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 3.2 源码系列:04-有点难的《最新 diff 算法详解》

本文首发自:稀土掘金、思否

博客代码已上传至github

点击这里 即可访问

另提供:完整代码(ts+rollup)和视频教程

Vue 3.2 源码系列:04-有点难的《最新 diff 算法详解》_第1张图片


所谓算法指的是:把一种数据结构转化为另外一种数据结构的方法。

runtime(运行时)阶段存在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核心功能,那就是diff 算法

本博客将基于最新(2023年1月20日)的vue 3.2 版本,为大家详细讲解diff 算法逻辑,博客内容较长(已经尽量精简)、并且有点难,所以请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阅读。

本博客讲解diff 算法的方式,将按照如下顺序进行:

  1. diff 算法的触发场景
  2. v-for 循环时,key 属性的意义
  3. diff 算法的5 大步
  4. diff 算法的前四步详解
  5. 最长递增子序列
  6. diff 算法的第五步详解

明确好步骤之后,那么下面就让咱们进入到diff 算法的逻辑分析之中吧!

diff 算法的触发场景

想要搞明白diff 算法的处理逻辑,那么首先咱们需要先搞清楚 diff 究竟在什么时候会被触发

这里存在一个 误区,因为有很多小伙伴会认为:只要触发了 dom 的更新,那么就会使用 diff。这是不对的!

diff 算法 本质上是一个 对比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在:“旧 DOM 组”更新为“新 DOM 组”时,如何更新才能效率更高。

注意: 这里我们说的是 “旧 DOM 组”“新 DOM 组”。也就是说:想要触发diff,那么一定是一组 dom发生的变化。

那么什么时候会触发一组 dom 的变化呢?

这在咱们日常开发中是非常常见的。比如我们来看如下代码(vue 3.2 版本,基于 Options API 编写 ):



在上面的代码中:

  1. 首先:创建了一个数组arr,值为a、b、c
  2. 其次:通过v-for循环,对arr进行了渲染,并且以idkey
  3. 最后:当点击按钮时,修改arr[2]的数据,把c变为d

当触发点击行为时,arr 数组发生变化,此时旧的一组 li 会被变为新的一组 li,那么此时就是一组 dom发生的变化,也就会触发diff

阶段一总结

那么下面咱们对diff 算法的触发场景进行下总结。

diff 算法会在:一组 dom 更新时被触发,比如:通过 v-for 循环的 li 标签

PS:大家可以通过这个仓库 下的测试实例通过debugger的形式进行验证diff被触发。

v-for 循环时,key 属性的意义

咱们知道,当使用v-for进行dom循环渲染时需要指定key属性。这个key属性在diff时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咱们单独把它拿出来说。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上面案例点击按钮时dom的更新情况,其实大家可以发现:上面的更新中,只有第三个 li 标签进行了重新渲染,其他的两个 li 标签是没有变化的。

Vue 3.2 源码系列:04-有点难的《最新 diff 算法详解》_第2张图片

有些小伙伴看到这里可能会说:这不很正常吗?因为只有第三个 dom 发生了变化啊。所以只需要让第三个 dom 重新渲染就可以了,前两个不需要变化。

但是大家要注意,上面的结论是咱们从开发者的角度看出来的。那么 程序是如何判断出前两个 dom 没有变化的呢?

想要知道这个,那么咱们就需要来看下 vue 源码的 isSameVNodeType 方法

该方法在源码中可能比较复杂,咱们可以对它进行适当的简化,以方便大家进行观察:

/**
 * 根据 key || type 判断是否为相同类型节点
 */
export function isSameVNodeType(n1: VNode, n2: VNode): boolean {
    return n1.type === n2.type && n1.key === n2.key
}

根据上面简化之后的代码,咱们可以看出:

  1. isSameVNodeType的作用是:判断两个vnode是否为相同的
  2. 判断的方式是:利用vnodetypekey进行对比,如果两个vnodetype、key 相等,则两个 vnode 为相同的 vnode

那么这里的typekey分别代表是什么意思呢?

type

首先咱们来说type。 这里的type表示:VNode 的节点类型。 比如:

  1. 一个div节点,vnode 就是div
  2. 一个li节点,vnode 就是li
  3. 一个注释节点,vnode 就是comment
  4. 一个组件节点vnode就是Component 对象实例
  5. ......

