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长型VS僵固型
多年以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TED演讲台上,追忆那个改变了她一生的实验。
当时,我想研究孩子是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因此我让一些10岁大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于他们而言稍稍偏难的问题。一些孩子积极应对的方式让我感到震惊。他们会这样说:“我喜欢挑战,”或说“你知道的,我希望能有所获。”这些孩子明白,他们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他们有我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但另一些孩子觉得面对这些难题是不幸,宛如面对一场灾难。从他们的僵固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来看,他们的才智受到了评判,而他们失败了。他们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与败。
在《看见成长的自己》中,德韦克指出:
成长型思维者相信能力、品格等基本品质可以通过努力得以不断培养和提高,不断学习使自己成长,喜欢挑战和努力,面对挫折锲而不舍,更容易创造成功;
僵固型思维者认为基本品质不可改变,努力证明自己聪明能干,回避冒险和尝试,遇到困难轻易放弃,发展容易受到限制。
我们来看一看成长型思维、僵固型思维的代表人物。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主角郭靖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天资愚笨的郭靖是如何成长为顶尖高手?他受业于江南七怪,不被看好,但把基础功练得很扎实,后来经马钰传授全真教内功,得洪七公教授“降龙十八掌”,又学习了《九阴真经》。其中固然有机缘巧合,但也离不开冒险和努力。
江南七怪所教博而不专,他进益不多,咬紧牙关,埋头苦练。为了上悬崖向马钰学艺,他用短刀攀爬峭壁,上下两难处于绝境之时,心中所想是四师父教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奋力向上。洪七公教他“亢龙有悔”,他茫然不解,但“人家练一朝,我就练十天”,毫不松懈苦练。周伯通让他背诵《九阴真经》,有千余字难以理解,他凭着一股毅力狠劲,读上千余遍之后牢牢记住。
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海上钢琴师》则讲述了一个不肯上岸的故事,展示了僵固型思维如何限定人的发展。一名水手在豪华邮轮的头等舱捡到一个弃婴,为他取名1900。在一次事故中,水手养父死去,1900意外发现了自己的钢琴天赋,无师自通。他技术高超,打败了爵士乐鼻祖杰尼,广受欢迎,驰名海上。当船抵达目的地,乘客欢呼而去,而他萧然落寞,从不下船。
后来,他遇到一名喜欢的女孩,准备下船追寻,将要上岸却在最后一刻折返——害怕陆地的未知和挑战。最后,邮轮将要弃用,他仍不肯上岸,独自一人与邮轮一起沉入大海。
2 从认知到行为
相信基本品质能否改变是如何深刻影响郭靖和1900的呢?在面对同样的难题时,为何有的孩子迎难而上,有的孩子如临灾难?为了方便理解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可以借用认知模型。
正如伊壁鸠鲁所说,“不是事情本身使你不快乐,是你对事情的看法使你不快乐”。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与对情境的理解和想法有关,那些未经深思熟虑、自动涌现的理解和想法即自动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关注情绪、行为或生理的变化来识别自动思维。可以推论,在德韦克的实验中,迎难而上的孩子其自动思维是“这些题是挑战”,如临灾难的孩子其自动思维是“我搞不定这些题,太糟糕了”。
自动思维来自何处呢?答案需要在信念中寻找。从童年开始,人们已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看法。其中最中心或核心的信念,根深蒂固、影响深渊,可能是无意识的,即核心信念。核心信念影响中间信念的发展,中间信念包括(通常并未连接为一个整体)态度、规则和假设,这些信念影响着自动思维。
