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7 有这么一道语文题

有这么一道语文题:我奇怪得不得了,牛吃得是绿草,怎么会_______________?

拿这道题去考一年级的孩子,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各种异想天开。问题是作为考试中的一道题目,依据什么标准给分就成了难题。

为什么会变成个难题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是题目内容强烈的主观性和题目形式的客观性之间存在矛盾,相当于出题的人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不掉进去就奇怪了。

何为主观性,何为客观性?我们请孔乙己老师来做一示范。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里,孔乙己老师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就是一道典型的客观题。因为茴字有几种写法,或者说有几种常用写法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不存在凭空发挥的空间,孔乙己老师可以从容地依据客观事实给出标准答案,毫无争议。

文中,孔乙己老师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显然,这就是一道主观性非常强的题目,不是用一个标准答案可以解决的了。这样的问题更适合作为一道论述题:对于孔乙己老师的这种行为,你认为是否属于偷盗?

如果强行要出成客观题,比如填空,比较适合的方式是从内容的客观性上来入手: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当孔乙己被众人嘲笑偷书时,他是如何回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就强行限定了回答的内容必须符合原文内容,变成了考察学生记忆力的一道客观题。至于这样的题目究竟有没有意义,是否会妨害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反正这样出题是可以保证答案的客观性没争议、没问题。

如果要保证客观性,本文开始的那道题目也可以如此改造,加上前提:请依据课文第X课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我奇怪的不得了……”

这样就可以消除争议了。如果想要保留题目的开放性和启发性,那就有必要把题目改成论述题,或者开放答案的问题。也就是说,要想不去给改卷的老师找麻烦,在出题的时候就得想清楚,做到明确目的、有的放矢、有据可依,不要把题目搞成四不像,没困难去创造困难。

标准化考试,或者说依据标准答案来判题,本身只是进行大规模测评时的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用好这个工具则是要考验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的。

数一下我们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知识类的课程,其中所有自然科学类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再加上英语,基本上全体适用于客观题(除了英语的作文部分)。因为这些学科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出题与答题都必须在一定的框架和范围之内,不可能毫无根据地任意发挥。这没什么可说的。

单从学科内容来说,历史和政治其实存在很大的空间,供出题的老师和答题的学生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两科基本上以教史实、理论以及对史实和理论的官方解释为主,考试内容基本上可以搞成标准化。这一方面有我国国情的需要,另一方面存在教育制度的局限,具体如何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我想强调一点,虽然历史和政治算是文科的学科(也包括哲学、经济等其他文科学科),如果要做研究,或者说做比较认真的思考,依然要遵循规律,熟练掌握基本事实与理论是很有必要的。离开事实和规律自由发挥,那叫开脑洞,不叫创造性。至于将来这两门课是不是可以为学生增加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采用更具综合性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比如学期论文),这是教育改革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虽然说以中小学生的阅历、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能交出什么水平的答案并不乐观,如何防范作弊也是个难题,不过从长远来看,从小就开展类似的训练是有好处。

最后就剩一门语文了。作为母语教育,教语文不可能像教英语一样,仅仅满足于准确使用字词,遣词造句合乎语法,能看懂简单的文章就够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有高得多的要求。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一定要采取有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方式来进行训练,比如大多数人都感到头疼的作文。我觉得命题作文之所以难写,一个大问题在于学生缺乏体验,肚里没货,下笔自然生涩。这一方面是因为日常学习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学生缺少机会去体验生活,增长阅历;另一方面和部分教师存在教学惰性也有关系。像现在很多小朋友都喜欢玩某款手游《王者XX》,教师如果给这样的孩子出一些跟游戏有关的题目,比如《我最喜欢王者XX中的一个角色》、《我玩王者XX难忘的一刻》之类,我敢保证学生的话写几页纸都写不完,因为他们有鲜活的体验,肚子里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呢。教师如果还是搞老一套,出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题目,那就难怪学生写不出来。

除了作文,很多阅读理解类的题目也是一样。

相比历史和政治,语文受到的限制较少,官方解释也比较少。在阅读和写作部分就有很多主观发挥的空间。对出题人,或者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比如经常能看到一些阅读理解,总结中心思想的题目,出题的老师总结的答案,连原作者也不知道。这种笑话还挺多。这给搞语文教学和出考题的人提了个醒,要正视语文教学的这种特点,要充分理解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出题的时候要有意识的约束自己,如果只顾自己天马行空,学生就只能愁眉苦脸了。

标准化考试的框架是很难改变的,是不是可以考虑灵活变通的教学方式,比如把启发思考的问题留在平时,尽可能多思考、多发散、少评价,把可以客观衡量的问题留给考试,这样就可以做到既锻炼学生思维,又保证公平选拔。

作为一个外行,我只能依据自己做学生的经验体会来阐述自己的想法。

个人观点,仅供商榷。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1-07 有这么一道语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