如果我们以上面的v-for 循环案例为例,则li标签的type === 'li'

key

这里key相信大家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测吧。

这个key就是v-for 循环时,绑定的 key

根据上面的v-for 循环案例,咱们可以看到:当触发按钮事件时,arr[2]的 id 是发生了变化的。所以它的key 也必然发生了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vnode来表示这样的变化:

  1. 变化前的vnode
const arr0VNode =  h('li', {
   key: 1
}, 'a')
const arr1VNode =  h('li', {
   key: 2
}, 'b')
const arr2VNode =  h('li', {
   key: 3
}, 'c')
  1. 变化后的vnode
const arr0VNode =  h('li', {
   key: 1
}, 'a')
const arr1VNode =  h('li', {
   key: 2
}, 'b')
const arr2VNode =  h('li', {
   key: 4
}, 'd')

也就是说,如果通过isSameVNodeType方法判断则:

  1. arr[0] vnode 对比:true(两个 vnode 是相同的)
  2. arr[1] vnode 对比:true(两个 vnode 是相同的)
  3. arr[2] vnode 对比false(两个 vnode 不同,需要更新)

阶段二总结

根据上面的内容咱们可以知道:

  1. vue 通过isSameVNodeType判断两个“节点”是否相同
  2. isSameVNodeType 主要依赖typekey进行判断
  3. type 表示节点的类型
  4. key 表示节点的唯一标识
  5. isSameVNodeType 返回为true则不需要更新,返回为false则需要更新

diff 算法的5 大步

那么此时咱们已经知道diff会在什么情况下被触发了,那么接下来咱们看下diff的大致执行步骤。

其实根据标题咱们也知道,diff 的整体执行步骤被分为 5 步,咱们可以通过源码 来看到详细的步骤分布(下面为折叠代码之后的截图):

Vue 3.2 源码系列:04-有点难的《最新 diff 算法详解》_第3张图片

阶段三总结

从上面的截图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整个diff的分步共分为 5 步,分别为:

  1. sync from start:自前向后的对比
  2. sync from end:自后向前的对比
  3. common sequence + mount:新节点多于旧节点,需要挂载
  4. common sequence + unmount:旧节点多于新节点,需要卸载
  5. unknown sequence:乱序

5步的对比决定了一组DOM更新时的最优方案

# diff 算法的前四步详解

根据上面的内容咱们知道,整个diff被分为了5步。那么这 5 步,其实可以被分为两大块来看:

  1. 第一大块:前四步
  2. 第二大块:第五步

所以,咱们在后面的讲解中,把前四步综合到一起去讲,把第五步单独来讲。

第一步:sync from start 自前向后的对比

谨记: diff 场景一定是两组 dom 的对比

diff 的第一步主要是进行:两组 dom 的自前向后对比。 其核心的目的是:把两组 dom 自前开始,相同的 dom 节点(vnode)完成对比处理

下面我们把源码添加了详细备注(进行了适当简化)

  const patchKeyedChildren = (
    oldChildren,
    newChildren,
    container,
    parentAnchor
  ) => {
    /**
     * 索引
     */
    let i = 0
    /**
     * 新的子节点的长度
     */
    const newChildrenLength = newChildren.length
    /**
     * 旧的子节点最大(最后一个)下标
     */
    let oldChildrenEnd = oldChildren.length - 1
    /**
     * 新的子节点最大(最后一个)下标
     */
    let newChildrenEnd = newChildrenLength - 1

    // 1. 自前向后的 diff 对比。经过该循环之后,从前开始的相同 vnode 将被处理
    while (i <= oldChildrenEnd && i <= newChildrenEnd) {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i]
      const newVNode = normalizeVNode(newChildren[i])
      // 如果 oldVNode 和 newVNode 被认为是同一个 vnode,则直接 patch 即可
      if (isSameVNodeType(oldVNode, newVNode)) {
        patch(oldVNode, newVNode, container, null)
      }
      // 如果不被认为是同一个 vnode,则直接跳出循环
      else {
        break
      }
      // 下标自增
      i++
    }

