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这么多年外语,为什么还说不好?

中国学校将外语(英语)当作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来对待,也说明了我国崛起过程中对外开放和探索外面世界的迫切需要。从小学开始(有的地方小学不学英语,有的地方一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开始等),到中学六年,大学四年,也就是说,一般从高等教育进入学校的学生,大概有至少10年的学习英语的经历,但是,为什么他们中的大多数英语水平还是比较低呢?甚至挣扎在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线附近,想起来很让人扼腕惋惜,付出了那么多的金钱、时间和精力,却看不懂资料、张不开嘴、听不懂话。

那么学习英语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外语学习,或者说,任何学习,从人类认知的底层说来,都是一种神经系统的训练,换一种说法,就是一种理解力的编码系统。我为什么听不懂外语,我为什么说不出来外语呢?我们可以用加密的密码来举例,道理是一样的。我想告诉你一件事情,但是又不想外人知道,那么我们就约定一个暗号,我说“天王盖地虎",你如果说”小鸡炖蘑菇“,就说明你懂,你是我的人,否则,就是外人,我们沟通失败。在这个情形下,”天王盖地虎",可以理解为“编码"。”小鸡炖蘑菇",可以理解为解码。

一门外语,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一个苹果,美国人说“埃泡”,你没听懂,没法解码啊,就说明这个单词你没学过。这就是背单词的实质——给你的神经系统一个编码,让你理解另一套代码系统。

再举一个例子,双十一了,宅男好不容易处了一个女朋友,告诉他要买"BB霜“。”啥?" 一脸懵逼的话,就说明,宅男和女朋友在某些“语言上”还处在"外语"级别的沟通上,无法互相理解——这就是词汇量。

方言,其实就是外语。东北人说”你彪啊“,南方人听不懂欸,不知道是夸呢还是骂呢,这就是编码方式的问题,南方人说”母鸡“、“怼母鸡”、“逮噶猴”,东北人也是懵的1b啊~ 所以啊,就把外语、数学、计算机编程,当作方言来学就好啦~ 就觉得我们大中华普通话是中文,其他所有的表达都是方言,没毛病~

这种编码,还有一个相对立的功能:去噪。什么意思呢?去掉不想要的噪音。我们举例来说,比如你的生日是11月22日,总之这个日子对你来说十分重要,那么我们想象你在一个比较吵杂的酒吧中和朋友聊天,边上有一个电视放着些什么你也不知道,你聊着天突然就会听到电视里说了一句“11月22日”,你很敏感地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关键点,而其他的信息都没注意,而其他人却连这个信息也没注意。这种情况很常见的,这就是说,你的神经系统中对这个信息的编码很敏感了,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会无意识地捕获到这个信息,而对其他相对不敏感的信息,编码"不牢靠"的信息,就会被过滤掉,也就是说,被当作了“噪音"。所以当你英语没学好的时候,一看英语书就困的时候,说明你的大脑还在把他当作噪音,不能很快地编码解码。

甚至在学习数学上,也是如此。我跟你说“贝努力实验",你会告诉我”请讲人话“——意思就是说,你讲的这个和外语一样我听不懂,那如果我用你能听懂的话来讲:反复抛硬币的实验,ok你就懂了。专业术语就好像外语一样,外行人听不懂,也是这个道理。

再推广一下,比如计算机编程,其实本质上就是一门外语啊,你告诉计算机一件事情,你得翻译成它们能够明白的语言是吧?C语言是英语,java是日语,python是法语,等等。

所以说,这就是外语的本质,也就是理解力的本质:学习不同的编码系统,来表达同一件事情。如果你学会了英语,又学会了数学,当提到”硬币“”Coin“”贝努力“,你就会想到同一个东西在你脑海里,这就是编码解码顺畅了。

当我们想说”我喜欢你",你还得加密一下怕爹妈听懂了说你早恋,那就要加密一下,说成“撒浪嘿”,对方就能解密顺利收到信息了,外语就是这种系统。

说到这里,又突然想起来数学家笛卡尔的爱情故事。笛卡尔想和公主表白,又怕国王知道,咋整呢?r=a(1-sinθ)就搞定了(即:心型曲线)。这个公式就是”我爱你“,这句话对国王来说,就是外语。

我们理解了学习外语的本质,那么如何训练这种编码系统呢?

