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鉴赏课程在提升道德修养方面的美育作用
【摘要】美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中暂缺的部分,而中国美术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元素,尤其是汉代的作品饱含大量的美好道德品质。本文以长信宫灯、汉铜镜、铜奔马、壁画二桃杀三士为例,阐述其体现的汉代谦和、规矩、爱国、仁义等道德精神。意在表明,将中国美术奖赏课程与美育结合有助于为美育教育的内核添砖加瓦,除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更能提升其道德修养。
一、美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观察美、认识美、体会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人的审美素质的教育。美育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形式层面的审美,即欣赏事物的外表美,一个是内在层面的审美,即透过外在美,体会事物的精神实质,认识其哲理含义,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美育除了能够提升一个人对美的判断,还能提升自我修养。
美育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我国现代教育多集中在应试教育层面,虽然我国基本上所有的学校均有开设艺术类课程,但美育还并不是非常彻底。无论大中小学,大多教学还是在进行美术史或相关理论的讲解,鉴赏课相对较少,但却是十分有必要的。非专业的学生对美术作品深层本质的把握能力尚低,因此需要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深层涵义的理解,才能达到美育的真正目的,提升自我修养。
以中国美术作品鉴赏为美育内容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美术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很好地为美育提供内容支撑,因此两者的结合,更多地表现为德育。让学生通过对中国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智慧和道德风尚,培养学生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化归属感。可以说美育担负着道德培养,人才建设的作用。
二、中国美术作品
唐宋以前的中国美术作品多为民间美术,它的创作阶层是普通的人民群众,因此大多是结合人们的生活经验,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制作而成,旨在体现百姓生活、表达美好愿望,作品本身荟萃了民间智慧和精华,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例如生活用具上对动物的刻画,表达了先民对祖先起源的追溯和对自然的敬畏;鱼形图案代表着生殖崇拜,是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后来的孙叔敖母图等则是褒扬母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女史箴图则是为天下女性树立典范,供众人学习。并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因此每个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百姓的生活风尚和内心愿景,也彰显着当时人们对社会的期望。
汉代的中国美术同样是由中国老百姓创作的,以美化自己的生活,丰富生活内容为目的的美术作品。正因这些美术作品是百姓创作的,具有通俗性,几乎能够让所有人都非常明确地接收到其丰富的内涵,因此作品中蕴含的或祝福、或警示的理念和真善美的思想,能够广为流传,在道德层面给人以启示,在社会生活、为人处世方面给人以指向,其价值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因此中国美术作品的教化意义也十分强烈。
中国美术作品表达了人民群众一定的内心世界,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与中国精神,传承着中华文化,因此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美学价值和教育价值。基于此,本文以汉代作品为例,探讨其道德美育价值。
三、汉代中国美术举例分析
(一)长信宫灯与内敛、简朴
西汉长信宫灯是窦太后所在长信宫中使用之物,表面为鎏金,灯体为一宫女持灯跪坐,左手托灯盘,右手提灯罩,灯罩可开合,以便调节光线,其袖口连接灯罩,一方面是为美观,另一方面可将燃灯时产生的烟雾导入宫女中空的体内,以防止烟雾弥漫污染环境。同时,宫女的头和右手可拆卸,灯具中还储有液体,可溶解烟雾。
除长信宫灯外,类似的还有西汉雁鱼灯,两者均是将灯罩与灯主体相连,让燃灯的烟雾向主体流向主体,以达到不污染环境的作用,可以说,早在汉朝,我国就已经有环保意识的雏形,且不仅限于宫廷,民间也有。这说明,环保是古今贯通的议题,而这也能够帮助我们树立并强化环保观,思考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同时向古人学习,更加尊重自然。
除了实用性方面的思考,我们也应关注到长信宫灯的美学价值。灯体整个造型都呈现一种温和圆润之感,宫女的跪坐姿势十分柔美,其背部、肩部一直蜿蜒直尾都非常柔和,曲线十分顺滑流畅,颇有温润如玉的气息。再看宫女的神情,眉眼舒展,面容圆润,无不透露着端庄、恬静、优雅气质。这些细节都体现着汉朝人的温和性格,内敛含蓄,而这种道德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长信宫灯虽然外表金碧辉煌,但也并不十过分华丽。一方面,采用鎏金的设置也有实用性思考在内,长信宫灯本身是铜体,鎏金的处理也是为了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长信宫灯表面并没有过多的雕刻和装饰,并不像一个皇室贵族使用物品,反而尽显朴素之感。其实不止此一件作品,汉朝多崇尚勤俭朴素,文景两帝就是很好的典范,而长信宫灯的拥有者窦太后就是汉文帝之妻,景帝之母,由此可见当时汉朝皇室内外的朴素风尚十分浓厚。而另一件作品雁鱼灯也是如此,通体均为铜质,没有雍容华丽的花纹,仅鸿雁的翅膀稍作几笔,这个作品出现于西汉晚期,可见在当时汉朝从宫廷至全国,贯彻了两百多年的简朴风俗。由此可以想到,现代人倡导的耐劳苦、尚简朴思想,也正来源于古代的智慧结晶。
