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暂时无感

        跟《挪威的森林》的缘分,源自于跟表妹的一次闲谈,她觉得这本太好看了!不管从哪一页开始翻看,都会深深被此书吸引。此高度评价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兴趣,立马下单购买,买了以后就一直静躺在我的书架上,直到最近才拿起翻阅。

      我第一次阅读时,一直震惊于日本年轻人随意的性,以至于忽略了作者更深刻的表达,于是抛开杂念重读一遍,连读两遍而不得其要领精髓,但我又想记录些什么,于是我翻阅了该书的时代背景、他人的见解,东拼西凑了此篇观后感。作者创作此书时,我还没出生。希望若干年后,我有缘分重读时,有自己深刻的理解。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  村上春树所描述的年代,日本正受到美国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年轻人普遍陷入迷茫,很多年轻人选择自杀的方式,对抗这种迷茫。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渡边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苦闷彷徨,最终展开了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旅程。 小说中弥散着特有的感伤和孤独气氛,彻头彻尾的现实笔法,描绘了逝去的青春风景。

    总体而言,渡边君的成长节点来源于两个人的死亡:木月的死让他学会了一个道理,“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是友情在他的成长之路中留下的足迹;直子的死则使得渡边君明白了很多东西: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但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一小部分——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法治愈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

    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就是人们同孤独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要活下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挪威的森林》暂时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