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联数据复盘

为什么挑这一段经历复盘?因为这时候刚刚工作5年,对产品的认识有了一定深度,而且参与的项目或负责的产品生命周期也比较完整。既然是复盘,当然主要挑不好的地方说,主要为了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先说一下公司背景,通联数据,一家以数据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定位于给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包括底层的IT服务、中间的数据服务、以及上层的各种应用服务。

1.我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通联社交”。这里说的参与,就真的是参与,同期在进行的项目大概有7,8个,大多与金融相关,因为我有微博的背景,刚来这家公司自然而然的被安排到这个社交属性很强的项目里。

通联社交定位于给企业提供包括社交、通讯、OA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是一款toB的产品。这里说一下,市场上的需求是有的,IM、OA、工作流这些,每个细分领域都是有市场可挖掘的,我们是希望把这些都集成到云上,提供一整套的SAAS服务。然而我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功能做了很多,还找了外包,小伙伴们也加班加点完成了几个大的版本迭代,每一块都做了,每一块都做的不够精,企业级服务,做大而全的路是走不通的,市场已经被几个巨头占领,必须要做细分市场和行业;而且更重要的是,公司的战略定位也不在此,CEO的抱负也不满足于做几套OA软件卖掉,最后导致项目终止,沦为内部使用,仅仅提供维护,不再更新功能。

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在这个项目里,我第一次接触到敏捷开发(虽然也不是完全敏捷。。),以前更多是粗放式开发,5,6个人小团队尚且没事,团队大了,就需要更规范化的管理了,否则就会乱套,项目负责人也会累死。

2.在这之后,我被拉到“智能研报”的项目组里,因为这里缺一个产品经理,而通联社交由于资源不再倾斜,人员都被调走,同期启动了另外几个项目:投研三剑客,我就被调到其中之一:智能研报。这是我真正接触的第一个金融项目,刚过来时也是一脸懵比,团队、项目都不熟悉,但是上面要的上线时间已经定了,也就是说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了解金融知识,熟悉团队成员,好在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个项目定位于,通过大数据的手段来挖掘投资线索,给专业投资者提供支持,简单来说,是一个研究工具。最开始的初衷是,千司千面,每家上市公司都有一份不同的研究报告,里面的内容都是和该公司最相关的一些投资线索,这就需要利用大数据的技术。然而,始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如果这些大数据计算出来的东西准了,为什么你自己不赚钱,如果不准,为什么要用你的工具。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产品的定位已经清晰:我们就是用大数据技术挖掘投资机会,但我们不做投资建议,产品展示的是不易被发现的、有价值的客观事实,投资决策会根据每个使用者的能力不同而不同。作为一款工具来说,这个产品无疑是不错的,市场的反馈也很好,用户数也在不断上涨。但是,接下来,管理层又出了一个昏招:三剑客绑在一起卖钱,转向B端收费。据我判断,这三个产品自成体系,远没有达到能融合在一起卖钱的时候,最关键的是,产品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toB和toC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发展方向,toB要的是协作、管理、效率,toC按照我的规划会向社交方向发展(事后来看,我们把核心模块卖给了牛股王、淘股吧等,他们在社交投资这块做的风生水起),尽管我当时极力反对,然而人微言轻,并没有什么卵用。

卖了几个月之后,卖不动,三剑客最大的问题在于,脱离了客户,很多需求都是凭空想出来的,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产品没有完全打磨好就推出,客户初一看,都还有点新鲜感,用着用着就发现很多问题,要作为付费的产品,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这里我犯了一个产品经理经常会犯的错误:不够深入客户,因为对金融行业不是很了解,很多需求都是从老板来的,逐渐熟悉的过程中,产品已经不知不觉走偏了。

3.最后一个产品是“智能研报”升级版,叫做智能投研平台。诞生的原因也就是由于之前说的,转型做toB,之前的那一套要放弃,产品逻辑已经不适用了,索性带着几员精兵悍将全部推倒重来。这次总结了之前的错误,每一个需求都是和客户充分沟通,甚至天天泡在客户那边,跟他们一起办公。

智能投研和智能研报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智能投研的流程是完全按照客户的使用习惯来设计,而智能研报的产品逻辑是创新(也可以称之为YY)出来的,需要让客户来按照产品经理的思路来使用产品,这个门槛就大大提高了。

这个项目团队从最初的3-5人发展到后来的将近20人,我作为产品负责人,见证了它从一个构思,到第一版的落地,再到第一单的签成,获得市场的认可,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里,我更多的说一下在我看来它存在的问题:

首先,他的产品定位有些超前了,基于云的大数据投研平台,目前市场上还是没有的,金融客户对云这种东西始终有所顾忌的,比较投资研究离钱是很近的,客户对安全性的顾虑始终大于对功能的需求,这个市场教育的时间很长。

其次,跟客户协作开发的模式初期是很好的,本身功能点不多,把客户的核心需求做好了客户就很满意了,到后来摊子铺大了,这种由客户主导的模式弊端就显露出来,到最后客户要的越来越多,而产品的发展不能完全听客户的,这里就产生了冲突,产品经理需要尽力维护这种平衡,保证产品不跑偏又要减少客户的抱怨。

然后,项目组里产品和运营不够协调统一,换句话说,产品跑的太快,销售运营跟不上,这里的沟通其实很重要,还有一个原因是,运营团队是后来组建的,而且也没什么经验,销售团队也不是全职负责这个项目,公司那么多产品,当然挑好卖的数据卖给客户,投研平台很多时候只是顺带。

这个项目是我一手带起来,没有带着它走完全程,心中有些许遗憾,希望未来某一天能见到它在市场上大放异彩。


最后说一下通联数据,如我之前说的,这是一家数据公司,产品很多,然而数据才是立命之本,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底层数据做好了,上层应用才能无后顾之忧,后来也证明了数据是最好卖的,CEO不会甘于只卖数据,有更大的抱负,希望能够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行业。公司在大数据上投入是最多的,大数据部门是公司唯一一个没有HC限制的部门,然而,最大的软肋在于没有主营业务,大数据无应用场景,3年投了3.5个亿,前期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摸索商业模式,这个摸索仍在持续中。

这家公司高管团队换了3-4波,核心产品换了一个又一个,俗话说的好,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个产品刚做了一点起色就换了,对于团队成员士气来说是不小的打击,这也是最终导致我离开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相信,公司最初的定位是没有错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大数据是核心壁垒,是一家很强的技术主导的公司,在这个fintech时代,肯定能搞出一点事情,公司做的很多产品都有市场前瞻性,在很多地方都布了局,撑到整个市场成熟的时候就是收割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联数据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