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神农炎帝

如果要将上古硬性的划出个分水岭,那么应当以五千年前,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划分比较合适,因此从此刻开始,才算中国原始人类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文明的时期。

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华文明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起步,一直到五千多年前,这个漫长的阶段都是文明的探路阶段。这五千年的特色表现在出现了许多属于文明范畴的新要素,如陶器的发明、原始村落的形成、原始农业的萌生、人们从聚族而居到城市雏形的应运而生等等。这些崭新的要素,为中国正式跨入文明社会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我们经常说的,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实际就是说的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也就是从炎帝、黄帝时期开始的。而从炎帝、黄帝时期一直到夏朝建立之前,这大约有一千年的历史,而这一时期可能是文字、青铜、城市、礼仪的生成期,是通过战争手段产生“天下共主”的伟大时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期。

从考古学上看,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文化有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良渚(zhǔ)文化和石家河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四川的三星堆文化等,可以说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同时出现了多种文化,这说明中华文明是多源的,而不是古时所倡导的单源的血缘关系。

这一时期,已经完全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也从此时开始,传说中圣王的属性开始发生较大变化,人属性逐渐代替神属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先来看被后世广泛认可的神农氏,他同伏羲一样,也被毫无争议的列在“三皇”之中。

神农氏,又称魁隗(wěi或kuí)氏、连山氏、列山氏,他还有一个后世中华儿女都知道的响亮名字,那就是“炎帝”。

相传神农氏尊崇“火德”,因此后世称之为“炎帝”,以彰其德。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

而《帝系谱》中则记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有蟜氏为妃,生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公孙勗,以公孙勗嗣少典国君,世为少典氏。”

《帝系谱》认为黄帝和炎帝为伏羲的儿子,实际上是有点离谱的,后世也不予采纳。

少典实际应为伏羲的直系后裔,而少典娶了有蟜氏的两个女儿,一个是任姒(女登),她后来生了炎帝,另一个是附宝,她后来生了黄帝。

《国语·晋语》中还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黄帝部落发展壮大的地方在姬水,也就是现在的陕西武功漆水河,因此黄帝从伏羲“风”姓中脱离出来,开始以“姬”为姓。

而炎帝部落在黄河中下游的姜水发展起来,这里的姜水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

因此炎帝也从“风”姓中脱离出来,开始以“姜”为姓。

请记住“姬”和“姜”这两个姓,因为在之后讲春秋战国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原国家都出自这两个姓,而且相互之间的通婚也在这两个姓之间进行,可以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后世的多数姓氏都来自这两个姓,这样看来,这估计也是将黄帝和炎帝作为华夏民族共同始祖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看史料可以发现,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炎帝的部落,因此炎帝作为部落之首开始统治天下。

关于炎帝的长相,相传为“牛首人身”,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民族首领形象的刻画从此开始摆脱“龙蛇之身”,更加注重人的属性,所谓的“牛首”,实际为头上戴着牛头罢了。

说到炎帝对于后世的贡献,那也是相当多的。

传说在炎帝之前的日子,人们是没有衣服穿的,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炎帝亲自试验,最终用麻桑做成了布帛,从此人们才开始有了衣服穿,这可以说是人类由野蛮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温”的问题解决了,下面就要解决“饱”的问题了。

虽然伏羲当时已经教会了人们圈养野兽,但是毕竟驯养野兽的数量还是少,根本不够部落人们吃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主要还是以狩猎为生,而之前的狩猎工具还是简易的长矛,虽然伏羲发明了网,但是猎到野兽的成效还是一般。

鉴于这种情况,炎帝发明了弓箭,不仅可以远距离猎杀野兽,同时又很好的防御了其他部落的袭扰,弓箭也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只是狩猎还是解决不了人们的吃饭问题,于是炎帝专门研究各种植物的特点,最后选出可以食用的五谷的种子,并教人们种植;为了提高产量,炎帝还创造了“耒耜(lěi sì)”这种翻土用的农具,这不仅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正因为炎帝在中国农业史上做出的突出贡献,于是后世将其奉为发明种植农作物的始祖,因此称之为“神农氏”。

