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美颜sdk中的人脸识别算法

我们可能在网上听说过人脸检测、人脸识别等算法,那么这些常用于美颜sdk的算法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答案是“有的”。
一般来说,可以将人脸识别算法分为基础层算法与应用层算法。而开头提到的人脸检测,实际上是人脸识别的基础层算法。
基础层算法,相当于人脸的预处理。一张人脸,首先要经过人脸检测、特征关键点处理,质量模型过滤之后,才能到应用层算法做处理,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基础层算法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最终改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和效果。
简析美颜sdk中的人脸识别算法_第1张图片

下面是常见的基础层算法:
人脸检测:
定义:将一张照片或一段视频中的人脸检测出来,并输入人脸矩阵坐标。
作用:用于截取人脸,用于后续的人脸比对、人脸搜索等算法。
原理:二分类模型,通过深度学习训练样本识别是否是人脸。
特征关键点:
定义:检测到人脸后,将人脸的特征点标记出来,每个特征点都有属性,能表示是脸部位置。
作用:人脸摆正对齐:实际场景中,抓取的人脸一般不是正方向的,需要摆正后再进行人脸比对、搜索等;人脸处理:美颜sdk应用中的贴纸等人脸特效,需要检测到人脸特征关键点后,再对关键部位进行针对性处理。
原理:将人脸照片的关键点都坐上标记,通过深度学习、分类模型,让算法能检测到特征点并识别特征点的属性。
质量模型:
定义:对人脸照片的角度、光照、模糊度等进行评估,让符合要求的照片进行到下一步人脸识别。
作用:适应不用业务中对照片的需求,比如有些场景,需要口罩能识别,有些场景则不能。提升人脸比对、人脸搜索等后续人脸识别的准确率。
简析美颜sdk中的人脸识别算法_第2张图片

原理:回归模型,对每张照片标记模糊、光照、遮挡的分值,进行监督训练后,输入照片接口输出对应的质量分值。
以上是人脸识别中,常见的基础层算法,接下来继续介绍常用的应用层算法。
活体检测
这是身份认证的第一步,因为首先我要确认这个人是真人,而不是视频、照片、面具等。活体检测的技术上,目前也主要有两大类:对硬件依赖度比较低的,如动作活体,静默活体。对硬件有一定要都,需要和硬件适配的,比如双目活体、3D结构光活体等。
原理上,都是采集人脸照片,并在照片上做标记(真/假样本),并送到模型中训练而得出算法。不同的活体检测,因为样本源不一样,识别效果也不同。所以,活体检测的关键,除了算法、模型构造,还有一个就是图片样本本身所带有的信息量。
滤镜
滤镜是图像美化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所谓滤镜,最初是指安装在相机镜头前过滤自然光的附加镜头,用来实现调色和添加效果。早在08年,美图一炮而红,人们发现,原来滤镜还可以这么玩,自此,美颜滤镜开始了从工具到美学定义者的转变。
早期的传统算法,主要是先使用人脸特征关键点算法,勾画有效区域,然后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亮度提升、去噪声等算法,实现美颜滤镜。
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研究人员们开始更关注结果,设计师将原图P成美化完成后的结果图,并用于训练。人们美颜后,究竟想变成什么样?研究重心也开始偏移。
人脸融合与贴纸
贴纸,人脸融合,则是美颜sdk中更高阶的玩法。核心还是人脸特征关键点,对于贴纸和人脸融合来说,关键点的数量越多越好,对齐的越准确。人脸融合,则是将两张人脸的关键点进行融合。
除了以上三种基础应用层算法外,目前延伸出了其他算法,例如属性识别、视线估计和“GAN”。总之,任何技术,都遵循着从技术发展到技术成熟,再到商业落地的发展规律。人脸识别作为一项复合性技术,虽然发展困难重重,但前景令人心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颜算法,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