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人们对其印象大多来源于《三国演义》,叫“扶不起的刘阿斗”。
后世对刘禅的评价也达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说他是愚蠢透顶,另一方面则说他大智若愚,今天就讲讲这位颇有争议的亡国之君,刘禅。
刘禅的人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登基前,从207年出生到223年继位这16年。
2.诸葛亮时代,从223年继位到234年诸葛亮病逝这11年。
3.后诸葛时代,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63年蜀国灭亡这29年。
4.晚年,263年蜀国灭亡到271年刘禅去世这8年。
刘禅在人生头16年里有记载的就两件事,208年赵云在长坂坡之战救阿斗,212年张飞、赵云截江救阿斗,这两件事在《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描写,经过了艺术加工,但这两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他的大名刘禅,这个禅字一直以来都有两个读音(shàn)与(chán),根据刘备给他收的义子改名刘封来看,禅应该是用(shàn)这个音。因为两个字组在一起为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这是只有优秀帝王代表才能执行的在泰山之上的祭天帝仪式,很符合刘备的雄心壮志。
刘禅的少年平淡无奇,文没有曹植、曹冲少年天才般的表现,武没有曹丕、曹彰少年英武的形象,初见是赵云怀中的襁褓婴儿,再见就已是蜀汉的皇帝了。
223年四月,刘备在永安去世,刘禅继位称帝,开启了人生第二阶段:武侯辅政。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在遗诏中嘱咐刘禅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此时的刘禅17岁,这些“经世之学”刘禅之前有没有学习过,学得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记载表明刘禅有过什么内政,军事方面的经验,不管怎样,他还是个17岁的孩子,诸葛亮日后在《与杜微书》中评价过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连诸葛亮都评价刘禅聪慧,足以证明刘禅不是小说中说的呆傻弱智。想想我们17岁的时候在做什么,摆在刘禅面前的是内忧外患中的蜀国,我们不能对他苛责什么,于情于理放权给诸葛亮都是最好的选择。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在弥留之际,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钦点了诸葛亮来辅政,把蜀国和刘禅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刘禅从始至终都是被动接受的角色,他是蜀汉的皇帝,名义上的统治者,但在诸葛亮辅政的11年里,我没有看到任何刘禅自己做的决定,“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刘禅仿佛是一位看客。就像是后世的君主立宪制,刘禅是虚位的国家元首,诸葛亮是首相大权独揽。
234年八月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去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刘备集团经历了刘备时代,诸葛亮时代,来到了后诸葛时代,
诸葛亮刚一去世,蜀军就内讧了,这就是魏延造反事件,这件事就不在此展开了。结论就是魏延没想造反,但确实违抗诸葛亮留下的军令了,也确实想夺取军权了,这件事准确的说是魏延和杨仪内讧事件,刘禅为此事咨询了董允、蒋琬的意见,决定站在杨仪一边。
结果是魏延兵败被杀,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于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这是多深仇大恨啊,还要灭族。
杨仪先斩后奏,还灭魏延三族,造成既成事实,这两人都不把刘禅放在眼里,杨仪这人也膨胀得很,竟然说出诸葛亮死后,要是率军投降魏国就好了这种话,被人告发后自杀。
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载临死前留下遗嘱:“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费祎)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说的是诸葛亮钦点蒋琬接替自己的位置,魏延和杨仪都想推翻这个遗嘱,但均以失败告终,刘禅的决定遵照了丞相的遗嘱,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蜀国完成了权力交接,度过了诸葛亮死后的危机。
在诸葛亮生前,朝政多被诸葛亮所把持,刘禅没有多大发挥空间。诸葛亮死后,刘禅并没有再任命别人担任丞相,而是先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大将军。其中蒋琬主要管行政事务,同时也兼管一些军务,而费祎正好相反,主管军事,兼及部分行政。二人权力互有交叉,互相制衡,又直接对刘禅负责。而刘禅则居中掌控。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政治手段,不是无能的人所能做到的。
甚至在蒋琬去世以后,刘禅便直接将原先蒋琬所管的事务接了过来,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做法非常老道。
公元238年,魏国内部发生动乱,司马懿带兵出征辽东。在许多人看来,这又是一次北伐中原的好机会。这时,刘禅给蒋琬下了命令,令他带领军队进驻汉中,等待东吴行动,到时二家联合北伐干掉曹魏。这个命令,说明刘禅对自身实力认识得非常清楚,单纯依靠蜀汉是干不过魏国的,所以告诉蒋琬不要轻举妄动,而要和东吴联合进军。显然,一个无能的君王脑子是不会那么清楚的。
刘禅的情商也不低,他是懂得人情世故的。正始十年(249年),高平陵事变后,曹魏的大将夏侯霸是曹爽一党,害怕受到司马懿父子迫害,叛魏降蜀。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当年在曹、刘争夺汉中时被蜀将黄忠所杀,蜀汉是夏侯霸的杀父仇人。
刘禅知道此事会让夏侯霸心存芥蒂,于是在接见他时一笑泯恩仇,说:“卿父自遇害于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话就将仇恨化解,两军相争,难免有死伤,你的父亲也并非死于我父亲之手。
之后,刘禅话锋一转,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你看,我儿子还是夏侯家的外甥啊。刘禅的皇后是张飞之女,张飞的妻子出自夏侯家族,这不就是一家人嘛。
三言两语让夏侯霸感动不已,他从此死心塌地追随蜀汉,多次参与姜维北伐的战争,和老东家拼命。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教导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是亲近的意思,刘禅久居宫中,不问政事,自然亲近身边的人,而贤臣们在哪?
