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思维&产品思维&互联网行业常用指标

一、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一切以用户为导向的思考方式。
问自己三个问题:

  1. 我的用户是谁?
  2.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3. 我可以做什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产品思维

产品sense: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

深刻理解业务目的和目标是产品思维的核心
只有这样,在遇到任何问题时,才能做到:决策有依据、行动有指向、内心很笃定。(避免一个误解“用户体验原教教旨主义”即用户体验第一,因为用户体验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个达成目的的手段,(大部分互联网产品的业务目的就是通过好的用户体验赢得口碑和市场,但仍然不能代替业务目的))

两个基本点之一:坚持原则与灵活妥协

坚持原则:什么是对达成业务目的/目标有用的?怎么做才是最有用的?但是在实施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条件的限制,导致不能理想化地坚持最优方案。那么就需要坚持原则的同时,拥有足够灵活性和可妥协性。灵活性体现在达成业务目的/目标的方法、方案、路径的各种可行性的把握上,任何方法都是允许的,所以要杜绝“一根筋”“一条道走到黑”,要想多种办法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选择。

可妥协性与灵活性大致意思相同,都是指相对实现业务的方法的灵活处理,区别在于:灵活性由自己主动提供,可妥协性由他人或外界限制而被动做出。

两个基本点之二:对资源/相关方面的全面综合考虑

产品经理经常被称为“万金油”,是因为其需要了解各种角色,包括开发、设计、运营、项目经理、测试等等的工作方法、技巧及一部分专业知识。

这样产品经理才能更好地全面了解事情如何达成,选择最优路径。完成方案,达到目的。

一个核心提供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两个基本点提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两个基本点之一用于选择方案上,两个基本点之二用于落实方案上。

(产品思维部分参考http://www.woshipm.com/pmd/41360.html的总结)

三、一些常用指标

1、衡量产品使用情况
PV(Page View)对于网页来说,是页面浏览的总次数,用户浏览一次就记一次;对于手机端app内部各个页面的浏览的总次数,用户每刷新一次即被计算一次。PV与访客量成正比,同时间段内PV一定大于UV的。PV可以推断某活动是否受用户欢迎或者关注。

UV(Unique Visitor)是一定时间内访问网页的人数,去重,独立访客。在同一天内,不管一位用户访问了多少遍同一网页,都只算一个独立访客。

使用时长:用户使用app的时间。

渗透率:对于to C的app来说,每个功能模块都有“渗透率”这个概念,因为点开某产品的用户,不一定会使用产品内的所有功能。这个时候功能的渗透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衡量触达活跃用户的比例。
产品渗透率又称产品普及率,是指在某一区域中,消费过某类产品的人数占该区域内目标总体人数的百分比。

【 扩展:to B全称是To Business即对商家(泛指企业)的产品;
to C全称是To Customer即对消费者(泛指用户)的产品;
To B运营更多承担了市场、销售、公共服务环节等事项。
To C运营更多承担了研发、营销、体验环节等事项。
绝大部分产品是既需要To B运营,又需要To C运营的,只是侧重和切入的角度不同。 】

2、了解产品的用户
DAU (Daily Active User) 日活跃用户数量,类似UV但不同。活跃的定义,行业标准是当日打开应用。
MAU (Monthly Active User) 月活跃用户数量,但看DAU和MAU是片面的,两者结合才有真正数据分析的意义。Y=DAU/MAU反映用户使用频率,Y越大,用户粘度越高;Y越小,用户粘度越小,一般Y在0.03到1之间。
WAU(Weekly Active Users) 周活
DNU (Daily New Users) 每日新增用户数
X日留存:今天打开产品的日活用户中,第X天仍然活跃的用户数所占比例。
日/周/月流失率:当日/周/月使用过,但之后X天/周/月内未在该产品活跃的用户,所占比例就是日/周/月流失率。
产品的日活=老用户*留存+新用户,因此保证拉新和老用户留存两方面才能使得DAU提高。

3、商业化指标
ROI:投资回报率。ROI=(总收入-总成本)/总成本,反映投入和产出关系,衡量活动运营是否值得,能得到多少价值。注意!收入-成本不等于利润,表示去除成本后的剩余金额,应该准确理解为销售收入。

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s):平均每用户收入,是互联网行业常用的业务收入的指标。统计时间周期内,活跃用户对产品贡献的平均收入。ARPU=月总收入/月活跃用户数(MAU)。

LT(Life Time):生命周期。一个用户从第一次访问产品,到最后一次访问产品之间的时间。一般计算平均值。

LTV(Life Time Value):生命周期价值。用户在生命周期内为产品创造的收入总计,可以看成是一个长期累积的ARPU值。ARPU是指:统计时间周期内,活跃用户对产品贡献的平均收入。对每个用户的平均LTV可以这样计算:LTV=ARPU*LT,比如说某日新增100个活跃用户,7天内贡献了1000的价值,LTV7就是10。

CPM(Cost Per Mile):千次广告收入,按多少人看到进行计费。CPM推广效果取决于印象,用户可能浏览也可能忽略,所以它适合在各类门户或者大流量平台采用Banner形式展现品牌性。按广告的千次展示计费。千人成本=(广告费用/到达人数)*1000

CPC(Cost Per Click):每用户点击成本,按点击计价,按应用广告的点击计费。

CPA(Cost Per Action)每次激活的费用。指每行动成本,按用户行为计价。行为能是下载、注册、也能是订单购买等。CPA收益高于前两者,风险也大得多,它对需求方有利对供应方不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户思维&产品思维&互联网行业常用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