大体上有两种思路来训练:

一,像婴儿牙牙学语——硬练。

二,理解底层编码系统的区别,巧记。

先说第一种:硬练。

这个容易引起误会,就是死记硬背。其实如果你适合死记硬背,这个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如果你用这样方法学的很好,完全没问题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没问题。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有这种天赋欸,那怎么办呢?我给出的方法是:自造语境。

说到语境,即语言环境,这是大家都抱怨的一点,说学习外语用不上啊也不在国外,所以学不好啊,之类。其实,语境是你自己构造的,不一定非要靠外界环境来影响你。我的方法是,对于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东西,你都要求自己在脑海中用英语(或者你学的别的语言)重复出来——对,所有的东西。不用担心不会说,说错了,你就把自己当成小baby:说错了谁怕谁啊!大不了不会了记下来去查一下嘛~ 而且尽量要用你学过的词汇、表达法去说。一开始这个过程是比较折磨的,因为你的大脑会非常的累,会不断地被强迫去编码解码编码解码。。。但是如果你习惯了,你就会突然发现,我怎么开始不自觉地用英语思考问题了?我可以脱口而出了!甚至在梦里,喝多了,都会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冒出英语来!这是事实,真的可以做到这一点。这就说明,编码训练成功。

比如说,你现在正在看本篇文章,那你看到的所有内容,都翻译成英语就ok了,我给你模拟一下啊,你可以和自己说(请自行用英语/你会的外语在头脑中默读):

我正在读一篇网文(内心:网文怎么说?哎呀不会,那就先用网上的文章吧,回头查查看有没有专门术语)

有个叫托尼的人写的怎么学习外语,我很感兴趣

他说学习外语就好像编码和解码(哎呀,这个怎么说?记下来一会查查)

他说学外语和学数学都差不多(数学是啥来的?哦哦想起来了)

他说学外语要想小baby一样不要害怕

他还说......

再比如我们现在参加一个什么会议,在台下坐着当听众,那么你就当作你是同声口译人员再给边上坐着的外国朋友翻译意思

再比如我现在在街上走路,你就自言自语(请自行用英语/你会的外语在头脑中默读)

我现在走在XX街上,对面走来一个男的,长得很帅(帅都会说哈!然后赶紧自己就想一下“丑”、“龌龊"、”猥琐“、”怪怪的“都怎么说

我的左边有一排树,我的右边有一片草坪,前面有一辆红色的小车,是奔驰车,车牌号是345678

我要在前面左拐,我想去超市,我现在还有多少米就拐弯了,

(想想没啥可说的了,就看自己)

今天挺凉的,我穿上了厚衣服(立刻脑补厚衣服都有啥,都怎么表达,或者实在不行就强迫自己快速转换成学过的单词来表达,比如暖和的衣服 之类)

我穿了靴子(立刻脑补各种鞋子的说法,拖鞋,球鞋,皮鞋,靴子、滑冰鞋,,,之类)

(在没啥可说的,就想想刚才干了啥,总结一些)

刚才我好像有一个文件没保存,哎呀这下有点糟糕(糟糕怎么说?赶紧想想,先用一个shit代替吧。。。)

我今晚回去赶紧要检查一下看看到底保没保存......

这样说起来,有点像神经病自言自语一样哈,但是如果熟练起来,这种日积月累的自言自语(脑补:自言自语怎么说)会让你的大脑从强行编码到自行编码,绝对比你坐在那里背100个单词作用更大,而且更加省时省力,应用起来更加自如——因为你所常说的,就是你日常能够接触得到的啊!

这就是所谓的“自造语境”法。

还有一种应用,就是唱歌和背电影对白。

唱歌,自带旋律,朗朗上口,是培养语感的绝好方法。我觉得尤其适合孩子,当然也适合所有人。我女儿说外语,无论是英语还是日语,都是从唱歌开始的。因为孩子听歌就喜欢重复听,听着听着就顺下来歌词了,反正也不知道啥意思,但是语感非常好,等语感到了一定程度,教了单词就能说句子。

电影对白我也十分推荐,因为当我们复述对白的时候,其实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来非常具体的电影场景,前后桥段,甚至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个语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背一个电影对白,简直就是免费的出国旅游!

二,理解底层编码系统的区别

上面那一种,其实就是和孩子一样,就是用,不断地用,不断地纠错,就可以了。而这种方法,就是要理解他的一些编码的原理。这个原理,其实就是文化的基因。我们通常说,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他的本质意义就在这里。

下面的讲解有点专业,有英文基础的可以看,没太多英文基础的,大致看个意思就行~

在英语里,比如“词根"就比较典型,就好像我们中文的偏旁部首,或者说组词方法一样。理解这种编码方式,其实可以理解它们的文化。比如我们说:

通信(电子通信)、电视、电话

英文是:

telecom,television,telephone,

这时候你把tele记成“电~”很自然吧?其实就麻烦了,我们知道电是:electricity,没有tele啊?而且,当我们背单词背到

望远镜:telescope

望远镜必须要用电吗?

