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60秒】古人“开房史(序)


今天抄写的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最后一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中有一“逆”字,逆为何义?逆旅为何义?

“逆”绝对是个好字

《说文解字》曰:

逆,迎也。

从辵(辶,音chuò),屰声(nì)。

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说文》里,迎是逢的意思,逢是遇的意思,遇是逢的意思……

许慎前辈解字陷入循环,这也意味着,这一系列的辶旁字,都指向了一个意思——迎接,相遇。


大仙不仅奇怪,“逆”怎么会有迎接的意思呢?

我们平时遇到与“逆”有关的场景,心里都会很不舒服的,比如逆反、叛逆、逆境……明明是“困难、不对付”的意思,怎么会有“迎接”的意思呢?


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来看看“逆”的声旁“屰”。它的甲骨文写作:



看这些甲骨文,像极了一个倒着的人(注意:不是倒立的人,是倒着的人)。

我们什么时候会看到一个“倒着的人”呢?



对,除非看到杂耍之人,我们只有在婴儿刚从娘胎里出生的时候(接生婆视角)能看到“倒着的人”。


这就意味着,人“初生露头”,要“迎接”这个世界了,这是明显的会意,之后,人们给“屰”加了形旁“辶”,将人的行走动作融入字义,使“迎接、相遇”的内涵变得更为完整。


而有的前辈表示,“屰”的甲骨文其实是为了表达一个人“从外而至,头部向着自己”的迎面而来的意思,只是因为二维文字符号无法表达三维空间的立体关系罢了。


这么解释,就更好理解“屰”的本义是“迎接”之义了。


 大仙以为 

前辈们这么解一个字,很浪漫,非常喜欢。


三千年前的古人去哪开房?


既然“逆”是迎的意思,什么场合能够表达迎接、相遇的意思呢?

答案很直接——旅馆。



苏轼词中的“逆旅”,恰恰是指中国古代民营旅馆的名称。



按《史记》的记载,中国民营旅馆——“逆旅”在五帝尧时期就已经产生。基于前文对“逆”的解释,“逆旅”就是迎接行旅之人的地方。


这种专门供应旅行者落脚的场所,也反映了古人的长途旅行比我们想象得要活跃。“逆旅”行业的繁荣,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甚至一个朝代的兴盛程度。


当然,除了“逆旅”,旅馆还有馆、驿、舍、店等其它名称,这些名称只是这个行业在历史流变过程中的不同名称,功能都是一样的。

而到了现代,为什么经常把旅馆称为“酒店”,而旅馆在表义上为什么会显得廉价,则是大仙以后要讲的问题,这里暂且不提。


苏轼为什么这么写?


宋朝是一个对士大夫阶层非常宽容的时代,可以说,生活在那个朝代的读书人,要比明清朝的读书人轻松,为什么?


宋朝历代皇帝权臣,都不怎么喜欢用死刑来惩罚士大夫,个中原因不在此论,但这就造成了一个文学结果——大量的诗词文赋都出自保全性命的贬官罪臣之手。



苏轼就是贬官罪臣中的极品。

他年少成名,极有才华,在朝受皇帝太后青睐,在野受士人百姓追捧,但是,也因为这样的宠爱,使他在朝廷斗争落败后,受到其他官员变本加厉的折磨。

杀不得,又留不得,唯一惩罚苏轼的方式,就是把他贬到偏僻的地方去虚度人生。

大多数与苏轼有相同经历的官员,要不不堪其辱悬梁自尽,要么难以释怀郁郁而死……

苏轼呢?却在多年的贬谪生涯中,活出了一个全新的自我。


可以说,他的悠悠谪途去的每一个地方,就像是“逆旅”,只是落脚,无法安家。


所以,我们是不是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呢?


不过,我们无需为我们可爱的苏大词人担心,因为他还在另一首词中写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北宋]苏轼

《定风波 · 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仙60秒】古人“开房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