在上面的代码中,主要进行了两大步的处理逻辑:

  1. 自前向后的 diff 比对中,会 依次获取相同下标的 oldChildnewChild

    1. 如果 oldChildnewChild相同的 VNode,则直接通过 patch 进行打补丁即可
    2. 如果 oldChildnewChild不相同的 VNode,则会跳出循环
  2. 每次处理成功,则会自增 i 标记,表示:自前向后已处理过的节点数量

通过第一步,我们可以处理:从前开始,相同的 vnode。 直到遇到不同的 vnode 为止。

第二步:sync from end:自后向前的对比

如果大家可以理解第一步的逻辑处理,那么针对于第二步就很会很好理解了。

第二步的逻辑与第一步 反过来 。即:两组 dom 的自后向前对比。 其核心的目的是:把两组 dom 自后开始,相同的 dom 节点(vnode)完成对比处理

同样,咱们把源码添加了详细备注(进行了适当简化)

// 2. 自后向前的 diff 对比。经过该循环之后,从后开始的相同 vnode 将被处理
while (i <= oldChildrenEnd && i <= newChildrenEnd) {
  const oldVNode = oldChildren[oldChildrenEnd]
  const newVNode = normalizeVNode(newChildren[newChildrenEnd])
  if (isSameVNodeType(oldVNode, newVNode)) {
    patch(oldVNode, newVNode, container, null)
  } else {
    break
  }
  // 最后的下标递减
  oldChildrenEnd--
  newChildrenEnd--
}

在上面的代码中,大家可以发现整体的代码逻辑与第一步其实是非常类似的。

唯一不同的是:每次处理成功之后,会自减 oldChildrenEndnewChildrenEnd ,表示:新、旧节点中已经处理完成节点(自后向前)

第三步:common sequence + mount:新节点多于旧节点,需要挂载

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处理,都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新节点数量和旧节点数量是完全一致的。

但是在日常开发中,咱们经常也会遇到新旧节点数量不一致的情况。具体可以分为两种:

  1. 新节点的数量多于旧节点的数量(如:arr.push(item)
  2. 旧节点的数量多于新节点的数量(如:arr.pop(item)

那么第三步和第四步就是用来处理这两种情况的。

那么这里咱们先来看新节点多于旧节点这种情况。

咱们想要让 “新节点多于旧节点”,那么咱们其实有两种方式:

  1. 执行arr.push():这样可以把新数据添加到尾部。即:多出的新节点位于 尾部
  2. 执行arr.unshift():这样可以把新数据添加到头部。即:多出的新节点位于 头部

那么明确好以上内容之后,下面咱们来看下第三步代码:

// 3. 新节点多余旧节点时的 diff 比对。
if (i > oldChildrenEnd) {
    if (i <= newChildrenEnd) {
        const nextPos = newChildrenEnd + 1
        // 重点:找到锚点
        const anchor =
                nextPos < newChildrenLength ? newChildren[nextPos].el : parentAnchor
        while (i <= newChildrenEnd) {
                patch(null, normalizeVNode(newChildren[i]), container, anchor)
                i++
        }
    }
}

由上面的代码可知:

  1. 对于 新节点多于旧节点 的场景具体可以再细分为两种情况:

    1. 多出的新节点位于 尾部
    2. 多出的新节点位于 头部
  2. 这两种情况下的区别在于:插入的位置不同
  3. 明确好插入的位置之后,直接通过 patch 进行打补丁即可。

第四步:common sequence + unmount:旧节点多于新节点,需要卸载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四步 旧节点多于新节点时

根据第三步的经验,其实我们也可以明确,对于旧节点多于新节点时,对应的场景也可以细分为两种:

  1. 执行arr.pop():这样可以从 尾部 删除数据。即:多出的旧节点位于 尾部
  2. 执行arr.shift():这样可以从 头部 删除数据。即:多出的旧节点位于 头部

同时第四步的代码会比第三步更加简单一些,咱们来看对应的代码:

// 4. 旧节点多与新节点时的 diff 比对。
else if (i > newChildrenEnd) {
    while (i <= oldChildrenEnd) {
        // 卸载 dom
        unmount(oldChildren[i])
        i++
    }
}

