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呀!我叫魏佳羽

你好呀!我叫魏佳羽,我想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身边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长大成人!

你好呀!我叫魏佳羽

1980年,我出生在一个东北小城,吉林省四平市,而后在这个城市里一路上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高中时候因为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吉林省一等奖,被保送吉林大学物理系。

1999年,我来到长春,开始我的大学生活,在这里我完成了物理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最吸引我的是各种关于非线性的问题,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保结构算法与动力学性质研究》,研究过程中要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数值计算中添加守恒量结构,减少数值误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因为当我们尝试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去研究非线性问题的时候,由于数值计算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而非线性问题又对于初值敏感,所以我们计算出来的很多结果最终不过是数值误差带来的“幻象”罢了。

2006年,离开长春,来到北京,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等离子物理专业读博士,研究的问题是强激光与等离子相互作用,“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就是描述其中的一类物理过程的。博士在读期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真正理解了一个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物理现象,光的反射和折射究竟是怎样的物理过程,从量子尺度到经典尺度,从常温环境到极端的高温、高压的环境。

2009年,身边发生了很多的事情,饭否倒掉,google被墙,让我对身边的世界开始感觉到迷惑,阅读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类的书,去理解当下的中国。袁剑的《奇迹的黄昏》让我对当下的社会现状的全貌有了基本的了解,零散的珠子终于穿成了线。杜光在一次讲座中所提到的,当下的中国是在重走100年前未曾走完的路,让我有了一个更清楚的立足点。而胡适在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过程中的一些故事,让我更加坚定的认为重要的是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教育。我决定退学,到NGO去做教育。

2010年,决定加入立人乡村图书馆,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期待着可以跟一群人一起为了梦想努力!”,离开北京,去往四川省巴中市茶坝镇,在晏阳初图书馆里了解到百年前那场平民教育运动,赛珍珠和晏阳初两人合著的《告语人民》一书对我影响很大,在“精英教育”与“平民教育”教育之间徘徊了无数次之后,坚定的选择了“平民教育”作为自己未来的方向。

四川巴中 晏阳初图书馆

2011年平安夜,我加入新公民计划,一家致力于改善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教育公益组织,初到新公民计划的我,负责北京两所民办打工子女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半年后一所学校被关闭、一所学校的校长失踪,此后,对项目不断地进行调整,却也让我对这个学校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2013年,新公民计划对工作策略进行调整,我开始更多的专注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兼职做好机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研究的起步阶段,让我震惊的是一个影响范围如此之广的社会问题,连基础数据都是混乱的,无奈只能从基础数据收集开始,汇总了人口统计部门的流动儿童数据、教育部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据和我们自己调研获得的城市打工子女学校的情况,2014年完成了《中国流动儿童数据报告 2014》的编辑和发布工作。

2015年,我曾梳理了新公民计划自2007年以来,亲自实施、对外资助和合作过的200多份项目资料,无论是外部的政策环境还是具体到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具体问题,都有很多相似性,在实施这些项目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经验和方法,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但是可惜的是,当下很多机构在做的事情或者在重新发明轮子,或者重新走在失败的路上。

对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了解的的越深,越发的觉得自己看不清楚,因为流动儿童教育的问题深深地嵌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之中,涉及到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领域,但是一直都没有人做过完整的综述。

2015年,我和当时新公民计划的负责人蔺兆星,一起找到杨东平老师,希望他能主持编辑一本《流动儿童教育蓝皮书》,杨老师欣然同意了。此后的一段时间在参与机构内其它工作的同事,很多时间都投入到了这本蓝皮书的编辑工作中来。在编写这本《蓝皮书》的过程中,让我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思考,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其实是同一个社会问题的两面,跟父母一起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难以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老家的留守儿童难以获得父母的陪伴。当下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还在继续,人们还会不断的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小城市去往大城市,因此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于城市,为流动儿童平等的提供教育服务而非逼迫他们回乡留守,才是城市化背景下流动、留守儿童离问题的解决之道。

2016年,兆星决定出任知合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我成为了新公民计划的总干事,让我在从事领域问题研究之外,有了另外一重身份。经过了近一年的思考和尝试,最终决定将机构工作的目标聚焦于让更多人知道、关注、了解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并参与行动,最终推动问题的改变。一方面,我们不断连接领域内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讨论,推动彼此有更多的了解,形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与城市边缘的社区中心和民办打工子女学校合作,运营微澜图书馆项目,吸引更多普通公众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到流动儿童服务中来,一起实现改变。

北京 打工子女学校地图 201810

2018年,在领域研究方面我们与资助者圆桌论坛合作,我与资助者圆桌论坛的张帆一起合作撰写了《2018流动儿童教育领域扫描报告》,期待能够让更多领域内的机构彼此看见,一起合作推动问题的解决。此外,我还实地走访了北京全部111所打工子女学校,我希望能够亲自感受这些学校的状态,看见学校周围的环境,人们生活的社区和孩子的状态。关于未来,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父母身边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长大成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您好呀!我叫魏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