其实,tele在英文中,是“远程~”的意思。电在西方被发明后,用来实现了“远程通信”,翻山越岭也能看到了,听到了,所以就叫“tele~”,所以就能理解望远镜:看远处的范围,这个东西就是望远镜,所以这个词就好背了。

所以我们看到另一个很专业的词汇:

telepathy:心灵感应,传心术

path是小路的意思,pathy好像是把小路变成了形容词,其实是引申为“感觉”,”同情“之类的意思。好像能通到很远的小路,连接两个很远的心灵,就是心灵感应,这个词儿压根不用背嘛,就这样愉快地记住了。

那如果我们把“心有灵犀”说成“两个心好像有telepathy”,似乎就是直译,理解了这个构词的本意,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这就说明了,我们理解的“电”和西方理解的“电”是不同的,那么在背词和应用的时候,就可以灵活处理了。

再引申一下,

sympathy = sym + pathy

sym = 相同,类似same

pathy = 感觉

所以sympathy = 同情,这个构词,和中文就是一毛一样的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说

管理:manage

管理 = 管子+整理

manage = man(手) + age(名词性质)

man~ 最有名的词应该是菜单menu(manu=menu)了吧?为啥叫菜单?菜单和手有毛线关系,和管理有毛线关系啊~

还有,制造业:manufacture,manu+fact+ure = 手+做+名词性质

中文的管理,主要意义在管子,在控制,在限制,这种寓意引申而来。

英文的管理,在手,在操作,在执行,管理需要人来操作,这种寓意。

所以,我们对于管理的底层理解,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强调“管控”那种管理,西方强调“实干"可能多一些(我指的是词源的意思,不是社会现象)

菜单menu/manual,其实有形容词,是手做的,动手的,之意,名词是手册、指南之意,在饭店里,就成了点菜指南,我们中文就是”菜单"了,在饭店里还好理解,那么在电脑系统上,一个按钮叫“菜单",是个什么鬼?其实应该是翻译的时候最开始就搞错了,我猜因为中国人太喜欢吃了,所以menu最多的应用就是饭店里,所以就直接翻译成菜单了,其实就是手册,指南,帮助嘛~ 所以电脑里的“menu”你给理解成“help"”guide"(帮助、指南)应该比菜单更好理解哈~!

这里再多说一点点,大家可能会有点疑问,英文的"手",不是hand嘛?怎么变成词根就是man、manu了呢?英文的“做"不是do嘛?怎么词根是fact这种形状的呢?

这就要说英文的起源,或者说,这个语言的历史了。欧洲那嘎达的历史比较杂,各种人说各种话,互相之间传来传去很正常的,英语本来也是从各种语言里面各种拼凑,所以他的较难的组合词,可能来自于希腊、拉丁、法语甚至德语等各种语言(现代英语本身在欧洲的历史上是一个比较低级、比较落后的语言),托尼可以说法语,我就用法语来举例:

法语:手:main:英文:hand - man/men/main之类

法语:做:faitez:英文:do - fait/fac/fact之类

法语来源于拉丁文,所以它很多都保留了拉丁文的形状,所以看法文,隐约有点看英文古文那种赶脚。如果会拉丁文或者希腊文的话,可能能找到更远的词根来源吧?(这个真不会)

还是再多说一点语言就是文化的一点理解,我从日语的角度来说一下,可能更有说服力,毕竟日语和中文很像,我觉得就当作粤语来学就好啦,方言一枚~ 但是有些表达,确实体现出独特的文化:

”可以啊“这个表达,比如举一个场景:我们一起吃饭,你问我要不要加饭?

你问我:要不要加饭啊?

中文下:

我回答:不用不用,谢谢啊,够了够了

我们的回答是:”不“,表示拒绝。

日文下:

我回答:可以可以的(いいです) 谢谢啊!

意思是:我这些就可以了,(不用加饭啦)

日语的回答是:“可以”肯定回答,表示拒绝。

日文的这个回答,完全是肯定的,比如你问我:我可以打电话吗?你说可以可以,你可以打电话,就是这个回答,一样一样的。

这种微妙,就是文化的差异。所以和日本人沟通,如果语言不是很好的话(这里的语言不是指说话的语言,而是指对日本文化比较深入的那种“语言”),很容易陷入迷惑:你到底说啥呢,行还是不行啊!有话你直说啊~!

以上呢,总结了学习一本外语的根本逻辑,以及略有一些外推到数学、编程等其他方面的理解力的扩展,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然后推荐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外语的方法,让大家在没有外在环境的情况下,可能更加快速地学好如何对一门外语进行“编码解码"(encode and decode),对这门语言的背后如何更好地进行理解,来帮助我们应用好一门外语。

另外再说一句,其实发音本身呢,不是十分重要,带一些口音是完全没问题的。据说有一个调查,全世界说英语最难被听懂的是哪里,大家猜猜,是中国,还是印度,还是日本?

调查结果:伦敦腔。

我们经常笑话印度阿三兄弟们的英语发音,我们朋友里也说如果听了老印作一篇报告,口音就会被带沟里了。其实要知道,人家在美国(比如说)上学工作好多年,和老美沟通没障碍啊?为啥来咱这你就听不懂了捏?口音是没问题的,只要你的用词造句是能沟通上的,你编码对了,对方能够顺利解码,带点口音是无所谓的。要知道英语已经是世界语言了,全球各地的人都说英语学英语那么多年,怎么可能都是标准的?中国人之间还是各种口音的“普通话”大杂烩呢,东北话,京话,广谱、塑谱(弗南普通话)、川普、台普、湖北味上海调新疆腔,多了去了,能顺利编码解码就ok了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了这么多年外语,为什么还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