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何处出发——重读《教育过程》

2012年5月,我从网店上购买了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教育过程》一书的复印本。这本书当年由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邵瑞珍翻译。随后,我于2012年6月3日看完第一遍。今年初,我再次阅读此书,获益匪浅。

本书共六章,其中核心在于讨论了课程改革的中心,即学习任何学科需要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态度或方法;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在教学中不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更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

对照本书讨论的核心,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可以获得什么启示呢?

一、认清学习的本质,找准学习的出发点

人与生俱来就是学习的主体。从学习母语开始,我们总是利用自己已有的获取生命或者生活的信息条件,调集所有的方式,聚焦我们关注的兴奋点和未知点,以此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我们能够敏锐的把握我们所教学的学科对于自己和学生的重要意义,基于师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充分利用好课程这一平台,坚持教给学生基本原理和观念,坚持从普遍性和持续性的角度促进自我和学生的学习,那么,课程就能够真正的成为学生发展的跑道。一门课程应该改变、鼓动、困扰以及启发教师,这正是其意义所在,唯其如此,教师才能导向对学生的影响。学习的目的在于将来的服务,或是对某些工作的特定实例性,或是非特殊迁移。学习的出发点就是课程跑道的起点。

    二、把握学习的结构,找准学习的关联点

任何事物都有结构,学习也不例外。世界的奇幻在于千奇百怪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其外在的形式结构与内在的逻辑结构都值得关注。比如,听和读属于存储和处理信息的系统,说和写属于传递和输出信息的系统。语文学科、英语学科乃至其他学科概莫能外。只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认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接点,结构与结构之间的聚合点,或者前后关联,或外引内联,或纵横关联……引导学生找准学习的关联点,体验学习结构之美。

为什么那些基本原理、公式等在科学家和学者的眼中无比的优美?或许因为它们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抵达美的结构。当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领学生找到学习的关联点,找到心动处,找到出口,或许就能在教学的结构中达到美的境地。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不是在强调“伟大事物”吗。课堂中的“伟大事物”必然能够具备优美的结构,必然能够启迪我们尽快寻求到学习的关联点。

三、成为学习的榜样,找准学习的示范点

在本书的最后,布鲁纳强调,“教师也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很显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那么,教师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尽管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教师个体的人格魅力常常是决定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可千万不能成为“削弱学生信心的教师”、“扼杀学生幻想的凶手”或“恐怖密室的支持者”!

在获得(获得事实)、转换(处理事实)及评价(检核观念)的一连串学习情节推进过程中,“要是某人受到鼓励而热情地从一个情节转入下一个情节的话,则情节越长,内容越多,就越能大大地增进力量和理解”,教师成为学生延长学习情节的强大的精神支持。认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够对教师的重要作用了。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看来,身为教师,理当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从何处出发——重读《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