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了100万学费后,我学到了什么(之二)

婴儿出生时必须要大声啼哭,如果不哭,接生婆一定要在孩子的脚掌上重重地拍几下,打得他哭。婴儿必须通过哭来激活他的肺功能,让他学会自己呼吸。

我从一个毫无商业经历的素人一猛子扎到市场最前线,在商海中仿如一个赤裸的新生儿。我是带着欣喜与期朌的笑而来的,不过,市场就是那个接生婆,它迟早有一天让我哭。

洗衣店进设备花了50万,装修25万,三个月的房租,压金,加盟费,办执照的费用,前期的广告费,粗粗一算小90万已经进去了。还有很多钱是没有算进去的,譬如因为某种原因某个部门明着索要的3万元回扣;譬如因为装修现场的几个烟头要被停工检查,我拎着2瓶茅台去找了相关方面的负责人;譬如为了打点周边小区的物业或社区大小头目,我送出去的几十张洗衣卡。钱像水一样从指缝里流走,但是那时我并不着急,我想,要做事哪能不花钱,这些都是投资,都是必须要花的。

这个门脸大业务量小的小店开业后,第一件让我着急的事是人。店子还在装修时,我就从老家接来了远房表妹,让她用心学习,许诺以后这家店就交给她打理,到时再把妹夫、表侄都接过来,做好了这店就是他们家的摇钱树,比她在外面打工强多了。可是,一个多月后,思乡心切的表妹连自己换洗衣服都不敢回家拿,偷偷坐上了回家的火车,她担心强留她不放她走,连店铺钥匙都没敢留家里,揣口袋里带走了。

店开业时间是12月底1月初,离农历春节只有二十多天,工人们都要回家过年,新的工人一时半会招不到。没有办法,把70多岁的老父亲老母亲都叫来轮流坐店,我拿着广告单页在小区里挨家挨户扫楼。先坐电梯到28层,再转着圈一个门一个门地塞广告纸(这个方法很LOW,但第一批客户确实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一天下来,腿肚子软了,脑袋也昏了,晚9点关店后还要把白天收来的鞋和衣服刷出来。工人没到岗,我只有咬着牙自己上。业务不熟练,师傅3分钟熨烫一件衬衫,我就花30个分钟。虽然效率低些,但好在刚开业,业务量也不多。

对于一家新店,最大的困难是获客,尤其门店所在的小区是新小区,入住率很低。而洗衣却是典型的社区服务,对周边社区的依赖度很高,它不像饭店,对品牌美誉度没有那么大的要求,没有谁会跑几十里地去找一家“著名”的洗衣店,顾客追求的是便捷,最好上门取送,越方便越好,洗衣要干净、价格要便宜,这是顾客对于一家洗衣店的基本要求,而至于你装修是否豪华,设备是否先进,店面是否美观,这些都只是附加分,不是必答题。

这些是我已经把前期投入的钱一多半在不该花的地方后,是我超过100天天天泡在店里和客人聊天后得到的教训。我给自己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CTO,chief talk office 首席聊天官。每天一开门,我就学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站在了店铺门口,大老远看见有行人经过,我马上迎上前去,脸笑像花儿一样,热情地向他们推荐店里业务。上至七旬老太,下至三岁小娃,我挖空心思想出迎合他们兴趣的话题,我问他们家里人安,关心他们衣服穿得够不够暖和,早餐有没有吃,孩子是不是上幼儿园了,幼儿园老师有没有讲新故事,等等等等,我从100米之外看到他们的第一眼开始搭讪,然后像个会说话的机器人,不知疲倦地和每一个人沟通,我内心认为他们都是我的潜在客户,衣食父母。那些天说的话超过了我前半辈子说话的总和,对衣食父母的态度比对我亲生父母的态度不知要热情耐心多少倍。

要说这些努力一点成效没有是不可能的,业务量慢慢慢慢上来了一些,认可我们的客户确实越来越多。但是和每个月的开支相比,这些收入太微薄,根本吃不饱。店面每个月房租、人工、水电,还不算机器折旧,更不算我这个免费的CTO的劳务,每个月的流水不能覆盖这些支出,那这个月就是贴钱的。在第一年,我没有心思算这笔账,因为每个月都是负数,算也是白算。如果偶尔有一个月不是负数了,我就要叫上员工一起出去搓一顿,以示庆祝。只可惜这样的时刻太少。

第二年,接了一些团体活,和周边饭店、美容院、健身房联合搞了一些拓客活动,和尘嚣一时的线上洗衣所谓的OTO模式也开展了一些合作,还见了几个网络创业红人,听他们分享据说进了商学院教学案例的创新商业模式。也想过是否也能OTO一把。e袋洗红了又黑了,上门洗车上门美甲这些模式热了又冷了。每一个新概念的兴起,像一阵风刮过,刮起漫天尘土,迷得我睁不开眼,呛得我喘不过气,我在想,是不是应该转型?是不是应该做一家互联网公司?

