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变好了,您却不在了

文/楠梵

刚刚翻微博,偶然看到一个美食自媒体在做一道家常菜——蒜薹炒肉。

鼻子一酸,想起了小时候,也想您了。

那时候我可能读小学一二年级或者三四年级,有些记不清了,我和妹妹寄宿在学校。不得不说那时候我们那边的经济还是很落后的,我和妹妹一周5元钱的零用钱,吃饭在学校食堂有专门的阿姨为我们这些寄宿学校的学生蒸饭,但蒸饭真的很不好吃。有如下几个原因:一是自己还小,不会蒸饭,要不水放多了,要不就是少了;二是我和妹妹都很挑剔,每周都是吃的奶奶在家给我们炒的腌菜,下饭菜不好吃,肯定米饭就更难吃了;三是那个年代的米真的很不好吃,没有现在这么多选择,珍珠米、泰国香米……每次买米都是去粮站买陈米,吃起来味同嚼蜡。那时候我和妹妹每次都是饱一顿饿一顿。

小时候也经常听爷爷奶奶说起,您和爷爷小时候受过的苦。文化大革命我们家成分不好,被划为地主,理所当然从家里赶出来,把家产及房子分给那些贫下中农。大祖父是位军人,大祖母生下你,就娶了第二房太太,您就由祖母带大,然后结婚生子,就这样苦了一辈子。爷爷和您是有着同样命运的人。祖父是个教书先生,娶了祖母生下爷爷,按照祖上的规矩,是需要娶第二房太太的,所以爷爷也是由祖母一手带大。爷爷小学毕业就被拉去干活了,你和爷爷每天在那深山的茅草屋里,要剥上成千上万个土豆,推上几百斤玉米碎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人心疼你们,也没有人会为此感同身受,还要日日被批斗,被剥削。所有受过的累,吃过的苦,都体现了爷爷现在做事的风格上,我有时候不理解,现在想想,您和爷爷他们是从那个时代活过来的,毕竟那个年代有封建的思想,也有愚昧无知的横行,苦过、饿过、贫穷过、被批斗过……

言归正传吧!

那时候您带着堂弟和妹妹,在镇上租的房子专门照顾他们,您心疼我和妹妹在学校吃不饱饭,经常晚饭的时候叫我们出去吃,还给我们买零食吃。其实您家也不富裕,但无论有什么好吃的一定不会吝啬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每年夏天的雪梨,秋天的柿子、枣儿,冬天的冻梨、柿饼儿,还有一年四季的烤土豆,烤红薯,只要一去您家,每次大祖母都会在青冈木炭火上翻来覆去的烤,成金黄色时,大祖母就给我这些孙孙儿剥一层下来吃了,又继续烤,直到不能再烤的时候,后来大祖母去世了,您还是这样为我们做着。爷爷奶奶每次见着都说您总是惯着我们这些孩子,而你总答复着说:都是我的孙孙儿,惯一下怕什么。

又扯远了,还是来说蒜薹的记忆吧!记得那是一个阴天,雾蒙蒙的,也暗沉沉的,还下着小雨,放学后堂弟跑过来给我说,叫我和妹妹晚上去家里吃饭,出了校门,镇上的行人很少,有点冷飕飕的,也大概是因为快到晚上的原因,赶集的人都回家了吧!到了你们租的那个小房子里,推开门,屋子里暖暖的,床旁边的炉子上冒着热气蒸着饭,你不在家。没过一会儿,你矮矮的个子,在马路上急促且缓慢的走着,嘴里还问道我们饿不饿,您因常年干活变形的手里捧着一把长短大小不一的蒜薹,说是今天姑爷赶场没卖完的,晚上我们把它切了炒肉吃。您洗着蒜薹不舍得扔掉任何一根菜头,我问你为什么不把蒜薹的尾巴扔掉,您说:尾巴也可以吃,扔掉多可惜。

其实我是一个很爱挑食的孩子,在家,我是万万不吃这样的菜。但那一晚的一盆蒜薹炒肉是我至今为止,吃过最好吃的蒜薹。可能是因为熊孩子多,吃起来就香了,也可能是当时我很饿,所以囫囵吞枣般,没有细细品尝就下肚子里,还可能是那碗蒜薹炒肉本不好吃,只是我的记忆里,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味道和那段记忆——扔了尾巴多可惜。

您一辈子勤俭节约,憨厚质朴,疼爱晚辈;您为赶场过往的人准备一盏热腾腾的茶水;您为任何一个你可能帮得上忙的人伸出双手。这么好的您,一晃离开我们八载了。偶尔爷爷奶奶还在嘴边挂念着您,爷爷想念着每每赶场都会去您家喝上一杯热茶,歇息半小时,再起身回家;奶奶想念着和你说话聊天诉苦的日子。现在日子好了,您都没能享福,也没有赶上这个好时代。我也想说,现在您的孙儿是一名军人,您的孙女今年高考了,您口中的孙孙儿们都长大了,您再也无需为了不浪费,舍不得去扔掉那几根蒜薹尾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子变好了,您却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