由以上代码可知:

  1. 旧节点多于新节点时,整体的处理比较简单,只需要 卸载旧节点即可

阶段四总结

在阶段四中,咱们了解了整个diff 前四步的逻辑。通过前四步,咱们可以处理如下 4 中场景:

  1. 自前向后的 diff 对比
  2. 自后向前的 diff 对比
  3. 新节点多于旧节点时的 diff 比对
  4. 旧节点多于新节点时的 diff 比对

但是以上的四种场景都是比较特殊的场景,所以咱们还需要有最重要的第五步-乱序

针对于第五步,是整个diff中最复杂的一块逻辑,想要学习它,咱们还需要提前掌握一个东西,那就是最长递增子序列

最长递增子序列

在第五步的 diff 中,vue 使用了 最长递增子序列 这样的一个概念,所以想要更好地理解第五步,那么我们需要先搞明白两个问题:

  1. 什么是最长递增子序列?
  2. 最长递增子序列在 diff 中的作用是什么?

什么是最长递增子序列

维基百科 - 最长递增子序列

在一个给定的数值序列中,找到一个子序列,使得这个子序列元素的数值依次递增,并且这个子序列的长度尽可能地大。

只看概念可能难以理解,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这样两组节点:

旧节点:1,2,3,4,5,6
新节点:1,3,2,4,6,5

我们可以根据 新节点 生成 递增子序列(非最长)(注意:并不是惟一的) ,其结果为:

  1. 1、3、6
  2. 1、2、4、6
  3. ...

最长递增子序列在 diff 中的作用是什么

那么现在我们成功得到了递增子序列,那么下面我们来看,这两个递增子序列在我们接下来的 diff 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根据我们之前的四种场景可知,所谓的 diff,其实说白了就是对 一组节点 进行 添加、删除、打补丁 的对应操作。那么除了以上三种操作之外,其实还有最后一种操作方式,那就是 移动

对于以上的节点对比而言,如果我们想要把 旧节点转化为新节点,那么将要涉及到节点的 移动,所以问题的重点是:如何进行移动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移动的策略,整个移动根据递增子序列的不同,将拥有两种移动策略:

  1. 1、3、6 递增序列下:

    1. 因为 1、3、6 的递增已确认,所以它们三个是不需要移动的,那么我们所需要移动的节点无非就是 2、4、5
    2. 所以我们需要经过 三次 移动
  2. 1、2、4、6 递增序列下:

    1. 因为 1、2、4、6 的递增已确认,所以它们四个是不需要移动的,那么我们所需要移动的节点无非就是 两个 3、5
    2. 所以我们需要经过 两次 移动

所以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最长递增子序列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移动的次数

所以,当我们需要进行节点移动时,移动需要事先构建出最长递增子序列,以保证我们的移动方案。

点击这里可以查看 vue 中求解最长递增子序列的代码,通过源码可以发现:vue 通过 getSequence 函数处理的最长递增子序列

该函数算法来自于 维基百科(贪心 + 二分查找),我们复制了 vue 3getSequence 的所有代码,并为其加入了 详细的备注,如下:

/**
 * 获取最长递增子序列下标
 *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ngest_increasing_subsequence
 *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80%E9%95%BF%E9%80%92%E5%A2%9E%E5%AD%90%E5%BA%8F%E5%88%97/22828111
 */
 function getSequence(arr) {
  // 获取一个数组浅拷贝。注意 p 的元素改变并不会影响 arr
  // p 是一个最终的回溯数组,它会在最终的 result 回溯中被使用
  // 它会在每次 result 发生变化时,记录 result 更新前最后一个索引的值
  const p = arr.slice()
  // 定义返回值(最长递增子序列下标),因为下标从 0 开始,所以它的初始值为 0
  const result = [0]
  let i, j, u, v, c
  // 当前数组的长度
  const len = arr.length
  // 对数组中所有的元素进行 for 循环处理,i = 下标
  for (i = 0; i < len; i++) {
    // 根据下标获取当前对应元素
    const arrI = arr[i]
    // 
    if (arrI !== 0) {
      // 获取 result 中的最后一个元素,即:当前 result 中保存的最大值的下标
      j = result[result.length - 1]
      // arr[j] = 当前 result 中所保存的最大值
      // arrI = 当前值
      // 如果 arr[j] < arrI 。那么就证明,当前存在更大的序列,那么该下标就需要被放入到 result 的最后位置
      if (arr[j] < arrI) {
        p[i] = j
        // 把当前的下标 i 放入到 result 的最后位置
        result.push(i)
        continue
      }
      // 不满足 arr[j] < arrI 的条件,就证明目前 result 中的最后位置保存着更大的数值的下标。
      // 但是这个下标并不一定是一个递增的序列,比如: [1, 3] 和 [1, 2] 
      // 所以我们还需要确定当前的序列是递增的。
      // 计算方式就是通过:二分查找来进行的

