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学完心理学,才明白为何我总是控制不住吼孩子

【香知蜜读1028】  2018/10/08 星期一  荐书蜜友:书童珊珊

文: 凌想


前几天,我带孩子上课外班。课前老师点名,点到儿子时,老师的发音有点不太准,他没反应过来是在叫自己。老师又叫了一遍,他犹犹豫豫的,答应的声音很小。老师没听见,以为这个学生没来。

我正好做在他后面,拍拍他,让他赶紧举手告诉老师他来了。直到老师点完名开始上课,儿子的手都没举起来。我心里有些急,有些气,想:“这孩子怎么这么怂?连举个手大声说句话都不敢!”

越想越生气,又戳戳他:“你赶紧告诉老师。出勤情况要录入系统的!”话语中已经带了情绪。直到老师让同学们做课前小练习,他才举起手。老师走过来问什么事。他小声和老师说了。老师说,好的,我知道了。

这孩子,太怂!看着前排儿子小小的背影,我心里有些烦躁。气他的胆小,也气自己沉不住气,一点小事就急成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我细细察觉自己的内心,想看清楚这急这气是从哪里来。

不用太费劲,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幼儿园的中午,大家都在午睡。小女孩想尿尿,又不敢大声喊老师,就使劲憋着。胆怯紧紧地掐住了小女孩的喉咙,直到尿了裤子,她就是喊不出一句:“老师,我要尿尿。”那个小女孩就是我。

后来,小女孩上了学,变成小女生。她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最怕的事就是被老师点名,每一次站起来当众发言,都紧张得如临大敌,脸红心跳。再后来,小女生变成了大女生,走出校门开始工作。

表面上,当众说话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场合也能侃侃而谈,但只有她知道,那份胆怯还压在心底,只不过学会了掩饰,不轻易让别人发现而已。

这么多年,她一直不喜欢那个胆怯到尿了裤子的小女孩,一想起那件事就有种羞愧感。或者说,她一直接受不了性格中胆怯、内向的那一面——它不好,我不应该这样。

三十多年后,当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也不敢举手大声说话时,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心底那份对自己的气和急,还有羞愧感一下子涌了上来,所以才表现得不那么淡定。

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几年前,我可能会很无辜、很理直气壮地说:“我就是担心孩子太胆怯,所以才着急发火啊。还不是为了孩子好。

当我学习了心理学,明白了客体关系理论,明白了什么是“投射”,我才察觉出:我对孩子的急和气,是因为我把不喜欢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类似的情景触发了曾经的感受,就如压抑已久的岩浆找到了裂缝,喷涌而出。

在那一刻,我没有如实地看到孩子,而是我“以为”的孩子。表面上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我的问题。

表面上是对孩子发火,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孩子做得不妥,我们可以引导、教育,甚至批评、惩罚,但我们为什么总是控制不住对孩子发火,大吼大叫?

明明知道只是一点小事,明明知道发火对孩子心理不好,就是控制不住,就是想把情绪发泄出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图片来源:《四百击》

因为我们没把自己整明白。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就是纠结的、冲突的、压抑的。我们把自己被压抑、不认可的那一面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越压抑,越否认,越投射,情绪越强烈。

你嫌孩子胆怯害羞,是因为你接受不了自己的胆怯。你因为孩子磨蹭大发雷霆,是因为你的焦虑不允许自己磨蹭,什么都要争先。

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我冷。孩子不冷,是你觉得冷。爷爷奶奶总想让孩子多吃饭,吃成个小胖子才高兴,是因为他们自己饿怕了,有深深的匮乏感。


再讲一个我的故事。从小到大,妈妈忙里忙外做家务的时候,我就变得小心翼翼。如果她在忙,我闲着,妈妈的脸色就会越来越不好看,就会开始唠叨,家里的气氛会莫名变得很压抑,妈妈的情绪一触即发。

为了避免妈妈的唠叨和发火,每当妈妈忙的时候,我要么去搭把手,要么也找点事情做——反正不能闲着。后来,结了婚,我发现,自己也变成了妈妈那样。

图片来源:《小孩不笨》

我在忙家务,老公要是闲着,我心里就来气,憋了一肚子火总想找个机会发泄出来,为此两个人闹过不少摩擦。当然,他做家务时,我也会找点事做,因为会隐隐地担心被唠叨,给脸色看。

结果,我渐渐发现,老公干活我闲着的时候,他的反应却和我不一样——即使我什么也不干,老公也没什么情绪,脸色照常,居然可以一边做饭一边唱歌,很享受的样子。

我暗暗吃惊:原来也可以这样?

