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会心累,害怕与人相处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网络上交友、聊天,都非常顺利,如鱼得水,搭讪、破冰、沟通、交谈……很快就把另一个陌生人“收入禳中”成为好友。

但他在现实中,却害怕交流,恋爱受挫,社交退缩。

理论上说,上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大脑、一双眼睛、一对耳朵、一张嘴,只要运用恰当,我们就可以按它们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如果哪方面落后了跟不上了,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在主观上压抑了这个功能的发挥。所以,只要找到方法,加以坚持努力,就一定可以把工作、人际、生活搞好。社交也一样。为什么很多人不能呢?有社交障碍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改善?

01

虚拟下的伪装,让社交“如鱼得水”

在虚拟社区里,你看不见真实的我,我看不见对面的你,是安全的。在这里,不必担心自己内心不好的一面。

这就是距离产生的安全感。

有一种安全叫:我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我。

经典心理电影《心灵捕手》是一部反映“社交障碍”的影片,讲述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清洁工的故事。和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一样,片中的主人公很抗拒跟人沟通,不喜欢与陌生人社交,只喜欢在自己的圈子里,不喜欢打扰别人,也不喜欢被人打扰。但他在自己的内在的心灵世界里,却是思维特别活跃的,以致于他清扫院子的间歇解开了一道非常难的数学难题。

有社交恐惧障碍的人,他们总是很容易陷入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牢笼,有时候难的不是如何做,而是不敢踏出第一步。

02

现实中的世界,低自尊导致的自信“盲区”

说说自尊。自尊有四种类别:稳定性低自尊,不稳定性低自尊,不稳定性高自尊,稳定性高自尊。

自尊是个体认为自己有较高的价值受到他人尊重,以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体验的状态。在自尊的连续谱系上,稳定性低自尊无疑是最低水平的自尊,稳定性高自尊是最高水平的自尊。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前两者特别是长期处于稳定性低自尊,他则表现为不自信、低价值,认为自己不可爱,长期屏蔽自己的自信。

心理学意义上的“可爱”包括两方面:

一是,主动方面,可以主动地爱别人,可以去爱别人,有较高自尊地主动付出爱。

二是,被动方面,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可以在爱的过程中获得高价值感和高自尊感。

03

社交恐惧障碍的“梗”,怎么拔掉?

有社恐的人,其实他并没有错。

他的内心是极其渴望亲密关系的。社恐或亲密关系焦虑,是亲密关系的高浓度下的反向形成。

从心理反应机制上看,他一方面渴望高浓度的亲密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害怕无法胜任这样的亲密关系,担心在高浓度的亲密关系前不自信,所以还是“回避”看来显得比较安全。

那么,社交恐惧障碍的“梗,如何拨掉?

首先,接纳自己社交回避问题不回避。

需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交回避问题,它是一种社交焦虑。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也称为社交恐惧症。

现实中,呈现这样的几种形式:

赤面恐惧,看见人即在生理上有脸红心跳的应激反应;

视线恐惧,不敢与人对视出现紧张、出汗等现象;

表情恐惧,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不自然而影响他人;

异性恐惧,面对异性时的紧张、慌张,出现逃避、回避等心理;

口吃恐惧,由于焦虑自己的表达而出现口吃现象。

接纳是什么?

接纳意味着:我是有社交回避的啊。

接纳意味着:我确实害怕社交很多年了。

接纳意味着:社交回避让我难受,这是我真实的样子。

……

有人说,这有点像悖论,不抗拒它的存在,接纳它,是否意味着不要改变了呢?

其实不是,这样的理解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应该是:接纳真实的自己不回避问题做好心理建设,去改变它。这犹如,把拳手缩回来,是为了更好地打出去。

承认自己生病了,用药或住院一段时间,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其次,勇敢从虚拟中走出,学会转向。

社交恐惧者,多伴有一些思维强迫,这种强迫心理,是一种心理僵化。心理僵化缘于内在心理稳定的“需要”。在过去的长期的工作、生活中,我们的自我建立了一套稳定的精神体系,如果轻易打破,意味着具有“精神死亡”的风险。

也许你在虚拟社交中如鱼得水的状态已经太舒适了,但人总是现实的人,需要在现实社交中获得存在价值。

如果这种固定的甚至僵化的心理不打破,,就无法打破社交焦虑,就无法转向,走向新的生命状态。

再是,在实践中磨炼自己,脱敏自己。

如果你一直呆在自己给自己建造的厚重的壳里,只会让你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无力。这样的防御的盔甲,是你的舒服圈,如果你不勇敢走出,在实践中去脱敏,如何获得新生呢?

鼓起勇气,走到现实中去,走到广场中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总是会心累,害怕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