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分布式系统架构

学习任何技术,善于提纲挈领总是事半功倍。学习分布式系统架构也是如此,只要找到这张网的纲,就能更有效率地做好架构和工程。本文首发于陈皓在极客时间 APP 上开设的《左耳听风》专栏,推荐订阅。

写在前面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谈论各式各样的架构,如高并发架构、异地多活架构、容器化架构、微服务架构、高可用架构、弹性化架构等。还有和这些架构相关的管理型的技术方法,如 DevOps、应用监控、自动化运维、SOA 服务治理、去 IOE 等。面对这么多纷乱的技术,我看到很多团队或是公司都是一个一个地去做这些技术,非常辛苦,也非常累。这样的做法就像我们在撑开一张网里面一个一个的网眼。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找到这张网的“纲”,我们就能比较方便和自如地打开整张网了。那么,这张“分布式大网”的总线——“纲”在哪里呢?我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文章可以让你找到这个“纲”,从而能让你更好更有效率地做好架构和工程。

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冰与火

首先,我们需要阐述一下为什么需要分布式系统,而不是传统的单体架构。也许这对你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但是请允许我在这里重新说明一下。使用分布式系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 增大系统容量。我们的业务量越来越大,而要能应对越来越大的业务量,一台机器的性能已经无法满足了,我们需要多台机器才能应对大规模的应用场景。所以,我们需要垂直或是水平拆分业务系统,让其变成一个分布式的架构。
  • 加强系统可用。我们的业务越来越关键,需要提高整个系统架构的可用性,这就意味着架构中不能存在单点故障。这样,整个系统不会因为一台机器出故障而导致整体不可用。所以,需要通过分布式架构来冗余系统以消除单点故障,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用性。

当然,分布式系统还有一些优势,比如:

  • 因为模块化,所以系统模块重用度更高;
  • 因为软件服务模块被拆分,开发和发布速度可以并行而变得更快;
  • 系统扩展性更高;
  • 团队协作流程也会得到改善;
  • ……

不过,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技术方案,采用任何技术方案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都是有得有失,都是一种 trade-off。也就是说,分布式系统在消除上述问题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其他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分布式系统所带来的问题。

下面这个表格比较了单体应用和分布式架构的优缺点。

聊聊分布式系统架构_第1张图片

  • 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分布式系统虽然有一些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 架构设计变得复杂(尤其是其中的分布式事务)。
  • 部署单个服务会比较快,但是如果一次部署需要多个服务,部署会变得复杂。
  • 系统的吞吐量会变大,但是响应时间会变长。
  • 运维复杂度会因为服务变多而变得很复杂。
  • 架构复杂导致学习曲线变大。
  • 测试和查错的复杂度增大。
  • 技术可以很多样,这会带来维护和运维的复杂度。
  • 管理分布式系统中的服务和调度变得困难和复杂。

也就是说,分布式系统架构的难点在于系统设计,以及管理和运维。所以,分布式架构解决了“单点”和“性能容量”的问题,但却新增了一堆问题。而对于这些新增的问题,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各式各样的技术和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出现了我前面所说的那些架构方式,以及各种相关的管理型的技术方法。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变得复杂起来的。

分布式系统的发展

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模块化编程,80 年代的面向事件设计,90 年代的基于接口 / 构件设计,这个世界很自然地演化出了 SOA——基于服务的架构。SOA 架构是构造分布式计算应用程序的方法。它将应用程序功能作为服务发送给最终用户或者其他服务。它采用开放标准与软件资源进行交互,并采用标准的表示方式。

开发、维护和使用 SOA 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 可重用,粒度合适,模块化,可组合,构件化以及有互操作性。
  • 符合开放标准(通用的或行业的)。
  • 服务的识别和分类,提供和发布,监控和跟踪。

但 IBM 搞出来的 SOA 非常重,所以对 SOA 的裁剪和优化从来没有停止过。比如,之前的 SOAP、WSDL 和 XML 这样的东西基本上已经被抛弃了,而改成了 RESTful 和 JSON 这样的方式。而 ESB(Enterprise Service Bus,企业服务总线)这样非常重要的东西也被简化成了 Pub/Sub 的消息服务……

不过,SOA 的思想一直延续着。所以,我们现在也不说 SOA 了,而是说分布式服务架构了。

下面是一个 SOA 架构的演化图。

聊聊分布式系统架构_第2张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面向服务的架构有以下三个阶段。

  • 20 世纪 90 年代前,是单体架构,软件模块高度耦合。当然,这张图同样也说明了有的 SOA 架构其实和单体架构没什么两样,因为都是高度耦合在一起的。就像图中的齿轮一样,当你调用一个服务时,这个服务会调用另一个服务,然后又调用另外的服务……于是整个系统就转起来了。但是这本质是比较耦合的做法。
  • 而 2000 年左右出现了比较松耦合的 SOA 架构,这个架构需要一个标准的协议或是中间件来联动其它相关联的服务(如 ESB)。这样一来,服务间并不直接依赖,而是通过中间件的标准协议或是通讯框架相互依赖。这其实就是 IoC(控制反转)和 DIP(依赖倒置原则)的设计思想在架构中的实践。它们都依赖于一个标准的协议或是一个标准统一的交互方式,而不是直接调用。
  • 而 2010 年后,出现了微服务架构,这个架构更为松耦合。每一个微服务都能独立完整地运行(所谓的自包含),后端单体的数据库也被微服务这样的架构分散到不同的服务中。而它和传统 SOA 的差别在于,服务间的整合需要一个服务编排或是服务整合的引擎。就好像交响乐中需要有一个指挥来把所有乐器编排和组织在一起。

一般来说,这个编排和组织引擎可以是工作流引擎,也可以是网关。当然,还需要辅助于像容器化调度这样的技术方式,如 Kubernetes。在 Martin Fowler 的 Microservices 这篇文章中有详细描述。

https://martinfowler.com/articles/microservices.html

微服务的出现使得开发速度变得更快,部署快,隔离性高,系统的扩展度也很好,但是在集成测试、运维和服务管理等方面就比较麻烦了。所以,需要一套比较好的微服务 PaaS 平台。就像 Spring Cloud 一样需要提供各种配置服务、服务发现、智能路由、控制总线……还有像 Kubernetes 提供的各式各样的部署和调度方式。

没有这些 PaaS 层的支撑,微服务也是很难被管理和运维的。好在今天的世界已经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基础设施,所以,采用微服务架构,我认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写在最后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应该已经对为什么需要分布式系统,而不是传统的单体架构,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对分布式系统的发展历程了然于心。下一篇文章,我将结合亚马逊的分布式架构实践,来谈谈分布式系统架构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方案。

本文首发在陈皓在极客时间 App 上开始的全年独家专栏《左耳听风》,是《分布式系统架构的本质》7 篇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更多文章,正在专栏更新。

永久阅读专栏内所有内容。

聊聊分布式系统架构_第3张图片

AI 从业者们怎么看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现状?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