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设计院五年记忆之一

我是2002年冬天毕业的。

记得当年研究生毕业那会儿,地产公司去校园招人,基本上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我记得那年冬天中海地产跑到我们学校招人,中海地产的旗帜在校园里面到处飘扬,可是宣讲会还真的没几个人去。那时候我们土木学院的研究生都想去设计院,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设计院。如果你要是和同学讲你想去地产公司或者施工单位,估计是被人觉得有毛病的。

也正是带着这种稚嫩的狭隘思维模式,我也是一门心思想进设计院,实在不济就去做个老师。毕业了我就直接冲到了上海,期间利用导师的关系跑到苏州和杭州的学校试讲过,也在上海跑过n个招聘会。无奈处处碰壁,原因是我当时学的专业是工程力学专业,设计院都不待见,觉得不匹配。后来我就给老师打了电话,请他老人家帮忙看看有没有进设计院的机会。还好,因为这层关系我得以顺利我人生的第一家企业-中建北京院上海分院。

在这家企业我干了一年。完成了几件大事:

1、结识了一帮子朋友。到现在仍然保持着热火的朋友之情。非常幸运。

2、考过了一注的基础课程。

3、系统地在老师的辅导下做了几个典型项目的结构设计。

4、我和高中同学老H租住在漕宝路的红明新村一户50平米左右的毛坯房,我们俩彼此交心,一路帮扶,其乐融融。

至今我还觉得当时工作氛围非常的好,大家都很朴实,有一说一。虽然时隔15年了,我现在还是能说出当时的很多员工的名字或者姓或者特征。每每想起来都觉得非常怀念。

那时候设计院的地位也比较高,不像今天。我记得我每次去业主那边开会,业主总会请我们吃饭的,如果没车接送,业主会给我一百元说是路费。开会时候,业主也是非常的客气,技术上我们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什么成本控制什么违规操作基本上没见过,稍微让人难受一些的就是项目赶工,但要是和现在比还是舒服的。

那时候的上海排外情绪比现在严重,我们基本上不会和上海人说话的,更别谈做朋友了。外地人在上海都活的比较难,都比较刻苦。但我们当时还真没有当回事儿。记得当时夏天,房内没有空调,我和老H汗流浃背地看着书;粗茶淡饭;两个大男孩把房子糟蹋得不像话,也全然不在乎。

那时候我还真没把钱当回事儿。有了钱以后我把家里几个读书欠的债还了,还经常请朋友们去吃火锅喝啤酒。唯一让我揪心的是人生的第一部手机-一部摩托罗拉手机被偷了,让我郁闷了很久。

那时候是真的单纯,工作上除了想知道设计怎么弄,整个行业的动态基本上是不知道的,当时也压根儿不知道这回事。现在想想,也真够单纯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设计院五年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