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找工作,突然发现现在找工作的难度要比上一次难出很多很多,感觉这个社会真的好残酷好残酷啊!上次找工作可选择范围如果说是整个北京市的规模,那这次找工作的可选择范围就连北京下面一个区的规模也没有了。感觉就像是一夜之间,自己突然变得一文不值,或者说是自己在招聘市场上的价值在肉眼可见地急剧缩水。哎!我还感觉自己这三年进步不少呢,怎么重新到了招聘市场,怎么就这么不值钱和备受歧视呢!”
“怎么了?以你的能力找一份新的相对不错甚至更好的工作应该没有什么难度:相信在前公司你能够成为公司中的佼佼者,在其他任何公司你一样也能够成为公司中的佼佼者;而且业绩就是最好的名片、最好的简历,你有那么辉煌的前公司业绩作为自己的名片、作为自己的能力背书,按理来说你应该是招聘市场上的抢手货才对,而不是被嫌弃的对象,怎么会感觉自己的选择越来越窄了呢?”
这是我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聊天的小片段,朋友的公司受2020年疫情影响比较严重,员工为减轻公司负担、支持公司发展,也是自愿降薪到北京最低公司标准,甚至后期这两三个月根本就没有拿公司的工资,我这个朋友就有两万多工资一直没有发。老板为挽救公司于困境危局之中,也是到处找朋友借钱、找投资人融钱,最后欠下了2000多万。既是这样,公司也撑不下去了,最遗憾的不是公司死在疫情当中,而是疫情已经基本结束,公司马上就见到曙光的时候——公司倒了。
因此缘由,朋友终于又重新进入了招聘市场,只是令她措手不及也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就算是有前公司业绩、有工资流水作为她业务开拓能力的背书和铁证,找工作的时候反而感觉比三年前的选择范围更更小,比三年前的选择难度更大,也比三年前找工作时候的感觉更沉重。
这种选择范围的缩小、选择难度的增大、选择感觉的沉重,更多的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问题,而是因为自己的年龄和性别问题。
朋友销售工作,今年30岁,按照正常60岁退休而评价现在的年龄,30岁真的不大,还很小很小,正当是英姿勃发、精力充沛、好好干事业的好年龄段。可是,就是这样的年龄段,反而成为了被不少公司明里暗里所嫌弃的原因。
她在搜索招聘广告的时候,看到一些公司明确对销售的要求是28周岁及一下,一些公司是30周岁及一下,还有更多一些的公司是35周岁及一下。还有一些公司虽然没有写着年龄要求,但是不管是写着年龄要求的公司还是没有写着年龄要求的公司,她在面试过程当中都能够感觉到别人对她年龄的犹豫和在意。
她没有做错什么,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是个女的且年龄比较“大”了(当然能力问题也很重要,当能力达到一定境界,什么年龄、性别、有无孩子等好多问题都不会成为问题,只是这种能力到相当境界的人实在是太少,最多只占同龄人群的20%,但是我们大部分大概率上也只能成为那多数相对比较普通平庸的80%人群)。就因为这个原因,她本身可选择的工作量甚至可面试的工作量已经相对于她能力还相对弱小时的三年前狭窄的多了。年龄和性别本自然天成没有对错,可是今天她却因自己的年龄和性别产生了不少的沉重和焦虑。
年龄是最大的沉重和焦虑来源,所以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职场对年龄的预期和要求:
“我们公司销售招聘,28岁以上的基本上都不考虑。
1、我们公司的销售工作强度相对比较高一些,对销售的时间和精力要求就比较高,经常需要他们高频率和高强度的加班;
2、28岁以下,正是时间充沛、精力充沛加油拼命干工作的时候,我们公司的好多销售都是拼命三郎,能挣很多钱,销售部的平均工资能够达到两三万,但也是真累,个人感觉他们就是在用有限的青春和健康来换钱,真的见过好多人在这个阶段严重透支和熬坏自己身体的;
3、28岁以上员工,时间和精力容易被各方面所牵扯,专注拼搏工作肯定大概率上是没有28岁以下要好的;
4、从销售的管理和成本来看,28岁以下的员工更容易管理,而且他们要的工资也相对更低一些。
反正,我们公司销售部的人员平均年龄非常低,还不到30岁,新进来的员工都是28岁以下的,年龄超过28岁的基本上都是公司的老员工。”