为什么同样是做家务,我同样闲待着,妈妈和老公却是不同的反应呢?

开始自我成长后,我渐渐想明白了。妈妈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几个弟妹,姥爷常年不在家,她就要帮姥姥撑起这个家。自己多出一分力,姥姥就少辛苦一点,所以养成了为家庭辛苦操劳的习惯。

虽然有时也想偷懒、轻松一些,但她不允许自己懒,别人忙、自己闲着就是罪恶。想懒惰的欲望虽然被压抑下去,但始终存在。多年后,当她为自己的小家忙忙碌碌,看到女儿“游手好闲”时,她就把当年那个想偷懒的自己投射到女儿身上。

她对那个想偷懒的自己有多压抑和否定,对女儿就有多强烈的情绪——愤怒、抱怨和委屈。

相比之下,老公没有这样的经历,他做家务是因为他想做,不想做的时候就先放一放。他允许自己有时会懒惰,允许偶尔的游手好闲。所以,当我闲着时,他也觉得这是正常的,没有太多强烈的情绪。

这件事让我很有感触。不仅是教育孩子,很多时候,你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你把自己的某一部分投射到了对方身上。这一部分,可能是你不喜欢的,可能是你想要而不可得的,也可能是你认为不好、不应该的。

你把这些不喜欢、不可得、不应该深深地压抑到内心深处,以为否定掉它们,它们就消失了。其实不然,压抑得越深越久,它们就越在潜意识层面扎根越深。更重要的是,它们会无时不刻影响着你的生活。

你会把它们投射到外界的人和事中。那些人和事就像一把把钩子,钩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压抑得越多,钩子越多。所以你会为一点小事勃然大怒,你会愤愤不平,你会看不惯很多人和事。

一个咨询师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她曾经很反感一个人,觉得他特别八面玲珑,会看眉眼高低。但她发现,其他人好像并没有这种感觉,和他相处得挺好。难道别人看不出来他是怎样的人吗?她一直很奇怪。

后来她才明白,之所以看那人不顺眼,是因为这个人钩出了她内心的不自信。内心深处,她也想“会来事儿”,把人际关系处理得圆融和谐,但自己性格偏内向,怎么也做不到理想中的样子。

她恨自己的“做不到”,就会把恨意投射到那些能做到的人身上,莫名地对那些人生出反感,还以为是“气场不和”。其实,所有的“气场不和”“一见钟情”都有投射在里面。

回到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并不是说孩子不该被教育,而是在发脾气的时候,问问自己:

为什么在这件事上会发这么大火?

它带出了怎样的情绪?

是否在无意中把不喜欢的自己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当你察觉到了自己的投射,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就会从情绪中跳脱出来,意识到有多少是自己的问题,有多少是孩子的问题。

看到这些,会帮助你就事论事地教育孩子,而不是毫无觉察地带着情绪大吼大叫。是的,就事论事,而不是“推己及人”。

没有人是完美的,万事万物,包括人性,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有阴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这是自然之道。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有坏,有善有恶,这就是人。

成长,就是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育儿先育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我们自我成长的过程。看到自己被压抑的一面,承认它,接纳它,让自我变得圆满融洽,这就是成长。

图片来源:《天才少女》

自我成长了,就会看到孩子本身,而不是你头脑中的孩子。内心圆融了,目光也会变得平和,不再轻易被激起情绪的巨浪。

所以,下一次再忍不住冲孩子发脾气时,记得默念张德芬的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别人,只有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叹!学完心理学,才明白为何我总是控制不住吼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