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孩子,愿你不因物质世界而改换信念

一个人的出路,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是物质富裕程度吗?

17年12月30日上映的纪录片《出路》,制片方一共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分别记录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三个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


第一位是甘肃山沟沟里边的小姑娘-马柏娟,在那只有一座学校总共才2个老师,5个学生。

马柏娟是里面最大的孩子,12岁才上2年级。

她家住在窑洞,全家开销一年不超过50元,每天早饭是冷馍馍泡水,放学回去还要喂猪做饭。

生活尽管艰难,马柏娟却很喜欢读书,梦想是考上北京的大学,黑黑的眼眸里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

但是家里人观念以及身处的环境,强迫性灌输在马柏娟脑中:女娃娃是别人家的人,书够用就行,最终还是依靠男人。

第二位是城镇小青年—徐佳,属于农民工一代,徐佳承担起了“你是全村的希望”这个重担。

但实际上此时他正在经历第三次复读,因为复读太多次,沉重的压力让他非常恐惧。

徐佳说有时整个人冒汗,甚至完全做不了题。

所幸,父母非常坚定的支持孩子读书:他们相信通向理想的途径往往不尽如人意,且会为此受尽磨难。

最终徐佳通过自己努力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找到了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第三位北京姑娘—袁晗寒,从小上得是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

但17岁退学,她去开酒吧、去性用品店卖东西,去德国学习艺术。

她的敌人是“无聊”,她感觉每天呆在北京没事干、没意思。

生在北京的袁晗寒在纪录片里说道:没想过未来会做哪一个阶层的人,不会饿死就行了,实际上也没人会饿死。

3个人,3种生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痛楚,他们的精神状态,似乎也没有因为家庭的不同而改变太多。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什么呢,是知识吗?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番话引起咕噜老师的注意。

这位高考状元说: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但是我们现在也见过太多的人,他们学历不高,却挣着高级知识分子许多倍的金钱。

这群人向我们证明:没有知识,也一样可以改变命运。

那到底是什么决定每个人的出路呢?

贝壳没有沙砾的磨砺就不会有珍珠,所有能被看到的奇迹,背后都耗尽了无数日夜和汗水,而这无数个日夜支撑他们前进的,则是坚毅的品质。

近几年来,经济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等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

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的重要性格特质,如坚毅、自我控制、好奇心、责任心等软实力,这些都将影响其一生。


记得余光中曾经给自己的孩子写过信,里面是这样写的:

我们讲英雄故事给你听,并不是一定要你成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纯正的品格。

我们让你接触诗歌、绘画、音乐,是为了让你的心灵填满高尚的情趣,这些高尚的情趣会支撑你的一生。

纯正的品格和高尚的情趣,才是父母给孩子受益一生的礼物。

所以咕噜老师认为:当代父母的责任,不是给孩子灌输多少知识,也不是给他多少财富,而是让他在瞬息万变的未来,有从容应对的能力。


当孩子还愚昧,你要引导他看遍世界的精彩。

当孩子无认知,你要帮助他了解生活的真相。

当孩子有梦想,你要支持他完成心中的理想。

每一个生命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在充满荆棘的未来,请让孩子可以披荆斩棘,风雨无阻。

最后,用余光中的话作为结束:不要为蝇头小利放弃自己的理想,不要因物质世界而改换信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光中:孩子,愿你不因物质世界而改换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