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XXX,就是在单向

“我第一次见到贾樟柯就是在单向,就是这场活动。”

单向空间·阿那亚店里,「无尽的对话 - 单向空间 15 周年纪念展」正在展出,一位读者在写有“ 2009.3.29 单向街圆明园店 许知远对话贾樟柯——历史与时代”的吊幔下,找到了手机里与贾樟柯当年的合照。

他举着照片与那张吊幔又拍了一张合影——后面的书架上,正投影着那次活动的录像,彼时的贾樟柯和许知远都还显得很青涩。

▲ 2009 年的贾樟柯与许知远,2009 年的圆明园

这是这次展览中最常发生的故事。人们穿梭在写满了单向 15 年 1500 场活动信息的吊幔之中,找寻自己的记忆,在画面模糊但声音清晰的六段投影中,找寻曾经的倾听和对话。

“这就是在这个空间里 15 年来发生过的对话,继续下去成为无尽的对话。”展览的设计师在开幕活动上这样介绍,“从外向里是时间顺序,大家可以找找是从哪场沙龙开始与单向的对话的,也可以从这 15 年来所有沙龙的主题中寻找到这个时代的某种线索,某种趋势。我们在整理的时候还是非常感动的,那个时候的舆论环境,可以聊的话题,还有一个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我们发现「沙龙」是单向与读者最紧密的连接方式之一,是单向最重要的“对话”方式之一。很多读者是从一场场活动开始认识单向的,也有很多读者是通过单向的沙龙结识了至友、知音,找到了新的偶像,甚至踏进了未曾了解过的世界……这也是我们选择将沙龙信息集结为展览的原因。

就连很多同事,都是因为线下活动才认识单向,进而成为单向的一部分。

▲ 我们的同事王卓越找到了他的偶像钱理群的活动投影。虽然错过了那场活动,但现在他有了一张跟偶像的( 摆拍)“合照”

“我最早是在 2007 年的时候来(单向)参加一场活动,还是在圆明园的一个小院子里边。那次是陈丹青先生的一个新书的分享会,应该是《退步集续编》,整个院子里挤满了人,大家坐在应该是杏树下听陈老师分享他自己的一个写作历程。”单向空间的管理合伙人武延平在展览开幕中,也分享了他加入单向的契机——就是这次线下活动。

单向会员社群里,读者朋友们也分享了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场单向沙龙对话。

@ fw

沙龙名称:《天才的出版人》

嘉宾:彭伦、索马里、吴琦

时间:2019年1月6日 16:30-18:30

地点: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 3F 文艺现场

由于当时对三位嘉宾都不太了解,那次的活动原本并不在我的计划内。在活动开始的前几天,朋友突然发来报名链接,说这场一定要去,作为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忠实读者,她郑重而成功地把索马里的名字推到我的面前。

活动当天我提早到了,在广场的长椅坐着,遇上一位知名演员来跑电影的路演。在那一个小时里,活动声嘈杂,人们来了又走。在那阵狂欢里,我徒然迷茫着。

事实证明那是一场非常高质量的沙龙活动,我记得彭伦老师讲出版人书系,讲《我与兰登书屋》,讲《天才的编辑》,讲那些出版的过程和故事,讲他的收获,也记得索马里老师拿起《作家与出版人》为我们朗读分享,说着她自己的理解和心得,以及记得吴琦老师每一次提问与总结。在参加的过程中,我有时听得出神,一方面尽可能地吸收,一方面不停地反思着。

活动结束后,我和同学讨论了一路,甚至很久以后,我们还会聊起那个下午,我想那次活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认同与选择,这是不容置疑的。

▲ 发生过无数场对话的单向空间·圆明园店

@June

沙龙名称: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雅歌塔

嘉宾:余泽民、鲁敏

时间:2019年9月7日 15:00-17:00

地点:单向空间·北京朝阳大悦城店

八年前还在厦门念书的时候就认识了单向空间,大二暑假去北京特意找了朋友陪我去单向空间的花家地店打卡,但没机会参加沙龙,2019 年毕业后来北京工作,从此,大悦城店成了我常去的店,留意所有沙龙活动,于是 9 月参加了第一场我的单向沙龙——真实与虚构之间的雅歌塔|《不识字的人》新书分享会,嘉宾是文学翻译家、作家余泽民和作家鲁敏。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雅歌塔,也是第一次认识两位嘉宾,但非常感谢他们带我一起走进那个村上笔下“弥散着深邃的谜团般的氛围”的东欧流亡女作家,那个时代中人内在的断裂与此刻产生了某种呼应,我在这个时代也时常有悬浮感和断裂感。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分享是,余泽民老师年轻时一个人坐火车去欧洲,一路的“惊险与惊喜并存”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年轻时对世界的好奇与勇气。也许正是这份好奇与勇气,才能将我们带到更远的地方。

