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者,源于积淀——《中国文脉》读后感(二)

        而积淀发挥他们最大能量的时刻,正是在政治对文脉发起攻击,妄图用政治控制文脉的时刻。“由朱元璋开始实施的文化专制主义,以儒学为工具,尤其以朱熹的理学为旗帜。看上去,这是大大弘扬了儒学,实际上,却是让儒学产生了严重的质变。……在科举考试中,《四书》必依朱熹注释,《五经》必依宋儒注释,否则就算异端。”

         所以今天我们读《论语》,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成为了许多人否定孔子学说,攻击儒家思想的有力证据。

        岂不知这句其实还可以念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也让他们懂道理)。或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或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更或者从语录体角度看,还能读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                                                                                                                          

       如果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是儒学愚民的证据,那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孔子“仁者爱人”主张的体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孔子一生“克己复礼”追求的践行。所以,一个真正通达文脉之人,必是真正了解孔子之人,也必是不会误解孔子,更不会误读孔子。即使朝廷的吏法是如何苛严,但任何的专制也阻挡不了人心的向善,这便是文脉之功,这也是文化积淀的力量。

        说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颇为惭愧。于中国五千年浩渺文化中,仅仅窥得一角,自己仍尚在积淀之路漫漫求索。但这几年的求索,毕竟还是值得的,至少可以让孩子们读到柳宗元的“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便可想起郦道元在《夷水》中亦有“其水虚映,俯视游鱼,如乘空也”的句子;当孩子们看到《红楼梦》“潇湘院”一名时,便能想到娥皇女英为夫之死而泪染青竹的悲怆故事;当孩子们感于罗贯中笔下曹操的奸诈之时,也能知道诗歌中的曹操是如何的海阔天空;让孩子们既能懂得孔子的克己复礼,又能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像庄子一样的箕踞而坐,鼓盆而歌!

        脉者,是密布人体全身的血管,文脉,也应是浸润中国人全身的一种文化意识。而语文老师的责任,就应把这星星点点的火种,播撒于学生的记忆,等待着血脉的渐渐流转。我常和孩子们说,我从不断然的评价某位文人或者作品,但我可以把我读到的相关相似的文人和作品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比较,自己去判断,因为作为语文教师,既不是历史评论家也不是文学评判者,我们只是一群文化的撒播者,告诉孩子们不忘初心,不断积淀,文脉自会在血脉中绵延……

        呜呼,任重而道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脉者,源于积淀——《中国文脉》读后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