但是,扑腾这一年后,我对商业的认知不再那么理想化了。当初店还没开,还只是一个模型时,我曾经浪漫地设想过,店要多条腿走路,业务要多元化。以门店为中心,以不同的业务类型划圆,形成三条覆盖不同人群的业务带。第一条业务就是洗衣,针对周边1.5-5公里的小区业主,第二条业务线是奢侈品保养,覆盖周边5-10公里范围内的客户,第三条业务线是服装定制,覆盖全市。这家店只是一棵种子,是我种下的一棵苹果树,最终我要有一片果园。

理想多么丰满,现实多么骨感。等到店面开起来,人员招进来,衣服收进来,才发现所有当初的设想多么不切实际,比孩子玩过家家游戏还不靠谱。一家小小的洗衣店,100多万的投资,三五个人,居然还设想三条业务线。你到底有几个脑袋几只手?每一条业务做精做透都不容易,你一个新手居然要做三条业务线。洗衣和奢侈品保养和服装定制,虽然多少有点关联,但是细分还是不同的专业领域,就像一个小面馆,你不能既供应手工面又供应美式咖啡。业务要越精越专业越好。

至于是不是要转型的问题,我确实想了很久。我这是一家实体店,是要一刷子刷子把客人的鞋刷出来,就像饭店,要一碗面一碗面地拉出来煮熟,再让客人吃得满意。我的网络化无非是客人之前是自己把鞋子或衣服送过来,或者打电话让店员去取送,现在则可以通过微信、通过美团或大众点评下单,约好时间去取送。如果我没有足够的价格优势或者服务质量上的优势,客人没有弃近选远的道理。而如果不是足够大的量,我也没有动力服务超过5公里外的客户。员工上门取送的时间都是成本,还要有服务车辆,还有路途风险。和订餐还不同,洗衣店是两次上门,取一趟送一趟,还有更重要的,干洗还是一个有相当专业含量的业务,这件衣服是羊绒还是棉毛,是干洗还是水洗,这个污渍是口红还是油彩,能不能完全洗掉,会不会缩水,这些都是专业问题,需要师傅当面和客人沟通清楚。这些问题不是快递员装在一个袋子里给客人送过去就能完成的事。

我作为一家实体店,还是要依托店面,无论是通过电话还是微信,让客人最快地联系上我们,我们在最短时间内上门,提供客人专业的服务,这一套流程跑顺了,客人越来越多,我的店才能生存下去。我就是一家传统的干洗店,互联网不过是我营销的工具。而且私心地说,一家店不可能招一堆人,各个岗位的人员是有限的,从前台、收银、水洗、干洗、打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计,哪有富余的人去盯网络发微信。刚开始店里开了一个公众号,我每天晚上吭吭哧哧地编稿子,发微信,坚持了一段时间,精力实在有限,一时半会也没看到它对业绩提升有实在帮助,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转型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那打法完全不同。那要在郊区建工厂,再通过自建或合作的配送系统,把分散的业务收集到工厂集中处理。或者和一些实体店合作,把业务转包。这一套打法,所要求的核心能力与开实体店是完全不同的。花园里两条分叉的路,我走上了这一条,就看不到另一条路上的风景。我既然当初是选择开实体店,现在实体店还没有成功,还没有赢利,我哪来的精力去再组建一个互联网公司?那需要组建团队,需要写漂亮的商业计划书,需要契而不舍说服投资人。无论是一袋洗也好,洗衣邦也好,易洗衣也好,一哄而上的类似的公司几个月内就几十上百家了,但大部分是花完投资人的钱公司就散伙了。

我没有赶热闹的力气,最主要,经过这两年的折磨,我创业的热情淡了,心气儿淡了。

我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交了100万学费后,我学到了什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