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之喜

收到一个“匿名”包裹,寄件方写着某某出版社。平时爱买书,经常会收到类似的“赠品”,不以为然。正好要去超市,路上随意翻了一下。打开第一页就再也停不下来,捧着它走在路上、河边、桥上、上下台阶……眼神一秒钟也不肯移开。如同一个饥肠辘辘的小孩,看到美味的食物时那份欣喜和不能自控。

出于意外,第一次品尝阿德勒的思想盛宴,居然产生了心灵触电的体验。

阿德勒主张的诸多生活方式(思考或行为的倾向),与自己的秉性不谋而合。

譬如,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就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展开辩论。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而阿德勒却认为: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痛苦,我们只是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

当中就“目的论”举了几个例子:

1、服务员不小心将咖啡洒在顾客身上,顾客大发雷霆,按正常思维去理解,这当然是“原因”导致的行为。阿德勒却认为这并非“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即 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愤怒的感情。因为讲道理太麻烦,所以采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对方屈服。另一个故事:说的是母亲和女儿在发生争吵,电话铃响了,打电话的人是女儿的班主任,母亲接到电话马上变得彬彬有礼语气温和。讲完电话接着又勃然变色继续训斥女儿。由此可见所谓愤怒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2、很多人认为自己的出生、学历、长相以及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以至于现状“无法改变”。阿德勒则说: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如果一直保持“现在的我”,那么如何应对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结果会怎样等问题都可以根据经验进行推测。如果选择新的生活方式,就会出现无法预知的问题,让自己充满不安。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多数人会选择后者。简单的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是不想真正的努力。
3、关于没自信、讨厌自己,其“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通过自我厌弃、自我封闭来逃避人际关系。

光书中这一个观点,延伸下去就足以讲三天三夜,需要多一些时间消化。

这本书通篇强调的是“勇气”——放弃认可欲求(被讨厌)的勇气,获得幸福的勇气。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无论碰到失恋、亏钱、挫败……一切“不顺”的事,我总是可以很清楚自己每一个当下的感受(情绪)。有时也会允许心痛、沮丧、愤怒……出现,但我很清楚它们是被我“允许”的,不会无限纵容它们的存在。

烦恼、愤怒、悲伤……,能解决问题吗?

当然不能。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开心呢?(立刻配合上扬的嘴角)

这是自己在遇到不如意时一贯的自我对话场景。虽然有点像某精神病院跑出来的,但是奏效,便一直凑合着用了。

这些行为方式并非与生俱来,更多是通过后天的经历和自省塑造的;也可以说它属于我后天的选择,是我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态度。总之,我乐在其中。

如果想把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合理化,理由和方法有千百种。如此一来,便可以合情合理的沉浸在自己不幸的故事中,博得同情,逃避自己的无能和懦弱。面对身边只会用悲伤渲染问题的弱者,总是缺乏耐心甚至冷漠。既然ta选择装睡,一切试图唤醒对方的行为都是多余且愚昧的。始终认同想法决定行为,而想法是受人自己控制的。面临问题时,你要怎么想,怎么做,完全取决于自己。毕竟,人的自由意志是唯一无法被剥夺的东西。

不是不允许情绪存在,其实自己恰恰是一个挺“感性”的人。然而,更需要时刻审视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我到底是想要获得幸福的人生,还是愿意悲哀庸碌的过一辈子?

与智者跨时空对话的体验,真是好极了。

扔掉怯懦,别再拧巴。

你可能感兴趣的:(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