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还是功夫茶

在很多书籍报刊或是网络资料中,抑或是日常生活中,常常存在着“工夫茶”和“功夫茶”混用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和一些辞典的解释有关。例如,在《辞源》中,把“工夫茶”解释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也作‘功夫茶’。”而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则将“工夫茶”视为“功夫茶”的同义词。(“功夫茶”解释为:“福建广东一带的一种饮茶风尚,茶具小巧精致,沏茶、饮茶有一定的程序、礼仪。”)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工夫茶”和“功夫茶”混用的情况。

但在我看来,“工夫茶”和“功夫茶”在词义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在诏安这品茶饮茶成风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诏安人所品饮的应该是“工夫茶”。在诏安方言中,“工”发音为“gang”(发音类似普通话的“刚”),而“功”发音为“gong”(发音类似普通话的“公”),从发音而言,那就应该是“工夫茶”而非“功夫茶”。再者,“工夫”在诏安方言中还包含有耗费长的时间与多的精力、人的素养与造诣高深和制作精良等的语义,例如“好工夫”、“细工夫”等等,而“功夫”并没有如此的语义。综上两点,再结合诏安人品茶饮茶的过程等,诏安人所品饮的应是“工夫茶”无疑。

我小时候就听过家里人讲过“烧杯热罐、高冲低斟、刮沫淋罐、关羽巡城、韩信点兵”等品饮“工夫茶”的口诀。这在外地人看来云里雾里,犹如高深莫测的武功秘籍,那就让我以个人粗浅的理解来给大家解读一番。

烧杯热罐:烧杯也称烫杯,主要是为了卫生,还有一个作用是加热茶杯,提高茶杯温度,可使“工夫茶”香味与韵味更好提升与激发。再者,烧杯过程也颇具观赏性,传统的烧杯过程是手滚杯(现在多使用茶夹),即用一只手的无名指托住茶杯底部,斜靠在另一只装满开水的茶杯上,用大拇指转动茶杯口沿下方,茶杯四周在开水中滚过,达到消毒的目的。由于开水温度高,手滚杯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容易烫伤,所以是不是品饮“工夫茶”的老手,从烧杯的手法就可以看出来。据说以前诏安人看女婿(考验女婿),便会要求女婿泡茶,女婿是否优秀,从烧杯的手法与熟练程度中便可一探究竟。热罐也是同理,主要是为了提高紫砂罐的温度,提升与激发“工夫茶”的香味与韵味。一般来说,“工夫茶”的第一壶开水是用来烧杯热罐的,第二壶开水才是用来泡“工夫茶”的。

高冲低斟:高冲是指冲开水时,水壶壶嘴要离紫砂罐口一段距离,要高。只有开水高高冲下,才能提升与激发“工夫茶”的香味与韵味。低斟是指斟茶时紫砂罐嘴要靠近茶杯,不能离得太高。这样倒出来的茶汤不会激起水花而产生气泡,方便观察茶汤颜色。

刮沫淋罐:刮沫是冲第一次开水时要满而不溢,然后用紫砂罐盖刮去紫砂罐口的茶沫与茶泡。此举是为了茶汤清亮,刮沫还有个更富诗意的名称是“春风拂面”。淋罐是使用紫砂罐独有的(使用盖瓯没有淋罐),即加开水后,将紫砂罐盖好,用开水对紫砂罐进行冲淋,既可以洗去残留在紫砂罐身的茶沫与茶泡,又能再次加热紫砂罐,使茶香萦绕在紫砂罐中,蓄势待发。

关羽巡城、韩信点兵:这两个都是倒茶的要点,其目的是为了使各个茶杯中茶汤的都是一致的,达到同色同质同量。还有一个目的是尽可能地倒尽茶汤,不残留茶汤在紫砂罐中,以免导致下一冲的茶汤苦涩。这也是诏安人看女婿(考验女婿)泡茶过程中的要点,若是这女婿倒出来的各个茶杯中茶汤的茶色不一、茶汤的量有多有少,那么这个女婿可就要大大扣分了。现如今有人为了方便而使用了公道杯,其实是有悖“工夫茶”的意境的。茶汤经公道杯后再分到各个茶杯,茶汤温度下降,香味与韵味大减,“工夫茶”也就变得不那么“工夫”了。

当然,“工夫茶”还有诸多细节,诸如品饮“工夫茶”时烧水要用木炭炉,甚至对于所使用木炭的种类、大小、形状都要进行选择与挑选;对水也有要求,要选择山泉水,而不能随意使用井水、溪水、自来水等,同时水要烧得不老不嫩,不能长煮久沸;装茶叶前要择茶,挑去茶枝,分出茶末和粗叶,茶末要放在紫砂罐(或盖瓯)底,再装入粗叶(也可以不分茶叶,装好茶叶后将紫砂罐(或盖瓯)在掌心轻轻磕几下,使茶末下沉);头冲的茶汤要倒去,因为有“头冲脚腺”的说法;“茶三酒四逸陶二”告诉我们,品饮“工夫茶”时人不宜多,三人最为适宜……从品饮“工夫茶”的种种讲究与细节中可以看出,诏安人品饮“工夫茶”,不单单是品饮茶,实际上还是在品味文化、感悟人生。

说到这里,耳旁已经传来水沸腾的咕嘟声,木炭炉上烧的水已经沸腾,不老不嫩,刚刚好,那就让我带着大家品饮一下诏安的“工夫茶”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夫茶还是功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