相传陶器的制作也是炎帝发明的,其目的就是用来盛放谷物等粮食的,看来那时的人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才会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而实际上,早在一万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就已经有了陶器的出现。上世纪六十年代,考古人员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发现了两百多块古朴的陶器残片,专家们将其命名为“华夏第一陶”,也正因为中国远古人就已经掌握了陶器的制作工艺,因此中国也被世人称之为“陶瓷王国”。

陶器的出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陶’的发明,使先民一下脱离了稚嫩的蒙昧时期,进入了野蛮时代。”也就是说“陶”的出现,使人类开始进入到了文明时代。

如果您认为炎帝的贡献就到此为止了,那您就太小看咱们这位始祖了。

传说炎帝在见到当时的人们经常因病死亡,于是他亲尝百草,最终分辨出了不同的草药治疗何种疾病,开创了用草药治病的先河,因此他也是中医药学的鼻祖。

解决了人们的温饱和疾病问题,炎帝终于可以坐下来研究一下他的爱好了,那就是音乐。

相传炎帝发明了一种乐器,取名“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相传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在当时应该算是一种流行乐器。

正是因为他为人类做出的伟大贡献,后世儒家将其神化,尊其为五方上帝之一,是为“南方上帝赤帝”;道家中也给予他很高的神位,为“神农大帝”。

这里有必要指出,炎帝,或者说神农氏,并非指的是一个人,而是一个部族,所谓炎帝有这么多发明,其实是炎帝部族在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并非一个人成就。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知道,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甚至之后的黄帝轩辕氏等等实际上都是一个部落的象征,而并非特指某一时期内该部落中的首领。

言归正传。

之前一直说“五方上帝”,那么这“五方上帝”是不是就是我们说的“五帝”?

答案是否定的,或者说不完全是。

“五帝”,原指“五方上帝”,后演变为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杰出的部落首领。

“五方上帝”在不同的教派中所代表的人物也不同。

儒家中的“五方上帝”为:中央上帝黄帝(轩辕氏)、东方上帝青帝(太昊伏羲)、南方上帝赤帝(炎帝神农氏)、西方上帝白帝(少昊)、北方上帝玄帝(颛顼zhuān xū)。

道教中的“五方上帝”为: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天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炁天君。

这里要介绍的“五帝”这个名词,并非“五方上帝”这五神,而是五位上古时代的杰出部落首领。

不同的典籍中所认为的“五帝”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戴礼记》和《史记》都认为“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

第二种说法,《吕氏春秋》认为“五帝”为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

还有第三种说法,即《尚书》中所认为的少皞(昊)、颛顼、高辛(帝喾)、尧、舜。

因为《尚书》在儒家经书中的崇高地位,后世史籍多承认第三种说法。

跟“三皇”一样,笔者认为所谓“五帝”的“五”,在后世更多的并不是代表实际的数量,而是泛指氏族部落首领中的杰出人物,所以有必要一一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帝。

黄帝,我们之前介绍过,他为少典之子,与炎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因在姬水附近带领部落发展,因此改姓“姬”。

黄帝名轩辕,因此其部落又称为轩辕氏,又因其后建都于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境内),所以后世又称其为有熊氏。

黄帝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因其尊崇“土德”,因此后世尊称其为黄帝。

关于黄帝的描述,《史记》是这样记载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意思是黄帝一出生就很有灵性,在襁褓中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本质看得透彻。

黄帝的有熊氏部落形成于姬水附近,后来延姬水向东发展,他继承了炎帝神农氏统治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将原始农业发展到高度繁荣阶段,使本部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黄帝部落蓬勃发展的时期,其实正是炎帝部落统治的后期。

当时炎帝统治力日渐衰退,到后期中原各部族之间摩擦不断,经常互相攻伐,而炎帝此时已无力维持他们之间的平衡稳定状态。

黄帝瞅准了时机,率众打败了临近不同的部族,致使这些部族纷纷归附。

那么这天下是不是就形成了以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了?当然不是,当时还有一股强大的势力存在,那就是东夷部落中的蚩尤。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章 神农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