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们的写作课》3:听大师们谈谈人物描写的是与非

01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多采用正面描写,而正面描写通常着眼于外貌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方面。

其中,在外貌描写上,许多人非常容易陷入一个固定的套路,那就是将人物外貌和人物性格做过多、过于直接的联系。

例如,“他鼻子挺直,象征着坚强、决断的铁石心肠”;

又如,“他的鼻子肥圆,上面全是青筋,表明他是一个好色之徒”......

诸如此类的描述,屡见不鲜,似乎作者除了写作还都附加有看相的技能。

这种描写简单粗暴,使得人物脸谱化,没有给读者足够的留白,读起来颇显无趣。

而大师们笔下的人物外貌是怎样描写的呢?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眼睛长而媚,双眼皮的深痕直扫入鬓角里去。”

《红楼梦》中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

《边城》中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堆眸子清明如水晶。”

……

或简单勾勒,或风流写意,寥寥几笔呈现出一个朦胧的人物形象,留下大量的空间任读者去想象。

如此,在这个朦胧形象的基础上,读者便可以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一点点地去脑补,最终塑造出一个独属于他的、更清晰、更立体的人物形象。

比起简单粗暴地直给,这种描写方式会更吸引读者,并且增强读者与作品的联系,深化二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02

当然,和读者不一样,在下笔之前,这个人物在你的脑海中必须是具体的。

挪威作家易卜生总是把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在心里琢磨透了,才能动笔;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则是直到小说中的人物成了他熟识的老友,才会动笔。

读者根据情节在脑海中逐渐确立人物的形象。

作者则是反过来,需要根据人物性格,去设定特定环境下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从而竖立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

汪老曾说过要“贴着人物写”,说白点儿,就是什么人干什么事儿。

所以,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看到落花会落泪;心高气傲的晴雯自尊受挫,在宝玉赔罪时会撕扇。

如果作者没有贴着人物写,那这人设就崩了,文章读起来会觉着别扭至极。

例如,在读到《红楼梦》宝玉成亲那一回时,揭开盖头后,高鹗笔下的宝玉竟是细细打量了一番盛装的宝钗,用词极尽赞美,什么“丰腴愞体……眼瞤息微……荷粉露垂,杏花烟润”。而打量完后,宝玉居然发起怔,以为在梦中,就此呆站着了。

读完这段,你有没有觉着很是别扭?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可是性格叛逆,行为“偏僻而乖张”的混世魔王,看到新嫁娘不是他心心念念的黛玉时,不但没有发作一通,反而认真地欣赏起宝钗的美来,这个宝玉可谓崩的彻底。

所以,我们要切记,无论是描写人物的行为还是心理,都需要符合他的性格。力求做到以性格带动情节发展,以情节塑造人物性格。

03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共情能力,又叫做移情能力。它指的是一种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感同身受的能力。

而“贴着人物写”,就要求你不能高高在上地飘着,你得具有这种共情能力。

沉浸到文中的每一个人物中去,保有同理心,去设想如果你是他,你会怎样做、怎样想,如此写出的人物才不会崩坏

至此,《大师们的写作课》的共读就结束啦,通过对多位大师作品的解读,我们学到了关于行文结构、景物以及人物描写的别样技巧。

由于篇幅原因,书中还有一些其他内容未作分享,有兴趣地不妨买来读上一读。(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更多文章——

《大师们的写作课》共读预告:文笔提高不了?你可能用错了方法

《大师们的写作课》1:那些你不知道的大师写作基本法

《大师们的写作课》2:从枯燥无味到盎然有趣,写景状物靠它们就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师们的写作课》3:听大师们谈谈人物描写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