      // 初始下标
      u = 0
      // 最终下标
      v = result.length - 1
      // 只有初始下标 < 最终下标时才需要计算
      while (u < v) {
        // (u + v) 转化为 32 位 2 进制,右移 1 位 === 取中间位置(向下取整)例如:8 >> 1 = 4;  9 >> 1 = 4; 5 >> 1 = 2
        //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zh-CN/docs/Web/JavaScript/Reference/Operators/Right_shift
        // c 表示中间位。即:初始下标 + 最终下标 / 2 (向下取整)
        c = (u + v) >> 1
        // 从 result 中根据 c(中间位),取出中间位的下标。
        // 然后利用中间位的下标,从 arr 中取出对应的值。
        // 即:arr[result[c]] = result 中间位的值
        // 如果:result 中间位的值 < arrI,则 u(初始下标)= 中间位 + 1。即:从中间向右移动一位,作为初始下标。 (下次直接从中间开始,往后计算即可)
        if (arr[result[c]] < arrI) {
          u = c + 1
        } else {
          // 否则,则 v(最终下标) = 中间位。即:下次直接从 0 开始,计算到中间位置 即可。
          v = c
        }
      }
      // 最终,经过 while 的二分运算可以计算出:目标下标位 u
      // 利用 u 从 result 中获取下标,然后拿到 arr 中对应的值:arr[result[u]]
      // 如果:arr[result[u]] > arrI 的,则证明当前  result 中存在的下标 《不是》 递增序列,则需要进行替换
      if (arrI < arr[result[u]]) {
        if (u > 0) {
          p[i] = result[u - 1]
        }
        // 进行替换,替换为递增序列
        result[u] = i
      }
    }
  }
  // 重新定义 u。此时:u = result 的长度
  u = result.length
  // 重新定义 v。此时 v = result 的最后一个元素
  v = result[u - 1]
  // 自后向前处理 result,利用 p 中所保存的索引值,进行最后的一次回溯
  while (u-- > 0) {
    result[u] = v
    v = p[v]
  }
  return result
}

我们可以通过以上代码,对 getSequence([1, 3, 2, 4, 6, 5]) 进行测试,debugger 代码的执行逻辑,从而明确当前算法的逻辑(博客中无法进行 debugger 演示 )。

阶段五总结

在这里咱们主要了解了最长递增子序列的概念,大家需要明确的是:最长递增子序列可以帮助咱们减少移动的次数,从而提升性能。

diff 算法的第五步详解

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明确了:

  1. diff 指的就是:添加、删除、打补丁、移动 这四个行为
  2. 最长递增子序列 是什么,如何计算的,以及在 diff 中的作用
  3. 场景五的乱序,是最复杂的场景,将会涉及到 添加、删除、打补丁、移动 这些所有场景。

那么明确好了以上内容之后,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第五步的详细逻辑,同样添加了详细备注

// 5. unknown sequence
// [i ... e1 + 1]: a b [c d e] f g
// [i ... e2 + 1]: a b [e d c h] f g
// i = 2, e1 = 4, e2 = 5
else {
  // 旧子节点的开始索引:oldChildrenStart
  const s1 = i 
  // 新子节点的开始索引:newChildrenStart
  const s2 = i 