德韦克所说的思维模式近于核心信念,不同的思维模式衍生出不同的规则、态度和假设。在德韦克的实验中,成长型思维的孩子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其规则是使自己成长,面对挫折态度是迎难而上,假设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僵固型思维的孩子相信能力天生如此,其规则是证明自己聪明,面对挫折态度是轻易放弃,假设是“如果一开始没有成功,就没有取得成功的本事”。我们可以将两种认知模式归纳如下。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同样面对考试考砸、比赛失利、被炒鱿鱼、被人拒绝等失败,为何成长型思维者会认为自己失败了(失败是一种行为),而僵固型思维者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失败是一种定义),因为成长型思维假设当下成败不能定义一个人,而僵固型思维假设当下成败能够定义一个人。德韦克研究发现,僵固型思维的孩子考试考砸后不能正视失败,有的还会去找那些考得还不如他们高的孩子,以寻求自我安慰。
认知模式不仅影响我们面对挫折、失败的态度,还影响着如何设立目标、应对挑战、对待努力、面对批评,以及看待他人的成功。
关于目标,成长型思维设定掌握目标,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僵固型思维设定表成绩目标,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只有赢了才算成功。
面对挑战,想一想郭靖冒险攀登悬崖和1900不愿下船的隐喻,一个低往高处走,以求技艺;一个居高而不能下,避免失败。
至于努力,僵固型思维者轻视努力,相信王子和公主天生一对,“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如果关系出现问题,那就是两个人不合适。而成长型思维者知道,这世上并不是没有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更确切的说法是,人们可以“从此努力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面对批评,成长型思维开放接纳,有则改之;僵固型思维可能不以为意,也可能“这不是我的问题”。
对于他人的成功,成长型思维见贤思齐,僵固型思维则“见不得他人好,见不得他人高明”。
至此,我们不难预见,成长型思维更容易创造成功。
德韦克对一群中学新生进行思维模式测试:他们认为自己的智商是固定的特质还是某种能够提高的特质?两年跟踪研究发现,只有僵固型思维的学生会在学业上下滑,其表现是成绩缓慢下滑,而且在之后的两年中越来越差。相反,成长型思维的学生成绩则越来越好。
3 思维的养成
成长型思维、僵固型思维是如何养成的呢?这当然与早年经验息息相关。不同的思维模式都有着适应功能,帮助我们去组织自身的经历。僵固型思维看起来百无一利,但它能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就像成年人哭闹不成熟,但婴儿哭闹才有奶喝,哭闹在某个阶段是有用的。
那么僵固型思维有什么用呢?德韦克认为,卡伦·霍妮和卡尔·罗杰斯关于自我的理论可作解释。
卡伦·霍妮提出,当儿童产生了基本焦虑,感觉在充满危险的世界上孤立无援,为了抵抗焦虑会创造出一个理想化自我。这个理想化的自我独特、优越、卓尔不群,让儿童相信自己被人认可、被人喜爱。
卡尔·罗杰斯认为,如果父母对儿童的爱是有条件的,其关注是“有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儿童会发展父母喜欢的那一部分自我,压抑父母不喜欢的那一部分自我,尽管这会让不同部分的自我不能完全整合。
理想化自我、被父母关注的自我可以为儿童提供安全感、自尊心,这正是儿童想要成为、想要表现、想要证明的自我。换句话说,僵固型思维为儿童提供了简单而直接的解决方法,通过证明自己强大、优秀,去抵御基本焦虑,获得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何1900从不下船。被遗弃海上,没有名字,对1900而言海上漂泊是常态和安全,陆地反而是未知和危险。当养父去世,他失去了依靠,而钢琴天赋恰好让他获得关注,但这种关注只在旅途。他的自尊、自信、安全感正是建立在天赋异禀和他人有条件关注的基础上,看似坚不可摧,实则不堪一击。与错过爱情、失去生命相比,上岸是更巨大的冒险,踏上新大陆后他能不能获得一个身份?他的钢琴天赋还会不会受人追捧?他会不会被抛掷到比海上更加孤独的地方变得更加无助?唯有固守海上天才钢琴师的身份,他才能感觉良好,才能成为传奇,去对抗被抛弃的恐惧。从不上岸是自珍自爱,也是画地为牢。
父母给孩子反馈的信息会影响思维模式的形成。它可以体现出一种僵固型思维模式:你的品质是与生俱来的,我喜欢评头论足。或者,它可以表达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你在不断成长,而我非常看好你所取得的进步。
有的父母在孩子学习、比赛取得优异成绩时喜欢夸奖孩子聪明,而不肯定其努力、毅力、策略,这实际给孩子传递一种僵固型思维的信息:成功意味着聪明,失败意味着愚笨。孩子因而担心失败,一旦出了差错或遇到困难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不复存在,积极性大受打击。
德韦克做过一项实验,先让一些学生做10道较难的智力测试题,大部分人都表现得不错。一组夸奖他们的聪明,称赞他们的能力,如“哇,你做对了8道题,真是个不错的成绩。你一定挺在行的。”一组夸奖他们的努力,如“哇,你做对了8道题,真是个不错的成绩。你一定很用功。”
