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集合全世界力量,也都拍不了这部电影了

32年前,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开进了紫禁城。

虽然这座皇宫在历史上几度易主,但也是第一次见证如此场面。

领头的是个意大利人,他们整整占据了故宫6个月。

当他们离开后,为我们留下的是一部绝无可能再复制的旷世巨作——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在1988年的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末代皇帝》独揽了九项大奖。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上台致辞时说:“今年是属于它的一年……美国已经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了。”

“这样的电影”,是指人海战术的大制作。

没想到,好莱坞再也拍不出的电影,居然由一位意大利导演,在中国实现了。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

几十年来的集体主义生活和群众性工程,使得在中国调度起人来,比任何地方都容易。

喇嘛为溥仪登基仪式吟唱的这场戏。

导演在北京附近找来了真的喇嘛。

由于不能碰女人,于是剧组只好请了一批男服装人员专门为他们整理着装。

抬轿的太监,调动了部队军人。

一个个都把头发剃掉,戴上辫子。

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仿佛是一项中国近现代史影像复原工程。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文化大革命。

剧组带来了1000多个少年演红卫兵。

因为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认为,好多少年都不够愤怒,于是一个一个换,最终才换来一群足够愤怒得像红卫兵的孩子。

人数最多的,是登基戏。

2500人。

这场戏,他们花了半年准备。

当贝托鲁奇站在太和殿外,看着2500名中国军人担任的临时演员,向着“皇上”集体跪拜。

他还是被吓傻了。

他躲进了拖车,大口喝着烈酒壮胆,定下神来看着镜子:“我在干什么啊?我这是疯了吗?”

太迷幻,是因为太幸运。

他带着两个项目来到中国,一个是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讲述27年蒋政府针对上海共产党的清缴运动。

遭到拒绝之后,贝托鲁奇才提出了另一个项目:《末代皇帝》。

跟电影中永远打不开那扇门的溥仪,完全相反。

现实中,似乎一切都为贝托鲁奇开启了绿灯。

天时,改革开放。

这为他打开了中国大门,也让他“在中国拍电影”的梦想有了政策的扶持。

地利,紫禁城。

这是第一部被允许在紫禁城拍的故事片,也是最后一部。

同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本想进紫禁城,也因为贝托鲁奇的拍摄不得不取消。

水到渠成,占尽天时、地利。

人和,同样不缺。

陈凯歌也加入到了创作中。

跑了个龙套。

在影片筹备之初,陈导就帮他请来当时的一些意见领袖,分享他们对那段历史,尤其是那段浩劫的体验和看法,借给了贝托鲁奇一双双眼睛。

影片中陈凯歌本人的客串亮相,也成就了一段佳话。

主要演员的寻找,也十分顺利。

饰演溥仪的尊龙,是贝托鲁奇面试的第一个男演员。

这气质独特,让贝托鲁奇一眼相中。

但是贝氏不相信,这个男一号会来得这么容易,所以又找了很长一段时间。

最终,“溥仪”还是回到了尊龙身上。

为了找到溥仪的妻子婉容,贝托鲁奇寻觅的踪迹遍布中国、美国、欧洲。

一位好莱坞的选角导演按下了他的肩膀:你别找了,就在这呢。

1976年,因电影《青春》而崭露头角。

1980年,凭借《小花》获得百花奖最佳女主角。

在这之后便急流勇退。

当时25岁,在好莱坞四处碰壁的,几乎要放弃表演的陈冲,就这样加入了与贝托鲁奇剧组。

恰恰相反,出演文绣的邬君梅,反而是贝托鲁奇再三争取下来的。

当时的她20岁,仅出演过一部电影,正打算出国学习旅游管理。

第一次受到邀约,邬君梅一口回绝。

原因是,好不容易才办下来出国签证。

能申请下那个签证很不容易,我也不知道《末代皇帝》的导演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那么牛。我就是对很多事情都不太上心。

这样的一股倔(傻)劲儿,反倒让贝托鲁奇拍板认定:文绣非她莫属。

陈冲、邬君梅,就这样走进了《末代皇帝》的剧组。

她们还想象不到,这是她们最好的机遇。

同样没想到,这将成为她们最美好的记忆。

“回想起来,《末代皇帝》的制作像是一场八个月的的婚礼,庞大热闹而混乱,而我做了八个月的新娘,每天等待着贝托鲁奇将盖头掀开,又一次爱上我。

在贝托鲁奇的回忆里,这段时光像是一段“北京假日”。

哦不,应该是“戏梦北京”。

就像是陈冲写的那样:

他爱我们三个,尊龙,邬君梅和我,这里面没有性的成分,或者超出性的成分,然而给我的感觉是浪漫的。拍溥仪婉容和文绣在床上做爱的时候,他说:“我好想钻进来跟你们一起。” 然而,他的语气神态毫无半点猥琐。我看的出来他真的好想,就跟一个小孩很想要一盏阿拉丁神灯。

