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条新闻,两夫妻婚后育有一女,由奶奶帮忙带。后来夫妻俩离婚,奶奶却将原夫妻告上法院,要求支付当年由其出的抚孙费28.8万元。
这事上了热搜,反映出的问题是,在中国,有多少父母在退休后,不得不帮子女们带孩子,参与到孙辈的抚养计划中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老人是无偿带孩子的,甚至帮着出抚养费!
这不等于是用另一种方式啃老吗?
老人帮忙带娃,要给钱VS没钱给?
根据微博投票,70%的人认为应该给钱。毕竟父母没有义务帮你带孩子养孩子。
但是现实生活里,不是靠数据就能解决问题的, 真实情况往往令人尴尬。
在深圳工作的王女士今年6月诞下一男婴,为了顺利上班,夫妻俩决定让老家的婆婆上来帮忙带孩子。
但老人要求每个月支付5000元给她,说是如果不帮你们带孩子,她做保姆能赚得更多!
王女士很生气,强烈反对。她想到老公工资才一万出头,她也不过五千,若支付给婆婆,剩下的那点钱哪够生活?
再说,让婆婆帮忙带,不就是为了省钱吗?一线城市请一个好点的保姆至少一万以上,凭他们哪点收入,哪请得起?
王女士觉得委屈,亲情是亲情,义务是义务,她都明白,但现实往往打脸,婆婆为什么就不能体谅他们的难处?
现实中像王女士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之所以请老人帮忙看娃,一是请不起保姆,二是保姆市场参差不齐,多少有不放心,自家老人来带,当然保险得多。
这时候谈钱似乎显得尴尬,而且按照大部分中国老人的习惯,给了他们钱,他们也大多会给子孙们存起来。
但真不给,难免心里有疙瘩,带娃委实辛苦,老人于理也没有这义务,既然能花钱请保姆,难道老人在家里的地位和价值还比不上保姆?
问题越来越尖锐:
要不要给钱父母?尤其是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
若给,给多少才好?一定按要市场价给才行么?
给了钱,是不是可以以雇佣关系看待?两代人带小孩产生的摩擦,谁说了算?能不能按保姆的标准要求老人?
咱们来聊一聊。
帮忙带娃,“老漂族”&“留守族”都逃不掉的宿命
现在社会里,除了年轻人有“北漂族”和“南漂族”一说,还有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老漂族”。他们指的是跟随子女随迁到外地生活(他们生活的城市)的老人。
单看字面意思,老漂族并不是多潇洒的名词,相反,老年漂泊,虽不说晚景惨淡,但也谈不上多美好,尤其大多数老人还是专门“漂”过来帮子女带孩子的。
据国家健康卫生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我国现有的随迁老人达1800万人,占全国流动人口(2.47亿)的7.3%左右。其中有一半,是特意漂过来帮子女带小孩的。
(数据资料来源:@新周刊)
也就是说,老人们在晚年背井离乡,离开生活几十年的老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熟悉的邻居、亲戚朋友,所有的人情关系,在一这里通通没用了。
花了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舒适区,全部得推倒重来。
甚至有的子女多的,夫妻二人,一个帮一个,不得不分离。
张姐就是这种情况。她两个儿子,一个留在安徽安庆老家,一个在广州发展。她跟随二儿子媳妇到广州帮忙照看孙女,丈夫则留在老家帮忙接送大儿子的二个儿子上下学。
“年轻那会我们吵过无数次,矛盾不少,有好几次差点离婚了,但还是从来没分开过。没想到,到老了,因为子女,孙儿,不得不与老公分开,一年只见两次面,很不习惯。”张姐苦笑地摇摇头。
事实上,不但“老漂族”要带娃,“留守”在家的老人同样免不了。
据中国老龄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有66.47%的老人需要在照顾孙子女花上时间和精力,而2岁以前的儿童由祖父母直接照顾的比例高达70%,其中30%是直接放在祖父母家里抚养;直到3岁以后,比例降至40%左右。
(资料来源:@广州日报)
