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Flag,读《那些比答案更重要的好问题》

如果,让你提出几个当下存疑,而期盼未来可以给你解惑的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新年伊始,2021会发生什么,其实我并不知道。年初湛卢的一个新策划让我欢欣不已——思想马拉松系列。如果近在咫尺的时间都是一种未知的话,那我更愿意听听各位大咖给出的未来的、可能的、答案。

这是封面

韩焱在全书总序的第一段中引用科学史学家史蒂文-约翰逊在《助燃创新的人》中的话:“如果你想弄明白那些改变世界的问题,那么你必须从化学、历史学、生态学、地质学那里寻求帮助。”于是,我买了这个系列的第一本《那些比答案更重要的好问题》作为2021年送给自己的新年礼物。在读书的时候,我一口气读完了韩焱的总序,却在这张“布雷瑟顿示意图”前停留了许久。如果说思维的成长可以看见节点,那么能够尝试理解“蝴蝶效应”的系统思维应该是一个耀眼的点。思想融通,才能共创理解。我想由于信息科技的大步拓进,思维的边界已经无限拓宽,对于未来的困惑也许正可以当下的八卦来解决。


在本书提及的14个问题里,我感兴趣排第一位的八卦就是《为什么理解复杂世界需要网络科学》?说真的,为什么呢?人类的成长就是对于我是谁,我在哪,我干什么的本质问题的不断拓疆。正如汪小帆所说,“更大的网络,更小的世界”。技术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变人类的交往方式。曾经我们结绳记事,后来我们鸿雁传书。电报、电话、电脑网络……网络思维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并融入我们日常的所见所思中。越司空见惯,我们反而越容易忽略曾经我们只能遥望狼烟的日子。某种意义上,技术的发展的确就是让人类做事变得越来越简单。也正是因为这样,人人都该升级为网络科学思维。

作为一个青春期荷尔蒙过山车美少女的老母亲,我担心什么呢?睡眠时间和学习时间如何平衡?到底是不是应该相信所谓10000小时定律,刻意练习的意义到底在那里?正好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武的两篇也收录其中。

周涛提出因为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数据,引出四大颠覆式转变——定型化向定量化转变,普适化向个性化转变,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和后置化向前置化转变。对老母亲来说,看到文章中说“努力程度和生活规律,影响成绩的两大关键”时,突然悟了。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成绩,改变其他诸如环境、智商之类的因素太难,而关注行为做一个生活规律的人却相对容易。

那要不要刻意练习呢?我小时候也爱好众多,但后来都因为不愿意坚持逐个放弃;陈小姐也坚持的不多,目前勉强只有画画和设计还在继续,然而也没有很多练习。李武教授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快而好,有的人学的慢而且差,有的人甚至学不会?这个问题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曾经有那么一刻,你也为此烦恼过?作为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武教授给了我们一些答案。而这些答案都和人脑复杂的学习行为有关,教与学都需要掌握大脑学习的规律,基因和环境是重塑学习能力的两大关键。马库斯不是已经往猪脑里植入芯片了吗?狼人语言学习的研究不也揭示了环境因素对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吗?高等灵长类动物(包括人)接收到外部信息中,绝大部分来自视觉输入,这依赖于高度发达的视觉系统。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进一步相互启发,或许有一天真的不用练习,你也可以成为与生俱来就继承某些智慧的人。

最后一个想分享的八卦,和古DNA的研究,揭示人类起源有关。对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发展,我们现在都能够接受我们曾经都是居住在非洲的灵长类,然后逐步迁徙到世界各地的。在吴军写的《全球科技通史》中还特别提到了为什么同是中国人,我们北方人和南方人的长相差异很大。北方人脸更圆,眼睛细长,这和我们的祖先曾经迁徙途中一路从西伯利亚慢慢南行有关,我们圆脸的脂肪完全就是为了抵御寒冷进化出来的。厦门大学王传超教授在《古DNA如何揭示人类起源的秘密》当中指出“世界上本没有纯净的血统,任何的族群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据大量的古人类DNA的研究,甚至揭示初将近一半的汉族男性可以追溯到7000-5000年前的三个老祖宗。马库斯昨天在脸书上火了一把,因为“煮豆燃豆萁”,从古人类DNA的研究来看,本是同源同根,就不必再强调你我了!

这本书里有14个主要八卦,我只分享了4个。这些八卦集结了人们截止目前对过去的探索,对未来的展望。它涵盖了人类如何看待自己、我们从哪里来的本源问题;也包括了创新的方向,未来的世界网络以及终极智能为什么必须需要哲学这些新思维。如果你也是个八卦爱好者,不如买回来看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砍Flag,读《那些比答案更重要的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