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北京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晚上坐在室外,即使吃着热乎的石锅,也不免感到瑟瑟的寒意。“秋天又到了,转眼就是冬天了,一年又要过完了…… 2020过了个鬼哦”,于是低头无奈地多吃了一口肉。

“假使放弃你现在所努力的所有想法,推倒重来,你会选择做什么?”——“智库哥”,突然平淡地问了我一句。


01 智库哥

2020年是的特殊性就不用强调了,还记得在2019年12月份的时候还是满怀希望的希望自己2020年可以变得更好,但是谁料想之后的日子会变的如此的特别。这种突然的暂停键,让从首先感受到的“好玩”,到后面的“好闲”,最后逐步发展到“好难”的慨叹。

所以我从3月份就开始想,我要加速把一些有想法但是还没付诸实践的事情做下来。因为关于时间的压迫感,迫使自己必须要在舒服的生活空间里,拓展出第二片营地。之前几年的积累陆续开始有一些可以结果的,32岁的年纪,要上战场拼一拼了。我不想变成在40+的年岁被迫失业的样子,尽管在今年关于这样悲惨的故事,屡见不鲜。

“智库哥”是我在过去几年里认识的算是“导师”级的人物。我们2017年在东南亚第一次见面,当时是把我当地的银行资源介绍给他,去了解调研一个当地的项目。后来,这条线就顺下来,一直保持着联系。他和我的姐姐同样大,大我7岁,是一个看起来老成,但是又没感觉和我年龄有太多脱钩的大哥。之所以叫他“智库哥”,主要是因为他是顶流大学的工学博士毕业,在外企干过,也创过业,也出过海,感觉过去10年的热门的几个趋势,他都参与进去了。在智库哥的脑子里装了有无数个商业模型和成功的案例,也有不少的理论可以拉出来震慑一下我这种没有任何工科基础的小白。也得亏他之前给我普及了一下量子物理的一些简单的理论,才让我昨天看《信条》的时候没有睡着。

不得不说博士就是博士,和我这个假的牛博是完全不同的。

02  世界很小,与书中人物相遇

在智库哥问我这个问题,把我怔住之前,还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去年我在我家楼下的书店看是的时候看到一本书叫做《只工作、不上班》,是记录了中国几个当代年轻人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生存状态,大概有20来个故事吧。我其中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做“间隔游”的。他的理念就是从国内选拔出5-7个包容、有思想、愿意体验文化的青年,把他们带到日本的乡村去,生活一段时间,体验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进而去重新定义人生的意义。

而这个创始人BOBO也很有趣,大学时候休学间隔游周游中国;工作后挣够第一个100万以后辞职到日本乡村生活从而发起了间隔游X++的项目。他大学的那些经历其实很多和我的大学经历是重合的,比如我当时毕业旅行也是自己在西藏沿途搭车玩儿了半个月,比如我当时毕业的时候还是想开一个青年旅舍让五湖四海的朋友来分享交流人生感悟的……

只不过经历哪怕相同,在认知上没有那么执着和坚定,就会体现为勇气的不足,进而让人生的轨道发生弯曲和偏折。

我之所以说不可思议,是因为就在上星期,我把这个创始人通过微信加成了我的好友,我们还在微信上间断地聊了半小时的时间。他因为疫情,现在还是住在日本那个叫做津和野的村庄,现在因为疫情无法跨过互动,所以就开始做视频up主,也开始做一些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做跨文化交流的项目。

我一是慨叹这个世界是如此之小,二是觉得认识一个能为情怀和理想还坚持奋斗的年轻人,在现在这个年岁,也实属难得了。

我翻看了他推荐给我的视频,以及翻阅了他公众号其他的介绍,看着他在疫情期间在日本的小村落里的点滴生活记录和随想,仍会有油然而生的一种钦佩和羡慕。

03 我想做件事

说说自己。

在大公司待久了,最大的问题就是,把问题可以轻而易举的想的很宏观,很大;但是又很难把细枝末节的全链条的事情想清楚。说白了,这小10年的工作无非就是从一个小螺丝钉,一个点,逐步发展成长到可能成为一个元器组件,一条线而已,但是对于整个公司机器来讲,整个架构图和运转逻辑,还是只能停留在看说明书的阶段,哪里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怎么解决,甚至如何进行迭代和升级,这种能力还是欠缺很多很多的。