这是我的一位同学之前和我聊天的一小段内容,他是北京海淀软件园某互联网教育工作一个人力资源经理,他们公司对两个岗位的年龄要求都特别小,一个是销售的岗位,一个是IT技术的岗位,两个岗位面试新人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下的,其他的工作岗位有的可能对年龄稍微有些宽容,但是在他们公司所有的岗位中,没有一个岗位的招聘年龄有超过35岁的。
北京的职场对员工的年龄和工作能力有一个基本的预期——30岁,你就应该成为一个中层管理者,否则就是你能力差劲;而35岁你应该成为一个高层管理者,否则就不仅是你能力差劲,你更将深陷一种原公司想着逼退淘汰你、新公司根本不给你机会的尴尬处境。
可是人群是符合二八原则的,在任何一个公司,管理岗都是非常有限的,高层管理岗就更是少之又少,在这千军万马中最终能够脱颖而出成就管理岗尤其是高层管理岗的,最多也只能占这个庞大人群的20%而已。不要期望或者自信自己就肯定是那少数的20%,在大概率上我们更有可能成为那最平庸的80%人群而已。
而且,就算我们有幸能够成为管理者,成为那相对比较幸运的20%少数人群,在北京就安全了吗?不安全,一样是充满着风险和焦虑。我自己在这两三年就亲眼见证过公司的三个中层干部和一个高层干部被公司干掉的例子,高层干部来我们公司大概一年半的时间,就因其工作成果和董事长的预期不一样而被裁掉了。
三个中层干部都是都是我部门的同事,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我对他们更熟悉一些:他们四个的年龄大概都在三十五六岁甚至以上,一个是内部跨部分做领导(也算是公司逼退她的一种手段吧),另外两个都是空降来到我们部门做领导。跨部门做领导者离开公司最快,好像一两个月就走了;另外两个空降来到我们公司者离开稍微慢一些,一个人是坚持半年左右的时间走的,另一个人是坚持一年时间走的。跟踪这三个人离开我们公司后的职业轨迹,真的发现他们几乎怎么再稳定过,用三天两头来换工作形式他们也不算太过分,经常是在这边待几个月或者半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待不下去了,继续去别的公司混日子。
这四个公司的中层和高层干部,是他们想要离开公司,是他们想要经常换工作吗?是他们想要不稳定的职业生涯吗?都不是的,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不得不离开而已。按理来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人群当中的20%优秀人群,可是他们的职场依然是充满着高风险,他们本身也充满着不安和焦虑。可见,就算你成为20%优质人群,你也是有很大风险的;或许我们必须更进一步,成为10%的更少数优质人群,我们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职场安全感。
在北京,真的是年龄越大,其处境真不一定是越来越好,而更有可能是风险越来越高。上有老、下有小,正当自己成为家庭当中的顶梁柱的时候,很有可能不是自己失业最顺利的时候,而是自己的职场生命周期快要走到头的危险阶段,其压力之大、其焦虑之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转悠一圈写字楼,会很容易发现写字楼中人的年龄和青楼里人的年龄真的很相似,在这两个地方——黑头发是千篇一律,白头发是万里挑一。
北京的职场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年轻人啊,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数之不尽的年轻人,把自己的青春,把自己最黄金的岁月都风险给了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可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却不得不在自己最有压力的时间段被动的离开北京的职场、更离开北京这座城市。
35岁(左右),离开北京,离开北京就意味着不得不进行再次的转型,这些主动或者被动转型的人中,都做什么去了呢?
