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非常烦孩子的一个毛病,就是拖拉!
她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每件事都磨磨蹭蹭不行动,非要等到她的嗓门提高八度了,开始吼了,甚至打孩子一顿孩子才开始行动?
而且孩子不仅仅在家里是这样,在学校里也是这样。老师经常给家长发微信反应,说他们家孩子老师好好说的时候没反应,只有老师变脸了,批评他了,甚至让他站起来了,孩子才能老老实实上课、写作业。
因此她严重怀疑孩子就是没皮没脸,没自尊心!
现在她吼孩子的声音越来越大,打孩子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父母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能够听话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孩子和你的关系要良好!
关系越糟孩子越不听话,关系越亲密,同时家长是个有原则的人,孩子就越容易听你的话。
有了这个前提,孩子是不是能及时的行动,还和两个因素有关:
一个是孩子的“听觉敏感度”
一个是孩子的“内在决定速度”
这两个因素配合的好,孩子的行动力就启动的快,所以我们把这两者结合叫做孩子的“听觉的启动”。家长就会感觉“你一说,孩子就行动”。
下面我给你仔细的说说这两个因素。
先说说第一个因素:听觉敏感度。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孩子对大人发出的声音通常都非常敏感,尤其是对妈妈的声音最敏感。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小婴儿,只要妈妈出现,虽然听不懂妈妈说的什么,但是只要妈妈一出现,小婴儿的眼睛就开始找妈妈。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能听懂的话越来越多,这时候通常情况下,父母发出指令,孩子都非常愿意配合,能立刻行动,孩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听觉启动”的灵敏度,父母就感觉和孩子交流很轻松。
但是,有的孩子却在这个过程里,因为父母的说话方式不对,从而导致孩子的听觉敏感度越来越受到了损伤。
这时父母就会发现,当自己发出指令,孩子明明耳朵没问题,却跟没听见一样,丝毫行动都没有,这就是孩子的“听觉启动”已经变的非常迟钝了。所以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就变的越来越吃力。
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了,孩子为什么变的越来越迟钝?
我们要看到,影响孩子“听觉启动”的灵敏程度的因素有三个:
第1个影响孩子听觉敏感度的重要因素是:父母无谓的唠叨!
父母对同一个要求反复多次的唠叨,唠叨的次数越多,孩子的听觉启动越麻木。有一句俗话说“耳朵磨起茧子了”,这句话其实是有根据的。
家庭当中,有一些话要多说:
比如交流感情的话;
再比如讨论一些有趣的话题;
再比如和孩子和家人说说笑笑
这样的话要多多说。
但是,要求孩子的话,要说,但是要少说,要简练的说,认真的说,说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效果。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沟通方式孩子不能很好的配合,就需要思考哪种方式会更有效?而不是把错误的做法反反复复的重复,把错误的说法一遍遍的重复。这样的重复不但没有意义,而且孩子的听觉会越来越迟钝。
第2个影响孩子听觉启动的最重要因素是:情感连接程度。
家长和孩子的感情链接都是很深的,所以我们才会对孩子的一切信息都很敏感。
比如,一群孩子在说话,一位妈妈很容易就辨认出自己孩子的声音。这就是因为我们和孩子的情感链接程度很好的缘故。
而孩子呢,原本他和我们的情感链接深度也是很深的。
但是再深的感情也是会变的,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批评很多,经常否认孩子,和孩子快乐的交流很少,让孩子心情舒畅的交流很少,孩子就会对我们的声音不由自主的开始屏蔽,感情越淡,屏蔽的越厉害。
所以问你一个问题:
你每天提醒孩子的时间有多少分钟?
和孩子开心的聊天的时间有多少分钟?
把这个答案写下来,这很重要。
如果你发现这两个数字相差非常大,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给孩子说那么多的话,孩子就好像完全没听见一样。
因为事实真相是:
孩子已经屏蔽你的信息了!
孩子已经屏蔽你的信息了!
孩子已经屏蔽你的信息了!
(重要的事说三遍)
第3个影响孩子听觉启动的最重要因素是:父母的语调和语速。
注意,父母的语调越高、越平、越快,孩子的听觉越麻木。
因为他已经习惯你的语调升级到这个程度,他才行动了。
刚才我们说的那个孩子就是这样的情况,他的妈妈嗓门特别大,语速又快,而且常常没有太多变化。
所以孩子就对大人的声音越来越麻木,非要等到妈妈的声音级别上升到一个程度,孩子才行动。甚至到后来,父母的声调升的再高,孩子都是麻木的!
下面你来来感觉一下:同样一句话,语速和语调的变化,给孩子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你就说五个字:好好写作业?你听听你自己的声音感受一下。
第一种:好好写作业!(你用高语调,快语速说这句话),你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感受是什么?
第二种,好好写作业!(你用中等语速,中等语调说这句话)你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感受是什么?
第三种:好好写作业啊......(用软塌塌的声音,慢语速说这句话)你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感受是什么?
对比一下,哪种更有力量,更不容易引起反感呢?把你的答案写下来。我们可能发现,中等语速和中等语调,更容易有力量,也不容易引起抗拒!
所以给大家一个公式,当你要给孩子表达重要信息的时候,可以使用:
中等语速、中等语调+具体信息
也就是“两中一具体”
当你说的少,并且确保把具体的信息传递到了,孩子才能更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