@ ZL

沙龙名称:“云·知·道”新书分享沙龙

时间:2013年1月13日 16:00-18:00

嘉宾:梁文道、熊培云、许知远

地点:单向空间·北京朝阳大悦城店

一个年轻的异性朋友接受了我的邀请参加这次活动,结果她对梁文道赞赏有加。我说许知远也不错,她说她不喜欢此人稍显邋遢的造型:黑色大衣、灰色围巾和一头卷毛。直到《十三邀》出来后,她主动分享视频给我,说:其实,许知远还挺性感的。

▲ 已经关闭的单向空间·爱琴海店

@ 挽轻

《单读》十周年与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闭店 PARTY

时间:2019年12月21日 19:00-21:00

嘉宾:阿乙、孔亚雷、柏琳、张知依、罗丹妮、刘宽、吴琦

地点:单向空间·爱琴海店

我第一次参加单向空间的线下沙龙,是去参加《单读》十周年与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闭店 Party。大多数书店,在闭店时都悄无声息,也许时隔多日你想去某家书店看一看,去了却发现书店没有了。所以,在得知爱琴海店闭店时将举办一场 Party 时,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和书店说声再见的机会,于是就去了。

那次沙龙,嘉宾们讲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我只记得活动的氛围略带伤感,活动结束后大家排队购买特价书。想到这家书店顾客最多、销量最多的一天,居然是闭店当天,除了伤感,没有什么能形容当时的心情。书店逐渐减少,似乎是一种必然,但我不愿接受没有书店的日子。衷心希望单向空间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不要让书店成为历史。

@ VM

沙龙名称:“小说与我”文学圆桌

时间:2020.10.24

嘉宾:孔亚雷、阿乙、蒯乐昊、班宇、彭剑斌、陈春城、罗丹妮

地点:「对话的精神」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阿亚那剧场

这是我参加的第一场,肯定也是印象最深的线下沙龙。这场座谈因作家们毫不掩饰旳鲜明性格而变得有趣起来。孔亚雷的愤世嫉俗,阿乙的虚弱搞笑,蒯乐昊的自信善言,班宇时不时插科打诨,彭剑斌和陈春城两位青年作家对“老”一代观点的不愿苟同。当然还有主持人罗丹妮的控场能力都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场多次爆笑和掌声雷动证明了这场有关于小说的圆桌讨论,反而是小说家本身成为最大亮点。特别是在“作家怎样养活自己”的问题上,四五十岁的“老”作家和还处在“中年危机”的三十岁作家的观点可谓泾渭分明。孔亚雷认为钱永远是最好找的借口,因为人可以呆着不动减少消费。他不理解为什么想写作的人要去上班、消耗时间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而经历过大病痛的阿乙则表示自己属于被单位辞退且没有给他交医保,因此还是建议大家去上班,至少能多写些办公室政治。至于做为全职作家如何生存,他表示除了写作,自己还有几张底牌可“吃”,包括上班的太太、四个兄弟姐妹、经常带“贵重”礼物的朋友以及最后的底牌—死亡。蒯乐昊认为上班的忙碌反而能促进她更好地分配碎片化时间进行写作。而班宇则处于因上班反而收入为负只得辞职,被迫成为全职作家的迷茫期。彭剑斌和陈春城两位青年兼职小说家则直言,作家不考虑钱的问题如同“何不食肉糜”……

可整场令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不停手举提示倒计时纸张的工作人员。她们小心翼翼地蹲在舞台边缘,缓慢靠近,生怕误入镜头,可又要坚持举着“还剩几分钟”的纸张提示台上的人控制时间。有时台上人的眼神恰好不在她的方向,她就要这样蹲着许久,直到他们无意中回头。还有那些为抢时间布置会场蹲在露天吃盒饭、于电影院、剧场门口始终保持微笑、迎来送往的店员们;在无大咖撑场的十五周年开幕仪式上,紧张得声音微微发抖,叙述自己如何与书店一起走来的店长们……他们是 1500 场活动幕后的背影,是他们的辛苦付出、保持理想、艰难生存,让每场精英云集的活动都成为了一个节日。

▲「对话的精神」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小说与我”文学圆桌

对话的精神,即是思想的传播。⼀个观点的出现,到和另⼀个观点的碰撞、交融,然后经由时空和媒介的承载、在不断的发⽣、影响和扩散。

与书店内的展览相呼应,书店外也正在发生一场“对话”。

本次「对话的精神」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首席合作伙伴「友邻优课」将一场古老与现代的对话,搬到了现场。

我们将古登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机变形设计为一个装置艺术,象征着对知识传播、信息记载的促进。这也正是「友邻优课」本身想要实现并一直在努力实现的愿景。

在这个装置空间中,知识经由“印刷⾏为”不断的输出,产出。这⼀印刷⾏为的发⽣,在本质上,就是和友邻的对话,和印刷知识、和认知信息的对话。

当你撕下一页「友邻优课」和单向空间为 15 周年定制的纪念单向历,带走的不仅是隐喻上的对话的精神,更是真实空间中思想的扩散。

感谢「友邻优课」作为首席合作伙伴对本次「对话的精神」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的大力支持,我们共同构建的这场对话,正在将此刻的发声传递到无穷尽的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第一次XXX,就是在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