  // 5.1 创建一个  的 Map 对象 keyToNewIndexMap。通过该对象可知:新的 child(根据 key 判断指定 child) 更新后的位置(根据对应的 index 判断)在哪里
  const keyToNewIndexMap: Map = new Map()
  // 通过循环为 keyToNewIndexMap 填充值(s2 = newChildrenStart; e2 = newChildrenEnd)
  for (i = s2; i <= e2; i++) {
    // 从 newChildren 中根据开始索引获取每一个 child(c2 = newChildren)
    const nextChild = (c2[i] = optimized
      ? cloneIfMounted(c2[i] as VNode)
      : normalizeVNode(c2[i]))
    // child 必须存在 key(这也是为什么 v-for 必须要有 key 的原因)
    if (nextChild.key != null) {
      // key 不可以重复,否则你将会得到一个错误
      if (__DEV__ && keyToNewIndexMap.has(nextChild.key)) {
        warn(
          `Duplicate keys found during update:`,
          JSON.stringify(nextChild.key),
          `Make sure keys are unique.`
        )
      }
      // 把 key 和 对应的索引,放到 keyToNewIndexMap 对象中
      keyToNewIndexMap.set(nextChild.key, i)
    }
  }

  // 5.2 循环 oldChildren ,并尝试进行 patch(打补丁)或 unmount(删除)旧节点
  let j
  // 记录已经修复的新节点数量
  let patched = 0
  // 新节点待修补的数量 = newChildrenEnd - newChildrenStart + 1
  const toBePatched = e2 - s2 + 1
  // 标记位:节点是否需要移动
  let moved = false
  // 配合 moved 进行使用,它始终保存当前最大的 index 值
  let maxNewIndexSoFar = 0
  // 创建一个 Array 的对象,用来确定最长递增子序列。它的下标表示:《新节点的下标(newIndex),不计算已处理的节点。即:n-c 被认为是 0》,元素表示:《对应旧节点的下标(oldIndex),永远 +1》
  // 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oldIndex 的值应该永远 +1 ( 因为 0 代表了特殊含义,他表示《新节点没有找到对应的旧节点,此时需要新增新节点》)。即:旧节点下标为 0, 但是记录时会被记录为 1
  const newIndexToOldIndexMap = new Array(toBePatched)
  // 遍历 toBePatched ,为 newIndexToOldIndexMap 进行初始化,初始化时,所有的元素为 0
  for (i = 0; i < toBePatched; i++) newIndexToOldIndexMap[i] = 0
    // 遍历 oldChildren(s1 = oldChildrenStart; e1 = oldChildrenEnd),获取旧节点(c1 = oldChildren),如果当前 已经处理的节点数量 > 待处理的节点数量,那么就证明:《所有的节点都已经更新完成,剩余的旧节点全部删除即可》
  for (i = s1; i <= e1; i++) {
    // 获取旧节点(c1 = oldChildren)
    const prevChild = c1[i]
    // 如果当前 已经处理的节点数量 > 待处理的节点数量,那么就证明:《所有的节点都已经更新完成,剩余的旧节点全部删除即可》
    if (patched >= toBePatched) {
      // 所有的节点都已经更新完成,剩余的旧节点全部删除即可
      unmount(prevChild,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true)
      continue
    }
    // 新节点需要存在的位置,需要根据旧节点来进行寻找(包含已处理的节点。即:n-c 被认为是 1)
    let newIndex
    // 旧节点的 key 存在时
    if (prevChild.key != null) {
      // 根据旧节点的 key,从 keyToNewIndexMap 中可以获取到新节点对应的位置
      newIndex = keyToNewIndexMap.get(prevChild.key)
    } else {
      // 旧节点的 key 不存在(无 key 节点)
      // 那么我们就遍历所有的新节点(s2 = newChildrenStart; e2 = newChildrenEnd),找到《没有找到对应旧节点的新节点,并且该新节点可以和旧节点匹配》(s2 = newChildrenStart; c2 = newChildren),如果能找到,那么 newIndex = 该新节点索引
      for (j = s2; j <= e2; j++) {
       // 找到《没有找到对应旧节点的新节点,并且该新节点可以和旧节点匹配》(s2 = newChildrenStart; c2 = newChildren)
        if (
          newIndexToOldIndexMap[j - s2] === 0 &&
          isSameVNodeType(prevChild, c2[j] as VNode)
        ) {
          // 如果能找到,那么 newIndex = 该新节点索引
          newIndex = j
          break
        }
      }
    }
    // 最终没有找到新节点的索引,则证明:当前旧节点没有对应的新节点
    if (newIndex === undefined) {
      // 此时,直接删除即可
      unmount(prevChild,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true)
    } 
    // 没有进入 if,则表示:当前旧节点找到了对应的新节点,那么接下来就是要判断对于该新节点而言,是要 patch(打补丁)还是 move(移动)
    else {
      // 为 newIndexToOldIndexMap 填充值:下标表示:《新节点的下标(newIndex),不计算已处理的节点。即:n-c 被认为是 0》,元素表示:《对应旧节点的下标(oldIndex),永远 +1》
      // 因为 newIndex 包含已处理的节点,所以需要减去 s2(s2 = newChildrenStart)表示:不计算已处理的节点
      newIndexToOldIndexMap[newIndex - s2] = i + 1
      // maxNewIndexSoFar 会存储当前最大的 newIndex,它应该是一个递增的,如果没有递增,则证明有节点需要移动
      if (newIndex >= maxNewIndexSoFar) {
        // 持续递增
        maxNewIndexSoFar = newIndex
      } else {
        // 没有递增,则需要移动,moved = true
        moved = true
      }
      // 打补丁
      patch(
        prevChild,
        c2[newIndex] as VNode,
        container,
        null,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isSVG,
        slotScopeIds,
        optimized
      )
      // 自增已处理的节点数量
      patched++
    }
  }

