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给孩子们留些什么

  过些天,就是儿童节了,普天下的孩子们就该收到许多礼物了,包括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会得到很多。自古以来,父母们都会给孩子们留许多东西,这大概从上古的私有制就开始了。东西过剩,当然要留给自己,自己用不完,也当然要留给自己的孩子,所以从上古就一直留到了现在。什么“祖传”呀、什么“家宝”呀,什么“遗物”呀,莫不是这些先人们留给后人们的,而且还会留给后人们的后人们,就像现在的房子“一铺旺三代”“传世好宅”一样“经典永流传”。

  不过,纵观这几千年的历史和后面的将来,我们留给孩子们的东西,留得住么?

  先人们留的东西,后人们保得住,自然是好,但又有多少后人们能保住呢?有能力的,尚能传下去,但也只能是传下去而已,发不了扬光不了大,最后大多还是留给了别人,就像右军先生的第一行书,王家没留住,最终留进太宗的坟墓里;没能力的,就不知道留到那里去了,最后要么是水火里,要么就是兵祸中,等到国家衰弱时,就一并留给洋人们去了,那圆明园就是留给了八个洋人,不过洋人们估计也有留不住的,到现在又不知道该是多少个洋人了。所以说,留东西给孩子们,多半是留不住的。

  既然东西留不住,那就留“不是东西”的东西。于是有了家训之类的传家宝,诸如颜氏家训、钱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等,这一类思想上的“东西”是如论如何都保得住抢不去的。不但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留在孩子身上,而且还留得更多,既有这个,还有那个,到最后便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翻看这些“不是东西”的东西之后,发觉这不是在留东西给孩子们,是在给孩子们提要求、定目标啊。要求人人都会提,目标人人都会定,何必还要写下来留下去呢。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但这一切,均赖于生物的进化。人类也是如此。从小到大的过程,就是一个长大的过程,一个从生物个体到社会个体的过程。不过,我们的父母们有多少是俯身看着这个过程的呢?我们不是孩子,怎么知道他想什么、要什么呢?所以说,我们应该抛弃一切自我要求孩子的意识和潜意识;在这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留”。鲁迅先生说得好:“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理解,说白了就是晓得孩子在想什么。若不晓得,谈何让他接受自己的“留”?指导,因其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而有些我们曾经遇见过的,可以来指导一下,但仅仅是指导而已,不是包办。解放,孩子有自己的目标,只要是正确的,我们不要干涉,这就是解放。

  不过,我认为还应有些内容。“勇气,自信,毅力”,这些是孩子们在以后独立面对生活时内心所必备的。勇气让他敢于直视苦难,自信让他不会犹豫,毅力让他能够坚持到底。以后陪伴孩子们的,不是我们,是这些东西,而且比我们陪伴的还好,还有效果。这些才是真正留得住的。

  总而言之,我们留给孩子们的,不是实物,也不是要求,而是他们的内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究竟给孩子们留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