两组学生起点完全相同,但表扬过后,差别开始显现。当夸奖能力组选择是否接受一项能学到新知识的挑战时,他们拒绝了;而夸奖努力组90%愿意接受挑战。实验者又给学生们出了些新难题,两组学生做得都不怎么好。然后夸奖能力组不大喜欢做题了,失去了信心,即使再做简单的题,表现比刚开始要差很多,呈现出僵固型思维。而夸奖努力组依然喜欢做题,再做简单的题遥遥领先,表现为成长型思维。
父母本身就在为孩子示范着思维模式,他们更关注过程还是更关注结果?他们在孩子犯错时是给出建设性的批评、加以指导,还是给孩子贴标签、训斥惩罚?他们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是认为关系可以改善、努力协商,还是认为错不在自己、指责对方?……
童年影响着当下,但童年不可再来,我们没有办法让父母重新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不能改变父母当年养育我们的方式。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运用成长型思维,在此时此地的当下更好地生活呢?
4 改变的可能
相信基本品质可以改变,是不是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出类拔萃,成为爱因斯坦或贝多芬?是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错了,人格可以任意塑造?当然不是。
人们的性情和天资也许是与生俱来,彼此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后天的发展是由经验、训练和个人努力程度决定的。而经验、训练、努力是获取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与生俱来的天赋、经年累月形成的人格不易改变,但能力可以培养,性格可以修正,思维模式可以改变。
德韦克在TED演讲中提到:
事实上,我们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告诉学生们,每当他们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更强的连接,他们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看看后面发生了什么吧:在这项研究中,没有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训练的学生在这一困难的过渡阶段,成绩持续下滑;但那些接受过该训练的学生,成绩强势反弹,卓有起色。
转变思维模式并不是简单的移花接木,更不会一劳永逸。僵固型思维在大脑里、身体里有着它的路径,我们创造了新的成长型思维的路径,也并没有把旧的路径废掉,反复练习,用进废退,才能少去重蹈覆辙。
德韦克建议3步走培养成长型心智:观察和聆听、对话、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兼有两种思维模式,在不同领域可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有人相信“女生天生数学不好”,同时认为亲密关系需要用心经营,王子和公主“从此努力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也有人认为工作技能的精进需要刻意练习,但相信有“天生一对”“命中注定”的恋爱,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处在某个情境,经历某个事件,我们需要观察和聆听自己:
自己情绪、行为、生理都有哪些变化?
这些反应是由什么自动思维引起的?问一问自己“刚才我心里在想什么”?
这个自动思维又意味着什么?隐含着什么样的态度、规则和假设呢?
这些规则、态度和假设合理吗?是成长型思维还是僵固型思维呢?
当发现僵固型思维占主导时,我们可以允许它存在,用成长型思维与它对话:
成长型思维会如何看待当下的情境、事件?
为了成长,我可以做什么?
最后行动起来。发展是螺旋性循环,决定会带出行为,如果行为表现出能够胜任,就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德韦克写道:
往往当你转变为成长式思维模式者以后,你最终会发现你之前为自己编织的华丽外衣,其实是你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安全、更强或更有价值而自制的盔甲。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1900,有不敢下的船,不敢上的岸。那么你愿意为了自己的成长学一学郭靖吗?
参考资料
1、卡罗尔·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中信出版社,2011
2、朱迪斯·贝克,《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3、TED演讲:请相信,你可以进步
4、《看见成长的自己》:成长型心智的完全使用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