通过对长信宫灯的鉴赏,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所崇尚的环保、简朴、温和理念,而这也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这件作品出于西汉初期,当时距离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还不久,汉朝统治者一直都在对秦王朝的覆灭进行反思,相比秦始皇的奢靡、锋芒毕露,汉朝统治者则更倾向于简朴治国,谦逊温和,天人合一,用这种黄老思想教化百姓,也是在警戒自己做人的道理,唯有此汉朝才不会步秦的后尘,才得以长久延续。
(二)汉代铜镜与规矩、祝福
汉镜最有意义的并不是镜子本身,而是其背后的雕刻。汉镜多为圆形,内中加铸矩形纹饰于内,再配上别的花纹,有的还配有铭文,例如著名的“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字样。
汉镜圆内有方的形式正契合“天圆地方”的概念,即人总是处在天地之间,警示我们要认清自己的渺小,天地的伟大,切不可骄傲自满,也不能逆天行事;同时,圆也被称为“规”,方又称为“矩”,规和矩本是测量单位,后来引申为法规和准则,也就是说,人做事要合乎规矩,行为准则,切不可过于破坏规矩行事。汉镜的涵义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不仅要遵守规矩,在允许的范围内发展自我,同时也应认识到人之渺小,切不可好高骛远。
不少汉镜所铸字往往都有喜乐之意,“常富贵,乐未央”意为人生要长久富贵,快乐永不满,这些喜形于色的词句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铸就了中国几千年来对福禄寿的追求,认为人生有此才圆满。
从汉镜可以看出中国人对自我和宇宙关系的认识,人只是宇宙万物中的一个渺小部分,须认清自己,在规矩内行事,无处不体现着一种谦逊的态度。同时,铭文也凸显了汉代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东汉铜奔马与英勇、爱国
如果说中原地区的汉是圆润温和的,那么边疆地区的汉则有另一番狂放之意。作为保家卫国,守卫边疆的土地上的子民,他们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潇洒不羁,因此创作的美术作品也具有狂放美,东汉铜奔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主要是由一匹飞马和马蹄下踏着的鸟构成,因此别名马踏飞燕、马踏飞隼。马的姿态十分具有野性美,三蹄腾空,一蹄踏鸟,呈飞腾之势。马的上半身肌肉饱满,四肢略细但强劲有力,马嘴微张,眼神犀利,一副英勇矫健模样。
这个作品与前面的静物都不同,它的惊人之处在于它将马的动态瞬间把握得非常到位,用马踏飞燕的形态表明马奔腾速度之快,以至于赶上了飞燕并将其踩在脚下。这样的动态是难以把握的,这一瞬间的抓取让这个作品非常逼真、活灵活现,仿佛马奔跑的样子出现在自己眼前,使得这匹马更显雄壮。
马在汉代是交通工具、战争工具、农耕工具,具有多重身份,尤其在汉疆土扩展、保家卫国的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因此马对于汉来说是力量与财富的象征,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这个雕塑作品则是当时历史的一个记载,这匹马的创造体现了边疆人的激情、豪迈的精神状态,表达的是对国家的热爱,守卫边疆的雄心,斩钉截铁的决心,向我们传达了爱国、热情之情。
(四)壁画二桃杀三士图与仁义、谦逊
这幅壁画出土于西汉时期墓穴,但内容却发生在春秋时期,《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讲述了三个壮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君子之风”。齐国宰相晏婴想要除掉三位壮士,故给他们两个桃,凭功取桃,于是三人争夺起来,但没想到的是,有两人觉得自己功德不如另一人,还与那人争桃,是不谦让,为不义,不死则又是不勇,因此两人惭愧自刎。另一人见此,觉得三人本为朋友,两人已死,自己还活着就是不仁,况且自己竟然和朋友争桃,吹捧自己的功德,是不义,若犯如此大错而不死则是不勇,于是也拔剑自刎。
这个故事被后人认为是义的表现,晏婴本想借三人的恃才傲物离间他们,未想三人竟如此高风亮节。西汉人将此事刻画在自己的墓穴中,足以证明他们十分尊崇这种品质,认为自己应该向他们学习,同时也希望后人能效仿。通过这幅壁画,能看出仁义的优良风气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为人称颂。
西汉时期,自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思想十分重视“仁义礼智信”,尊其为道德典范,其中,核心就是仁义。因此,虽然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在当时多是褒扬晏婴的足智多谋,但发展到后来则变成了赞赏三壮士的义德。这也说明,在西汉时期人们更希望社会是有情有义,互尊互爱的,而非谋略当道。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一定要像古人一样舍生取义,更多的是需要学习里面人物谦逊、仁义的态度,这放在今天也同样适用。
四、总结
秦朝尊崇法家思想,严苛赏罚,而秦始皇对法度的滥用导致自己逐渐成为暴君,西汉吸取了秦朝的失败经验,融以儒家仁爱、温和思想。这说明,汉朝人擅于吸取他人经验,从九五至尊的皇帝到平民老百姓,都讲求做人处事和顺,谦逊,心怀大义,遵循规矩,但对外又刚劲有力,态度坚定,这正与现在中国的形势不谋而合。人都说以史明鉴,现在的中国唯有勤奋刻苦,不骄不躁,努力发展自己的硬实力,对外则立场坚决,不偏不倚,才能在逆流中稳定位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现代人们推崇的道德观也是源于古代思想,经时代变迁演化而来,是一个民族的精华和精神境界的浓缩。而这些道德观和美术作品,是进行美育的最好素材和史料。学习美术鉴赏课,不仅学习了这些道理,也明白了它们的历史根源,加深了对这些义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