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去就真的没了】古徽州之南屏

2018/09/05
「古 徽州 | [南屏]

安徽南屏

古村镇里总有一种莫名的东西吸引着我,这种感觉就象虫子一样不定期的在心里咬噬,使我不得安宁。

今年9月初,终于有一次机会到了 安徽 ,便有了这次 皖南 之行。考虑了几种出行方案,还是决定租车。从 安庆 高铁车站出来,广场正对的大街右手边就有一家租车公司。店面不大,用信用卡办理好手续,第二天一早便可提车。

安庆高铁站

从 安庆 到 宏村 的路程是3小时左右,隧道很多,大大小小共30多个。根据之前规划,先去 南屏 ,再到 宏村 住宿。我们走的是 安东 高速和黄祁高速,从高速路下来后,就在乡级路Y029上七拐八拐的行驶着。

天气晴朗,碧空如洗,乡间公路上很是清静,路旁的村庄被黄黄绿绿的稻田包围,水渠蜿蜒环绕。车子在 盘山 公路上穿行,山上的竹林在风中轻轻拂动,光影阑珊,甚是美好。我之前对 皖南 的乡村有过想像,但现实总是让人意外。美好的体验超忽想像。

_DSC0774.jpg
_DSC0783.jpg

转过这座山,就象舞台拉开帷幕,出现一片开阔地。路边适时的出现了一个观景台。把车停靠后,11点多,强烈的阳光撒向一片片稻田,即便还没到秋天,大地还是象上帝肆意涂抹的画布,色彩绚丽斑斓。用大疆飞了一块电池,收回临走时,才看到边上的牌子——“西武岭”,左下边中英文两行字“ 黄山 市百佳摄影点”。做攻略时,只盯着 宏村 南屏 这些个著名景点,并未听说过“西武岭”,还好,有缘,“西武岭”的确是好地方,名声不在外,未必是坏事啊。

西武岭
西武岭
西武岭

下山时拐个几个弯便是平原了,说平原倒不如说是四面环山的盆地。整个 黟县 都在这个盆子里,真的就象世外 桃园 ,也许这就是古村落建筑群能够在历史变迁中得已幸存的原因之一吧。

南屏
南屏

在一个很窄的“丁”字路口,导航指示已到目的地,便下车问路。从“丁”字路的小窄路上过来很多的背着画板的学生,路的旁边有个饭店,里面全是学生。正午时分,不如就在这里吃饭。

“这里不对外的.”柜台前的小哥说道。

“那这些人呢?”

“这些学生啊,都是常住这里的。我们只接待团客的。”

“那么, 南屏 怎么走呀?”

“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就是了。”小哥手一指。

转过弯去,车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行驶,画画的学生还在陆陆续续的回来吃午饭。很快,大概不到10分钟就到了村口,有个停车场。本想在景区外吃饭,看来只好在里面吃了。村子里除了画画的学生,游客并不太多。古村落建筑就像某种信物,不见则罢,每每看到,就像某种记忆被打开,却又模糊不清,于是就仔细去看,转着圈的看,直到大脑中装满她的影像为止。

_DSC0861.jpg
_DSC1065.jpg

中午,在叶氏祠堂北侧的菊豆饭店吃饭。房屋结构是徽式建筑特有的二层封闭结构,外面为蓝砖白墙,里面为木式结构。左右各有一门,上有天井,下面一层是对面两个厅堂,东面是正堂,条龛上摆着主人先人的像,老式钟表和插着花的蓝花瓷瓶,后面墙上为写意牡丹国画,左右两面墙上为青绿山水和书法条幅。前面是八仙桌和明式木椅。

我们要了两个菜,一个笋干炒肉,一个是笋片炒芹菜,拌着吃白米饭,很是美味。也许是过了饭点,一盆米饭竟不够吃。

这家主人有六十余岁,身材清瘦,精神很好。

“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我们老人了。年轻人都不会做农活了。”老人和我聊着天。

“西屏古村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在家好好干不是很好吗?”

“外面有更好的发展啊,年轻人还是向往 大城 市啊。“

老人的女儿留在了当地,儿子在外面打工。


_DSC0862.jpg

老人还聊到,除了旁边的叶氏祠堂拍过《卧虎藏龙》外,这里还曾拍摄过《菊豆》。确实如此,我在门口看到巩俐和主人二女儿的合影。


叶氏支堂
叶氏支堂

_DSC0892.jpg
叶氏支堂
_DSC0822.jpg
_DSC0839.jpg
_DSC0847.jpg
_DSC0872.jpg
_DSC0882.jpg
_DSC0887.jpg
_DSC0908.jpg
_DSC1038.jpg
_DSC0929.jpg

饭前,我在叶氏祠堂里前前后后看了个遍。由于正值中午,一个人也没有。祠堂前面有个小广场,门上正中为三块竖匾,上为“钦赐翰林”,下为“叶氏支堂”。进去后正中依次为“道合心通”、“文魁”、“奎光堂”。除了“奎光堂”为后来修补的,其它牌匾看起来全是原物。正门外两边有 石狮 门墩,里面为两进。前堂祀堂,曾是《卧虎藏龙》取景地,俞秀莲和玉蛟龙就是在这里打斗。大堂后面是享堂,原摆放着叶氏祖先灵牌,是婚嫁和祭祖的场所。

514岁的香樟树
514岁的香樟树
514岁的香樟树

514岁的香樟树

村里的面貌历经几百年的岁月变迁并无变化,村口500多年香 樟树 的枝叶还在风中摇曳。画画的学生和游客走了又来,来了又去, 南屏 村的村民仍然种着田,收着稻,修葺着房子,一代又一代。

_DSC0814.jpg
_DSC0824.jpg
_DSC0833.jpg
_DSC0937.jpg
_DSC0979.jpg
_DSC0988_1.jpg
_DSC1013.jpg
_DSC1062.jpg
_DSC0964.jpg

在迷宫般的小巷里游走时,我看到一家人在修葺老房子。一些人正在更换木梁,一个人在外面和着沙泥,裸着上身,古铜色皮肤,很结实的肌肉。

“修房子呢?”

“是啊,木头都被白蚁咬了。“

“这些房子修整是不是有补贴呀?”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会问这样的问题。

“补屁啊,全是自己掏钱。“

“这些古建筑群不是国家重点保护区吗?”

“谁知道钱都到哪里了?我们老百姓是看不到的呀。“

_DSC0830.jpg
_DSC0908.jpg
_DSC0916.jpg
_DSC0920_1.jpg
_DSC0924.jpg
_DSC0933.jpg
_DSC0946.jpg
_DSC0970.jpg
_DSC0985.jpg

_DSC1055.jpg
_DSC1054.jpg

想想正在建造的大量的人工仿古小镇,而真正的古村建筑群却得不到应有保护,我也是莫名的不解。就象有人说的,全球化的今天,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看了就看了,看不到的也许明天真的就没了。我不知道多拍些照片有没有人看,以后的人也许真的只能通过影像来了解这些个风景了吧。

一位大哥赶着马车回村了

(本文首发“@羽毛树影像故事”公众号,所有图文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联系作者。微信:drosea2014,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不去就真的没了】古徽州之南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