我想做一件事情,就是我想把法律资源通过一些产品组合,以可获得、易获得、低成本获得的方式带给年轻人群体。为此,我已经实际地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

听到了很多质疑:中国还没有到法治社会的阶段;年轻人不会为法律服务来买单,你要一直做公益吗? 即便有法律武器能切实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吗?…… 细节的问题上更多,从技术架构到产品体验到融资落地…… 我每天都在迭代更新和处理着各种问题,也逐步开始理解所谓的从0到1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

我在上个月还认真考虑了一件事情:什么事情是能让自己感觉到“爽”的。

我给了自己10几个答案,然后又一一地否定掉,最后还是概括出来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说法:能增加新体验感的事物,都能让自己感到惬意和快乐。

所以现在虽然遇到的挑战大于获得的成就,但是我还是“爽”的,因为这些过程是我人生新晋的体验,只要是新的,不管是所谓的痛苦的、挣扎的还是快乐的、享受的,对我来讲都是“爽”的。

04 初心

冷不丁地,被“智库哥”问到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想到。

我的逻辑里一直在想怎么做用户,怎么提高黏性,怎么把现金流算好,怎么把资源能最大化的整合在一起。

其实找一个可以放弃的理由,蛮容易的。因为什么都不做,我反而过的更轻松自如一些。但潜意识中仍觉得,非黑即白的判断,遇难则退的选择,不应该是值得推崇的价值取向。

正当我在思考时,智库哥说: 或者说,你的初心是什么?回到最原点,抛开盈利、抛弃资本,最让你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我突然就想到了BOBO的故事,我觉得在价值观、兴趣、从事的事业是统一的条件下,“初心”是一把利剑,它能刺穿很多眼下的黑暗,能让自己始终看到那一束光。

我想了想,我觉得我还是愿意和年轻人做分享、做体验、做交流的事情。因为年轻人是一群没有被定义、敢于去尝试、敢于去挑战、更敢于去实践的一个群体,无论在每个时代,年轻的价值应该有更多的赋予,年轻人的格局应该有更广阔的空间。它需要交互、需要分享、需要交流,需要更多的体验空间和体验诉求。

智库哥说,在创业的路上,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不会有任何时刻让你觉得是高枕无忧的。但是在繁杂之中,总有一种创始人应有的坚持和坚守,能支撑着去应对这些杂七破八的事情。而如果没有遵从自己的初心,那这种坚持和坚守可能就会被轻易的摧毁。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创业者,在引入融资,在和资本角力的过程中,一旦失去了控制权,就变得行尸走肉的原因。因为那个初心,可能并不是能有估值意义的,并不是有现金流价值的,但是它是一种中流砥柱般的存在。

原来是这样。我忽然有一点觉醒,我觉得我可能耗费了更多的价值在求证和拼凑我要做的事情是一个好故事,想快速的去积累财富上的兑现,但是却忽略了自己开始上路的初心。迷失自我的体验,可能到头来,只是幻梦一场,甚至搞不好,是噩梦一场。

有点哲学的意味,我是谁,我来自哪,我要到哪里去,是在人生任何阶段,都要想自己发问的终极问题。

智库哥说了一个有趣的观念:万物运转的规则是物理,物理的底层是数学,而数学的终极是宗教。

所以,自己做事情,还是要有情怀在的,工科和理科生最终极的浪漫,就是对于初心的坚持。比如马斯克、比如乔布斯,比如雷军。



10年的工作经验烙刻在自己人生履历上的沟壑是10年的印记,但是也无疑是中形成了一些自己会遵从的规则痕迹。我其实一直对于这种痕迹是保持了若即若离的距离。

先当一个做事的人,再努力当一个做好事的人,最后能不能成做大事的人,就随缘吧。

至于我想做的事,还是要坚持坚持的,初心的价值也需要经历来打磨。

这是这个夏末秋初,最有温暖的力量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