,我之前着实是空白,借这次学习,才大体知道了他的故事。博物馆文物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见证人类的创造力,还原历史的场景。从那些代表了尊贵身份、刻着几千年纹理的尊盘、从那些聚集了光阴的青铜器、那些铜鉴缶泛着记忆的光上面,我们看到惊讶,看到震撼,看到一个民族在崛起时留下的印记,古代人类的智慧原来可以这样从容的和现代人去媲美,可以这样精致到不可思议。所以,即使他们被深藏馆内,但并不孤独,日日有人为此驻足停留,吟出千古诗篇。站在千年文化之道编钟前,享古风遗韵,听编钟绝响,悦耳的钟声落到心上,宛如一场华丽的穿越。从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国古老的一些技艺,我真的不止一次怀疑,是否在我们之前,地球上确实曾经经历过一个轮回,从原始的愚昧到现代缜密的高科技,然后我们又走在继续摸索的路上,周而复始,代代繁衍。

              黄鹤楼——怀古幽情

      走到黄鹤楼面前,我才发现,中国的三大名楼我竟一个都不曾来过。所有的缘分,也许都按照宿命安排,前后有序,事出有因。而与黄鹤楼的相逢,就从这次相见开始。无论是地方人文底蕴,还是黄鹤楼本身的建筑特色,都让无数文人骚客留下对黄鹤楼的深情描述,并在教科书里流传熟知。其中最最盛名的莫过于崔灏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相信,在那些备战高考的时光里。多少学子曾经默默背诵过这些被语文老师重点标注的经典语句。在中华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也一次次被那些参赛者信口拈来应景。而这首诗也被镌刻在通往黄鹤楼必经的路上,让过往的游客 携裹着诗情登上黄鹤楼。而诗情与建筑,究竟是谁成就了谁?似乎真的无法甄别。无论弄巷里还是书卷中,终是无法超越的经典。此外李白的《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成为送别诗的代表。“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无数次我们吟诵着这首诗,感叹着世事无常,与生命中一个又一个人分离。

   

黄鹤楼

    那日,从南门上去,看着气吞云梦的黄鹤楼就在眼前,我一鼓作气登上五层,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倚栏远眺,终于领略到“极目楚天舒”的悠远意境。后来出来是从黄鹤楼的正门,得以看到“黄鹤楼”三个字。回首匆匆与它告别,但有些东西已经印在临别的回眸里。

         

图片发自App

            绿道和樱园——东湖杰作

    来到武汉,东湖绿道是耳边常听人提及的一个词语。我们培训住所就在绿道附近,所以观赏这条绿道便是近水楼台。武汉东湖绿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内,是国内首条城区内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绿道。东湖绿道全长101.98公里,宽6米,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渔光、喻家湖五大景区的东湖绿道,目前由湖中道、湖山道、磨山道、郊野道、听涛道、森林道、白马道主题绿道组成。短短几日,与绿道有三次谋面,一次是刚去的头天晚上,吃过晚饭,大家走出酒店漫步绿道。夜色中的绿道颜色未必耀眼,但整个布局却能看得出匠心独具。加上东湖相衬,道环着湖,湖依着道,二者相得益彰,相映成辉。第二次是晚上坐着车经过,速度不似步行那样悠闲,匆匆路过,犹如惊鸿一瞥,心却迫切地想把这条道的面容看得更够,看得更广。第三次是早上坐着电瓶车去东湖樱园赏花,途径大段绿道,敞篷的电瓶车内可以观左右,可以思朝暮,虽是三月,可眼底已是绿意葱葱,身外湖波荡漾,比头天晚上的漫步多了惬意,又比坐车晚上多了份闲适。如此三次途径绿道,倒也不算辜负了。 武大国内声名赫赫,而樱花闻名中外,所以到武汉看樱花已经成为游客的期待。本来以为赶上了绝好的时机,却恰逢武汉大学樱花盛放期,客流量太多学校封园。有些遇见真的可遇不可求。遗憾之余,去了武汉另一处赏樱地——东湖樱园,倒也见到了另一种绝美景致。诺大的樱园,真的是繁华盛景。樱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论面积,论花姿,论密集度,都是新鲜的第一次遇见。樱园的树和我之前见过的树完全不同,高大且古老,枝节缠缠绕绕,形态婀娜多姿,古老却不见沧桑,容颜愈加妩媚,一树一树的花开,一朵一朵的怒放,惊艳了游人的目光,定格了岁月芳华。那些白的、粉的、紫的,和绿草坪彼此辉映,无论是不是爱花的人,都会被这景观迷了眼睛扰了心,哪一棵树,哪一树花,都在以最美好的姿态让拍照者乐此不疲。有风吹来,樱花微雨,落到手上,便是当下最生动的景,落到心头便成了大宋最婉约的词。

   

樱花树下

      此行未能身临武汉大学切身感悟高等学府的学术氛围,心存遗憾,但所到之处,皆能够遇见不俗的景致,感受城市的蓬勃张力,终还是不虚此行。而一个地方的发展之所以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一定是文化在接力传承,精神在托举支撑。纵然未曾走进那所学校,但从路过的种种,我已知道独有的教育理念在这个城市的角落已经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即使遇到雨雪风霜,也终会在生命的历练中重生。

文创书签


                                2019年3月29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