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焦虑,让我好好活着

        朋友圈又看见了水滴筹,发起人因为年轻的丈夫得了白血病,据说如果骨髓移植顺利的话,需要近百万元的治疗费用。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家里的两个娃一个五岁,一个三岁,而且小的还有儿童孤独症的倾向。

        这样的家庭,不禁令人唏嘘,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为之捐款,可是手指划过,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想到春节前后,身边有几位亲人分别因为心绞痛、煤气中毒、流感侵袭等而遭遇了死亡的威胁,自己被深深地惊吓了,如果说没有一点死亡焦虑,我想是自欺欺人了。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癌症患者越来越年轻化。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20-39岁年龄组的肿瘤发病率在2000年是39.22/10万,到2013年增至70.01/10万,意味着13年的时间里,年轻人癌症病发率增长了将近80%。原因自然有很多,如饮食习惯、作息不规律、工作压力、生存压力等等。

        面对这样的事实以及看似客观的致病原因,我们是否就无能为力呢?

      既然面对着死,那就自然地想到生;既然死亡焦虑不可避免,那就多多体会活着。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生死驱力,即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为了获得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感,而死本能正好相反是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中彻底的泯灭。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还是愿意多体味生的部分。

        关于生的本能,最好的体察在婴儿那里。怀孕期间,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靠着羊水努力地呼吸生长,逐步地发展各个器官,以及学着踢腿、转头等动作。分娩时,胎儿会经过产道努力地蹬腿,配合妈妈自然分娩。出生的刹那间,孩子一生响亮清脆的啼哭,告知全世界:我来了,我在!

      随着时间推移,婴幼儿逐步在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等阶段探索口、脑、四肢的运用,发展出语言、人际关系等人类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技能等。如果一切顺利,孩子从天真无邪的童年迈进独立探索的青少年阶段,再到丰富多彩的青年老年,经历着上学、恋爱、工作、婚姻等,体验着生命的喜怒哀乐。

        然而,很少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到底,不同阶段总会经历一些挫折或痛苦。当升学择校没能如愿、当恋爱遭遇背叛、当工作陷入瓶颈,甚至当生命遭遇威胁,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告诉我们:“人不能因为害怕失去,就不去拥有。死,只是一个结果,怎么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当我们独立到法律和社会都认可,那就勇敢地去面对、去挑战、去闯荡、去拥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需求层次理论,为人类的阶段性自我追求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吃饱穿暖的阶段基本渡过,大环境也基本安全,只是每个人的安全感各有不同,紧接着就是各异的对不同需求的渴求程度。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的理论指导离生活比较远。那么,我建议读一读季羡林老先生的《逛菜市场》,同他一起感受“一走进菜市场,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读罢,再亲自去逛一逛家门口的菜市场。

        最后推荐一部波兰电影《生命如此美好》,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关于一个出生就残疾的男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证明自己有心智的故事。借此,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好好活着。

(已经在水清心理平台首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焦虑,让我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