也许就是这种蠢蠢欲动、充满天真的向往。

之后《戏梦巴黎》中,又被贝托鲁奇复制了一遍。

他自己的角色,也爱着自己的演员。

无论是初出茅庐,还是,放松的他给出了足够的信任。

自从我选了你,你就是文绣,你的咳嗽和走路都是文绣,你比我更了解她。

这样轻松的环境,给了他任性子的空间,留下绝佳的妙笔。

最经典的例子是,在剧本中,婉容与溥仪发生口角,独自一人坐在了一盆花前,婉容摘出一枝,一边摘叶子一边流泪,表达委屈与心酸。

而拍摄现场的时候,贝托鲁奇看着拿花的陈冲,如痴如醉。

又突然对她说道:

“你塞到嘴里去。”

原本平淡的情绪描写,像是多了按部就班的疯狂。

陈冲回忆说,那花放到嘴里的时候,心里的那股心碎才真正涌了上来,失常一般地涌了上来。

这也许就是一个导演最好的状态。

让陈冲印象深刻的,是贝托鲁奇调教演员的方式,“他不用名词,他用动词。”

“他不说你怎么想,他会告诉你怎么做。”

就像,他对邬君梅唯一的一次导戏。

与其说是调教演员,不如说,是调情。

他导演我的唯一的一次,是蹲在我的面前,极其小声地说:试着让我哭好吗?

这部影片之后,成就了陈冲、邬君梅在表演界的地位。

和她们俩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可能......也有着其他的弦外之音。

坂本龙一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有一幕戏是溥仪的皇妃大喊‘我再也受不了了’,然后就此出走。这幕戏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很喜欢这幕戏和饰演皇妃的女演员。

轻描淡写,却又像是另一段故事的一个前奏。

在那段故事里,作为共同好友的陈冲,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段甜蜜时光。

可能,那盘录像带会永远留在那里。

去了美国一段时间

然后跟他好了两年

是日本的一个很大的明星

我就现在不敢说他是谁了

不说八卦,说回贝托鲁奇吧。

剧组中,他没少任着性子胡来。

电影中大闹学堂的那场戏,小溥仪逼着一名太监喝墨水。

这名“演员”是当时合拍公司派驻在剧组的负责人之一,本来性格内向的他不愿意出镜。

贝托鲁奇就找到他的领导,下命令让他演。

这还不算,最头疼的,应该还是坂本龙一

他才是真的被赶鸭子上架。

在最初,坂本龙一,只是来当演员。

扮演监视、控制溥仪的特务、日满电影协会会长甘粕正彦

你可能没有太多的印象。

可这个机会,教授本来十分珍惜。

坂本的父亲坂本一龟,就曾作为关东军在大连驻扎。《末代皇帝》的拍摄过程,坂本经历着“时光倒流”,回溯着父亲的战争体验。

只不过,他的非专业表演没少受贝托鲁奇的挤兑。

没怎么给面子就不说了。

还被贝托鲁奇拉起来,临时写了一段溥仪“登基”时的乐队奏乐。

期限只有3天,教授合情合理地拒绝了。

贝托鲁奇便玩开了激将法:“不管是什么样的音乐,埃尼奥(意大利电影配乐大师)可都是当场立刻就写出来哦。”

坂本龙一硬着头皮完成了。

没想到,这样的“临时下单”,贝托鲁奇又来了一次。

影片杀青半年,坂本接到了《末代皇帝》制片人的电话。

“龙一,帮《末代皇帝》制作配乐。”

“期限一星期。”

在问贝托鲁奇需求时,他说得云山雾罩,没怎么接触过中国民乐的坂本龙一,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20张中国音乐的精选集,他花了一整天听完。

接着便一边构思、一边寻找东京当地的中国乐手,一边写曲、一边录制。

整整一个星期,每天熬夜,反反复复地重复着这些工作。

终于,他带着四十四首曲子,来到了伦敦制作电影后期的工作室。

等待他的,是重写。

电影经过了贝托鲁奇的无数次改动,完全变了样子,在坂本眼中“一团混乱”。

做好的曲子完全用不上。

只能关在酒店、撅着屁股、一星期没合眼地重写。

重新完成了四十四首配乐的同时,坂本成功因为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然后呢?

试映会上,他的四十四首心血贝托鲁奇只用了一半,出现的地方也被大幅度改动。

“愤怒、失望与惊讶,甚至觉得自己的心脏会不会就此停止。”

再然后呢?

1988年奥斯卡,《末代皇帝》一气拿下了九项大奖。

其中,坂本龙一与美国作曲家大卫·拜恩、旅德作曲家苏聪,共同收获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

7天,一座奥斯卡。

说到这,可能有些跑题了。

但,Sir只是想告诉《末代皇帝》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优秀的作品,来自于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而《末代皇帝》,像是一个围绕在贝托鲁奇身上的奇迹。

天时地利的拍摄机会、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大规模的集体动员,每个工作人员的认真奉献......

是的,是奇迹。

是贝托鲁奇的奇迹。

直到今年夏天,已经丧失行动能力的贝托鲁奇,这个奇迹的分量,在他的生命中依然没有消散。

中国导演宁瀛,难过地对媒体表示:“今年夏天在意大利见面的时候他说,突然好想再回中国看看。”

然而,在前天,世界失去了这位电影大师。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罗马家中去世,享年77岁。

今天的这篇文章,献给他。

我们不会忘记,一个传奇,他来过。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集合全世界力量,也都拍不了这部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