1、回老家,通过关系或者其他手段,找了一份虽然没有北京工资高但是相对还可以的工作(比如考老家的公务员、老师等);
2、利用这些年的积蓄,在北京或者回老家做一些创业尝试,比如开一个小餐馆、一个小超市或者其他什么生意;
3、进入滴滴、快递、外卖等这些相对没有年龄限制的行业;
4、当然还有一部分,主动降低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委屈球员,转移到那些相对没有年龄限制或者年龄限制相对比较宽泛的行和和企业。
未雨绸缪,我们不为未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努力,那我们的未来也很有可能不会为我们的现在买单。可是我们应该怎么既能够过好现在,也能够赢得未来呢?我本身所了解的行业或者社会经验真的想对较少,可能给不出具体的具有实操性的概念,以下可能也只是抽象性的一些思路,希望能够对诸位读者有些许的启发:
1、首先自己得明白我们获得或者是拥有职场/事业/财务安全感的标准是什么?问自己1个问题——假如我们现在所在的行业消失了,或者由于某种原因,自己必须得离开自己的公司,那么我们我们短时间内能否找到一份不低于目前工作的工作,或者是我们是否一样有足够的财务性收入足以维持我们当下的生活水平?
什么时候这个答案变成肯定的,什么时候就可以说我们已经拥有了职场/事业/财务的安全感;什么时候这个答案是否定的,说明我们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安全感,这种状态下我们就必须未雨绸缪,想尽一切办法、付出更大的努力,必须得向着肯定答案的方向奔跑。
2、学习理财,尽量让自己的资产给自己挣钱,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当有理财所带来的被动收入和自己当下的工资水平相差无几的时候,也是自己获得相对安全感的时候。
必须得承认,我们当中的多数人并不擅长理财,或者就是想学习理财但是没有门路,或者就是对理财持怀疑态度不敢去尝试,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想过通过理财也能够实现相对的财务安全。总之,结果就是没有理财或者理财不成功;但是我们也必须得认识到,通过理财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绝对是一件切实可行的尝试,而且我认识的一些人就是这么做的。
3、你的市场价格是和你的市场的刚需度和稀缺性(即不可替代性)成正相关的。所以我们可以反省或者思考两个点——第一,我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是否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被需求。如果能够被长期可持续地被需求,说明它至少已经具备了好工作的其中一个特点;反之,如果不能够长期可持续地被市场需求,说明它可能不算是一个理想的工作,是不利于我们职业的长期发展的。
第二,我们如何做,才能够让自己随着时间流逝、随着自己努力的加深,让自己成为一个在职场上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人。如果说一份工作,新人用心做一两年的水平和自己做十年的水平是差不多或者说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那它也不是一份好工作,因为我们能够被替代的难度实在是太低了,可替代我们的人也太多了。一份工作当年轻人容易替代“老人”的时候,在大概率上企业还是更愿意用年轻人而不是“老人”的。
相对比较理想点的工作或者我们必须得努力的方向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越来越吃香的人,而不是越老越被嫌弃的人。要想做到越来越吃香,最好的办法是把时间本身建立成自己的竞争壁垒,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能力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稳步增加,其他人要想达到自己的能力水平也必得付出很多的时间才行,而再也不是一个新人用一两年就可以追上我们时间八年的积累。我们常见的老师的职业、医生的职业、作家(内容创作者)的职业还有很多技术的岗位都具有一定的这种性质——越来越吃香。
但也并不是说一种职业,看似不是越来越吃香的类型,它就一定没有机会成为越来越吃香类型的工作,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不同的能力做一下搭配重新组合,说不定就会迸发出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还说我最熟悉的销售工作,销售发展的一个方向可以是演讲能力的提升,销售+演讲(其实也可以说是一对多的销售能力,只是有时候销售的是观点,有时候销售的是产品或者服务),一定能够成为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竞争技能;销售+写作,技术+演讲,行政+培训等很多能力重新组合一下,它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就会显现出来。
总之,自己的发展方向一定是:长期被需求,越老越不可替代。
4、副业刚需。发展一个自己的副业,让这个副业成为自己的职场备胎,万一有一天自己不得不离开职场,还有这么一个可以带给自己相对稳定收入的副业,那自己不管是在职场上还是在离开职场后都相对有一种安全感。
虽说副业刚需,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先做好自己的主业,做好主业的同时,心有余力则可以开启自己的副业。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也欢迎大家下面留言反馈给我。感谢!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