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杂谈01 | 发现克莱因蓝后,他为什么要跳楼?

伊夫·克莱因出生在法国南部的小镇尼斯,那是一片让艺术家们情有独钟的蓝色海岸。毕加索住在邻近小镇,夏加尔辗转来此定居,马蒂斯长眠于此。

克莱因在艺术氛围浓厚的街区长大,父母都是画家,热浪与日光孕育了一个艺术家敏感的灵魂,但比起大海,他更痴迷于头顶的天空。

19岁时,他与朋友们开始作画,某一天,他们躺在沙滩上瓜分世界,有人选了海洋,有人选了大地,而克莱因选择了天空。

十年后,克莱因在米兰阿波利奈尔画廊展出了11幅单色画作,画面中没有任何具体的形象,甚至没有任何的线条、框架乃至留白。只有一片纯粹的蓝。大名鼎鼎的克莱因蓝就此问世,并于千禧年后在时尚界掀起一阵波澜。

其实在这之前,克莱因也曾创作过一些其他颜色的单色画作,比如粉色和橙色,但都没有获得好反响,多种颜色放在一起,让每种颜色都不再纯粹。最后,他选择专注于克莱因蓝,一如十年前他放弃大地与海洋,执着地选择天空。


克莱因蓝究竟好在哪里?有人说,克莱因蓝太过纯净,画家发现了一种完美而理想的蓝。有人说,单一的色彩能让观众抛开一切杂念,站在克莱因蓝的面前,我们总会陷入内省,展开与自我的对话。其实,它的价值早已无需再赘述,我们只要安静几秒,静静凝视它,就能得到我们想从中获得的一切。


有趣的是,最初展览的11幅克莱因蓝,被各色买家以不同的价格买走,展览因此带上了一些社会实验的意味。虽然这些画作乍看起来毫无差别,但购买者们总会用心观察每一幅画,并能从中挑出最喜欢的一幅,可见面对同一片沉静的蓝,观众的感受仍是私人而独特的。


当艺术世界为这一抹蓝痴迷沉醉时,克莱因却已启程去往下一站。

一年后,克莱因在巴黎举办了名为“虚空”的个人展,开幕之夜,三千多人慕名前来,士兵结队在入口处排开,文艺界名流汇聚一堂,一身西装的克莱因登场,把众人引入展厅。

入场仪式如此盛大,每个人都做好了心理准备,期待着这位艺术奇才能够拿出什么样的新鲜作品,然而,迎接他们的是空空如也的房间,这一次,克莱因连唯一的颜色都抛弃了。

从少年时期,敏感的克莱因就追求着一种心灵能量,他不相信物质,渴望漂浮,认为周围的一切都是虚空,虚空才是唯一的真实。创作,是一种通往虚空的心灵通道,将身心放在克莱因蓝之中时,灵魂能够得到短暂的解脱,但这种解脱是稍纵即逝的,人终究无法获得纯粹的自由。

在这样的念头下,克莱因走得更远了,他用一场空无一物的展览,完成他对生命的注解:众人锦衣华服,奔赴一场虚空。一切,都是徒劳。


1960年,去世前两年,克莱因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他取得了克莱因蓝的专利,这种颜色被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IKB)。


第二件事,他让人为他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他从二楼一跃而下,摄影师捕捉并永恒定格了他漂浮的瞬间。


这张照片名为《坠入虚空》,那短暂的一秒钟里,他或许真的获得了纯粹的自由。


1962年1月,克莱因与女友结婚。6月6日,克莱因心脏病发去世。

年仅34岁。

他短暂的一生,每个时刻都布满隐喻。

他终于彻底地拥抱了虚空。

你可能感兴趣的:(艺术杂谈01 | 发现克莱因蓝后,他为什么要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