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Keeper 入门介绍

1. ZooKeeper 入门

1.1 是什么

ZooKeeper 是一个开源的分布式的,为分布式应用提供协调服务的应用。

工作机制:

ZooKeeper 从设计模式角度来理解:是一个基于观察者模式的分布式服务管理框架,它负责存储和管理大家都关心的数据,然后接受观察者的注册,一旦这些数据的状态发生变化,ZooKeeper 就将负责通知已经在 ZooKeeper 上注册的那些观察者做出相应的反应。

ZooKeeper = 文件系统+通知机制

1.2 特点:

ZooKeeper特点.png

1)ZooKeeper:一个领导者(Leader),多个跟随者(Follower)组成的集群;

2)集群只要有半数以上的节点存活,ZooKeeper 集群就能正常服务。

3)全局数据一致:每个 Server 保存一份相同的数据副本,Client 无论连接到哪个 Server,数据都是一致的。

4)更新请求顺序进行,一次数据更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5)数据更新原子性,一次数据更新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6)实时性,在一定时间范围内,Client 能读到最新数据。

1.3 ZooKeeper 数据结构

ZK数据结构.png

ZooKeeper 数据模型的结构与 Unix 文件系统很类似,整体上可以看做是一棵树,每个节点称作一个 ZNode。每一个 ZNode 默认能够存储 1MB 的数据,每个 ZNode 都可以通过其路径唯一标识。

1.4 应用场景

提供的服务包括:统一命名服务、统一配置管理、统一集群管理、服务器节点动态上下线、软负载均衡等。

  • 统一命名服务
应用场景-统一命名服务.png

在分布式环境下,经常需要对应用/服务进行统一命名,便于识别。
例如:IP 不容易记住,而域名容易记住。

  • 统一配置管理


    应用场景-统一配置管理.png
  1. 分布式环境下,配置文件同步非常常见。

(1)一般要求一个集群中,所有节点的配置信息是一致的,比如 Kafka 集群。

(2)对配置文件修改后,希望能够快速同步到各个节点上。

2)配置管理可交由 ZooKeeper 实现。

(1)可将配置信息写入 ZooKeeper 上的一个 Znode。

(2)各个客户端服务监听这个 Znode。

(3)一旦 Znode 中的数据被修改,ZooKeeper 将通知各个客户端服务器。

  • 统一集群管理
应用场景-统一集群管理.png

1)分布式环境中,实时掌握每个节点的状态是必要的。

(1)可根据节点实时状态做出一些调整。

2)ZooKeeper 可以实现实时监控节点状态变化

(1)可将节点信息写入 ZooKeeper 上的一个 ZNode。

(2)监听这个 ZNode 可获取它的实时状态变化。

  • 服务器动态上下线
应用场景-服务器动态上下线.png

客户端能实时洞察到服务器上下线的变化。

  • 软负载均衡
应用场景-软负载均衡.png
在 ZooKeeper 中记录没太服务器的访问数,让访问数最少的服务器去处理最新的客户端请求。

2. ZooKeeper 安装配置

2.1 安装 部署

1)安装

学习环境Mac通过 brew 安装,过程略....
TODO:Linux 集群安装待补充......

  1. 配置修改

brew 安装 ZooKeeper 安装配置文件位于/usr/local/etc/zookeeper下;

实际生产中 Linux 位于 ZooKeeper 安装目录 conf 下。

修改如下内容:dataDir=/opt/module/zookeeper-3.4.10/zkData

(3)在/opt/module/zookeeper-3.4.10/这个目录上创建zkData文件夹

3)操作 ZooKeeper

以下操作场景为mac 环境下 brew 本地安装ZooKeeper演示环境,Linux 环境略有不同。

​ (3)启动客户端

➜  ~ zkCli
Connecting to localhost:2181
Welcome to ZooKeeper!
JLine support is enabled
WATCHER::
WatchedEvent state:SyncConnected type:None path:null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0]

​ (4)退出客户端

[zk: localhost:2181(CONNECTED) 0] quit
Quitting...

​ (5)停止 ZooKeeper

➜  ~ zkserver stop
ZooKeeper JMX enabled by default
Using config: /usr/local/etc/zookeeper/zoo.cfg
Stopping zookeeper ... STOPPED

2.2 配置参数解读

Zookeeper中的配置文件zoo.cfg中参数含义解读如下:

1.tickTime =2000:通信心跳数,Zookeeper服务器与客户端心跳时间,单位毫秒

Zookeeper使用的基本时间,服务器之间或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维持心跳的时间间隔,也就是每个tickTime时间就会发送一个心跳,时间单位为毫秒。

它用于心跳机制,并且设置最小的session超时时间为两倍心跳时间。(session的最小超时时间是2*tickTime)

2.initLimit =10:LF初始通信时限

集群中的Follower跟随者服务器与Leader领导者服务器之间初始连接时能容忍的最多心跳数(tickTime的数量),用它来限定集群中的Zookeeper服务器连接到Leader的时限。

3.syncLimit =5:LF同步通信时限

集群中Leader与Follower之间的最大响应时间单位,假如响应超过syncLimit * tickTime,Leader认为Follwer死掉,从服务器列表中删除Follwer。

4.dataDir:数据文件目录+数据持久化路径

主要用于保存Zookeeper中的数据。

5.clientPort =2181:客户端连接端口

监听客户端连接的端口。

3. ZooKeeper 内部原理

3.1 选举机制

1)半数机制:集群中半数以上机器存活,集群可用。所以Zookeeper适合安装奇数台服务器。

2)Zookeeper虽然在配置文件中并没有指定Master和Slave。但是,Zookeeper工作时,是有一个节点为Leader,其他则为Follower,Leader是通过内部的选举机制临时产生的。

3)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整个选举的过程。

假设有五台服务器组成的Zookeeper集群,它们的id从1-5,同时它们都是最新启动的,也就是没有历史数据,在存放数据量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假设这些服务器依序启动,来看看会发生什么,如图所示。

选举机制.png

(1)服务器1启动,此时只有它一台服务器启动了,它发出去的报文没有任何响应,所以它的选举状态一直是LOOKING状态。

(2)服务器2启动,它与最开始启动的服务器1进行通信,互相交换自己的选举结果,由于两者都没有历史数据,所以id值较大的服务器2胜出,但是由于没有达到超过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都同意选举它(这个例子中的半数以上是3),所以服务器1、2还是继续保持LOOKING状态。

(3)服务器3启动,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服务器3成为服务器1、2、3中的老大,而与上面不同的是,此时有三台服务器选举了它,所以它成为了这次选举的Leader。

(4)服务器4启动,根据前面的分析,理论上服务器4应该是服务器1、2、3、4中最大的,但是由于前面已经有半数以上的服务器选举了服务器3,所以它只能接收当小弟的命了。

(5)服务器5启动,同4一样当小弟。

关于ZooKeeper选举机制的更多介绍,请参考:https://www.jianshu.com/p/3476587a6fa1

3.2 节点类型

节点类型.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ZooKeeper 入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