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中的山水画

童年时代,经济匮乏,家家户户能够温饱实属不易,而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人们似乎并不是很在意。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墙上挂着一幅画,是一幅山水画,无事可做的我,则被画中的景色所吸引,甚至仿佛置身画中。

山上有什么?

连绵不断的山脉让我进入了遐想的幻觉。一道又一道的山脊,掩映着一户又一户人家。翻过这道山,又有什么样的人家?我幻想着,探寻着,用手指触摸着画中的景色。站在床上,趴在画前,顺着手指,细细的寻找着山涧小路,看着四周绿色深林,感受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的遐想。那种美,是一个儿童的幻想,是进入景色之中的脑洞大开。

那时,我可以静静的待在画前,编织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也许,对山的喜爱由那时而起。我还记得高中课本有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那是李白的诗句,它深深的烙印在我记忆的深处。四十年光阴,却依然朗朗上口,背诵出每一段诗句: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的诗句让我对山有了更多的眷恋。

童年的情结,已经淹没在岁月的年轮中,被遗忘在喧嚣的过往里。潜意识中的东西已经被压抑,而意识层面只是觉得身边的山很多,可以徒步锻炼。于是,与驴友们徒步朝台,游走于五台山中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台。

徒步行走,亲历其间,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这种翻山越岭的驱力也许只有身处其中的我才能领略其中之美。

今天恰好翻看荣格自传,里面有关山的内容触动了童年的情结,记忆的闸门打开,被遗忘的潜意识浮出水面,故有感而发。

由此,也深感儿童期心理普及的重要性。通常,儿童的幻想是成年创造力的源泉。儿童通过幻想,让生命力更加丰富多彩。儿童内心世界的建构是在不断的幻想与现实的交替中形成的。当儿童在纸上画一个线条,他告诉你,这是一个蛇,你要欣赏孩子眼中的“蛇”,不要试图改变孩子,孩子眼中的蛇与父母眼中的蛇是不一样的。当孩子逐步能够分清幻想与现实的区别时,他已经长大,他已经能够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

童年心中的“山”看似是一个情结,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记忆中的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