  // 5.3 针对移动和挂载的处理
  // 仅当节点需要移动的时候,我们才需要生成最长递增子序列,否则只需要有一个空数组即可
  const increasingNewIndexSequence = moved
    ? getSequence(newIndexToOldIndexMap)
    : EMPTY_ARR
  // j >= 0 表示:初始值为 最长递增子序列的最后下标
  // j < 0 表示:《不存在》最长递增子序列。
  j = increasingNewIndexSequence.length - 1
  // 倒序循环,以便我们可以使用最后修补的节点作为锚点
  for (i = toBePatched - 1; i >= 0; i--) {
    // nextIndex(需要更新的新节点下标) = newChildrenStart + i
    const nextIndex = s2 + i
    // 根据 nextIndex 拿到要处理的 新节点
    const nextChild = c2[nextIndex] as VNode
    // 获取锚点(是否超过了最长长度)
    const anchor =
      nextIndex + 1 < l2 ? (c2[nextIndex + 1] as VNode).el : parentAnchor
    // 如果 newIndexToOldIndexMap 中保存的 value = 0,则表示:新节点没有用对应的旧节点,此时需要挂载新节点
    if (newIndexToOldIndexMap[i] === 0) {
      // 挂载新节点
      patch(
        null,
        nextChild,
        container,
        anchor,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isSVG,
        slotScopeIds,
        optimized
      )
    } 
    // moved 为 true,表示需要移动
    else if (moved) {
      // j < 0 表示:不存在 最长递增子序列
      // i !== increasingNewIndexSequence[j] 表示:当前节点不在最后位置
      // 那么此时就需要 move (移动)
      if (j < 0 || i !== increasingNewIndexSequence[j]) {
        move(nextChild, container, anchor, MoveType.REORDER)
      } else {
        // j 随着循环递减
        j--
      }
    }
  }
}

由以上代码可知:

  1. 乱序下的 diff最复杂 的一块场景
  2. 它的主要逻辑分为三大步:

    1. 创建一个 Map 对象 keyToNewIndexMap。通过该对象可知:新的 child(根据 key 判断指定 child) 更新后的位置(根据对应的 index 判断)在哪里
    1. 循环 oldChildren ,并尝试进行 patch(打补丁)或 unmount(删除)旧节点
    2. 处理 移动和挂载

总结

这应该是我写过最长的一篇纯技术干货的博客啦,总共花了两天的时间。在已经进行了精简的情况下,总字数依然超过了7000字。

希望这篇博客,可以帮助大家了解,甚至掌握diff的算法逻辑,以帮助大家在以后的面试、工作中获得提升。

那么,下次再见!

Vue 3.2 源码系列:04-有点难的《最新 diff 算法详解》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端vue.js源码vu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