在中国,随处可见老人遛娃的身影
年轻一代实在太忙了,生活压力太大,对于孩子,常常处于“陪你就不能养你:,要养你就不能陪你”的既心酸又矛盾的处境。因此,孩子不是不管就是扔托管班,老人们不得不站出来,“交给我吧。”
陪娃生活——负重前行的老人们
刚开学时,很多老人都松了一口气。
“太累了。”刚在公园里跳完广场舞的陈阿姨说,“暑假照顾两个孙子,一个五岁,一个七岁,都是爱捣蛋的年纪,我给他们张罗吃的穿的,还要督促做作业……每天累到老骨头几乎被拆下来。”
陈阿姨很无奈,她五年前退休,本来想跟老伴趁身体还硬朗了,来个环球旅行,然而刚生完二胎的儿媳却提出,希望她过来帮忙带娃。
陈阿姨开始并不愿意,她和媳妇感情并不太好,但又考虑到他们两口子的经济确实紧张,便让丈夫留在老家。自己过来了。
这一来就是来5年。
在另一个案例里,“不习惯”是张姐的口头语。“在这里吃不习惯,玩不惯,语言不通。平时儿子儿媳去上班,也没几个人能聊得上天,几乎全天都与两岁的孙女呆在一起,一日三餐,冲奶喂奶,照顾她睡觉,陪玩,还有全家卫生,买菜做饭……一天下来,累到虚脱。身子骨到底比不上年轻那会。”
可当张姐将这些讲给儿媳听,他们却认为不过小事一桩。“以前带小孩不是更累?你们不是一样挺过来了?”
在传统观念中,给儿女带娃是属于天伦之乐的一部分。很多老人甚至以此为自己晚年的责任。然而现实里,残酷的一面不可避免地展露出来。
对于老人来说,儿孙承欢膝下是人生一大幸事,但真正进入带娃的生活时,遭遇的往往是体力透支,以及两代人在育儿观念上的摩擦。
比如网友@小希妈分享了她和婆婆的经历。小希8个月大,这个阶段的婴儿是不能接触到盐以及其他调味料的。然而婆婆总喜欢往辅食里添盐等调味料。
小希妈为此曾说过婆婆好几次,婆婆都不以为然地道:“不加盐没味道怎么吃?怕什么,小时候我也是这样喂他爸的,不照样好好的?”
小希妈陷入各种纠结中。一方面,老人带娃非常累,婆婆不止一次表示她心力交瘁。另一方面,隔代抚养产生的矛盾比带娃更累更苦恼。
这样一来,老人的本意是帮忙带娃,属好意;但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所产生的摩擦和分歧,似一盘冷水泼在各人的头上。
但总的来讲,父母帮我们带小孩,总归是在帮我们,是以牺牲掉他们的晚年生活的自由和时间为前提的,忍受着孤独,过得苦闷压抑,也付出了精力和心血,渴望得到尊重和认同。
所以,若真有一种方式可以让老人们从心底里更好的认可自己的付出,感到被尊重,那何乐而不为呢?
让父母有偿带娃,该给的尊重以及分寸感
说到底,这钱还是给为好,就当是年轻人给老人的一份“仪式感”,一份感激和诚意。
同时,在这个社会,你不得不承认,支付报酬往往是维持一段健康、良性关系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是亲人之间。
比如,老人从老家来到你们生活的城市,免费帮忙带娃。可老人有些育儿观念落后,不够科学,与你有很多不搭调的地方。
你本着要健康育儿的心态对老人提出意见,他们一听,委屈得不得了。自己积累了大半辈子的带娃经验,到了你们这里就不行了!要知道,我可是免费给你们带娃的。
免费帮你们的,我们很不容易。这话让你们仿佛理亏,不敢随便吭声,老人凭这句话继续用他们的老方法育儿,不听劝告。但这样下去,对小孩肯定影响不好。
这个时候,你突然意识到,支付报酬或许是一个好方法。虽然老人说自己“免费”时,并不是真的找你们要钱;但是,一旦付费了,老人心中说不定会重新思考你们之间的分歧,心理落差会得到缓解。
至少,支付报酬是通过一种实质的手段,认可和尊重老人的付出,比起口头上的感谢要来得实际多了。
至于给多少,并不一定要按照市场价格来给,当然,如果你的收入已远远高于市场标准,按市付费是最受欢迎的;若果经济跟不上,可取折中法,按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来给。
当然,不是给了钱就可以视老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指手画脚了,还是要在尊重的基础上提合理意见和建议。
认同和尊重,合理支付报酬,是维系一段“健康”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