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我很喜欢传播学,可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有没有适合初学者的传播学书籍推荐?
我之前有写了一篇文章:
一个传播学子对传播学的思考
,里面解释了我对传播学的理解和感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翻看前面的文章看看。作为一个主修新传的人来说,传播学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有人爱它,当然也有人恨它,因为它涉及的面和知识体系实在是太过庞大了,一本《大众传播学教程》可以让你背上几个星期还不一定能背完,简直就是考试前的噩梦,但是对于喜欢它的人来说,每次看都能找到一种共鸣,有一种与巨人比肩对话的感觉,那种用传播学理论来分析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的传播规律的时候,你会发现其中很有意思的点和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也让你更加冷静和理智的看待发生的人、事、物。
传播学作为集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控制论等学科理论的新兴学科,决定了它自身的灵活与包容。
就像我之前说的,在逐渐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它有趣在几乎所有与传播相关的现象都可以用传播学理论解释。当有理论印证了你头脑中模糊概念或解决了你某个疑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迹可循的,你也就会因此爱上这个学科。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本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传播学经典著作。
《沉默的螺旋》
作者:(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在本书中,沉默的螺旋指出了这样的现象:
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而结果就是,在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中,占据压倒优势的意见以螺旋形式扩展加强,最终变成了一种优势社会舆论。
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都因为害怕被排斥而不敢表达不同的意见,那某一种初始的优势意见就会因为没有人表达不同而不断加强,最终变成了一个大螺旋。
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心理学和社会学,涉及到几个重要的概念,孤立恐惧,意见气候 ,准感官统计。
《公众舆论》
作者:[美] 沃尔特·李普曼
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
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
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闻和真相并不相同,前者只不过使某个事件更加突出,或使人们知晓而已。
后者则是说明隐藏的事实,让它们彼此联系,形成一幅现实的图像,以便人们以它为参照采取行动。
《人民的选择》
作者: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这本作为美国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为大众传播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上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通过对1940年美国大选中的民意进行研究,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媒介效果、人的社会属性和选战期间的人际联系,提出了在今天新媒体时代越发受重视的“两级传播流”和“意见领袖”等概念,从而成就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奠定了主要作者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工具制造者”的传播学先驱地位。
非常典型的社会学调查报告,研究思路清晰,报告写作言简意赅。虽然有些细节的研究设计,我并不是非常理解和认可,但是读完全作还是深受感动。
一项田野调查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人力,期间遭遇多少困难,这些令人胆怯。然而依旧有那么一些学者和机构(或功利或公利)愿意如此艰难地去做这样的研究,追寻真理,试图解析人类社会的奥秘。
《娱乐至死》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作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是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首创媒体生态学专业。
一生出版20余部著作,其中《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和《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已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2003年10月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
《童年的消逝》
作者:[美] 尼尔·波兹曼
看完《娱乐至死》可以再看《童年的消逝》,都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
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
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是成人知道生活的某些层面不适宜儿童知道,比如种种奥秘、矛盾冲突、暴力和悲剧等等;而在现代世界,儿童逐步走向成年,我们正把这些秘密以我们认为在心理上可以吸收的方式透露给他们。
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理解媒介》
作者:[加拿大] 马歇尔·麦克卢汉
这本书是一部媒介文化研究的经典著作。学习传播学首先要读的就是麦克卢汉,他是颜值高、学问深的传播学男神。麦克卢汉是探索传播媒介技术和社会变化之间关系的先驱者,我们可以用“三十年风水轮流转”来比喻当代媒介技术的更新替代,只是在新媒体时代,这“轮回”的间隔越来越短。
麦克卢汉认为,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广泛使用,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通过对不同媒介的比较,以及与种种文化现象的关联,作者勾画了一种电子媒介文化社会的图景,并对其发展趋向作出了某些预言:
所谓理解媒介,不是理解媒介本身,而是理解新旧媒介的关系,尤其新新媒介与人的身体、感官和心理的关系。
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
一种媒介通常不会置换或代替另一种媒介,而是增加其运行的复杂性。
不是理解新技术的本身,而是理解新技术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旧技术的关系,尤其理解新技术与我们的关系——与我们的身体、感官和心理平衡的关系。
我们正在迅速逼近人类延伸的最后一个阶段——从技术上模拟意识的阶段。
我们学会以完全超脱的态度去完成最危险的社会运作的艺术。这种超脱是一种不介入的姿态。
禅宗的艺术和诗歌凭借间歇的方式使人卷入其中,而不是凭借连接的方式,按视觉形象来组织的西方世界却采用连接的方式。在东方艺术中,观赏人自己就成了艺术家,因为他必须靠自己去提供一切使艺术连成一体的细节。
传播学的有趣之处在于经常让我们有一种似是而非,缺乏逻辑,细想起来又觉得不无道理。
传播学用一个非常奇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与社会的变迁,但是这角度又不是那么的无懈可击,顺理成章。或多或少会带着作者的臆想,猜测,所以定然也会存在缺陷和社会的局限性。
读书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思考过程,一个内化的过程,通过阅读去思考,去调动先前的经历和感受,形成新的认知和感受,或者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大门,这才是阅读带给我们最重要,也最有价值的东西。
阅读不是为了故意反驳和质疑,不是去盲目相信什么,获取什么,不是去积累谈资获去摘抄。阅读是反复的权衡、揣摩与推演。
——培根
关注公众号【思灵】思想自由区,灵魂栖息地。报道新闻的意义不单纯是为了曝光,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和矛盾!天高水阔,来日方长,期待和你们一起成长。思灵,90后,摩羯女,内容运营一枚,有五年+品牌文案和新媒体工作经验,文字功底扎实,平时喜欢看书、听音乐、追剧、旅游、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