冬十一月,大将军蒋琬出屯汉中。
四年冬十月,尚书令费祎至汉中,与蒋琬咨论事计,岁尽还。五年春正月,监军姜维督偏军,自汉中还屯涪县。
六年冬十月,大司马蒋琬自还汉中,住涪。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将军费祎至汉中,行围守。
九年夏六月,费祎还成都。
十一年夏五月,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
古代交通、通信不便,蒋琬、费祎、姜维大部分时间在汉中等地屯田练兵、防御魏国,所以刘禅身边出小人是必然的,贤臣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功绩获得权力、地位,而小人们只用凭着自己离皇帝近,极力阿谀奉承,讨好皇帝就能飞黄腾达了。
蜀汉后期,刘禅纵容黄皓专政,姜维见黄皓肆无忌惮的擅摄朝政,启奏刘禅将其处死,但刘禅不同意,说黄皓不过是一小人,不用太在意,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
263年,姜维听闻钟会于关中治兵,于是上书给刘禅调兵遣将以作准备,但黄皓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的,于是刘禅也就没当回事,导致蜀汉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在魏灭蜀之战中,蜀将姜维倚仗天险坚守剑阁,而魏将邓艾领奇兵翻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降神兵直逼蜀都成都。当时,邓艾出奇兵杀到成都附近,一来人数不算太多,二来长途奔袭士兵体力、后勤保障都成问题。如果刘禅能组织力量拼死抵抗,给姜维回援的时间,不是没有机会取得胜利的。但是,当蜀汉群臣得知邓艾兵临城下的消息后,满朝文武一派主张逃到吴国去,一派主张往南边逃,主张坚决抵抗的几乎没有。谯周代表本地大族的投降宣言,更表明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刘禅,这说明,蜀汉集团已经丧失了抵抗意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刘禅想抵抗,恐怕自己的意志也无法贯彻下去。加上他并非那种性情刚烈,敢于一拼生死的主,做出投降决定也就不难理解。
至于刘禅的投降,根本原因是统治集团内部出了问题,这当然和刘禅胸无大志,贪图享乐脱不了干系。
刘禅投降了之后,姜维看到魏将钟会野心勃勃,和邓艾又有矛盾,挑唆钟会和邓艾的矛盾,再和钟会勾结煽动一起造反。先抓了邓艾,又准备杀掉各军主将,假借魏国郭太后名义,裹挟军队,割据蜀地。但是计划失败,各军哗变,钟会、姜维被杀。
刘禅投降以后前往洛阳,司马昭请他喝酒。这个时候司马昭早已是曹魏政权实际掌权人了,他的心思路人皆知嘛。
两人喝酒的过程中,司马昭就令奏响蜀乐。就如同当年四面楚歌的效果一样,蜀汉旧臣们全都泪湿衣裳,除了一个人,怡然自得饮酒作乐的刘禅。司马昭就问了:“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说完这句话,他手下一个旧臣郤正听不下去了,叫刘禅出去一起上个厕所。教他台词应该怎么说,什么时候应该流泪,刘禅也一一照做。
再一次司马昭约刘禅喝酒,又问了同样的问题。这回刘禅闭目做悲痛状,遥望蜀地,说自己对故国日思夜想。但毕竟是新演员,刘禅眼泪没挤出来,台词也很僵硬,司马昭看出了破绽,就问“何乃似郤正语邪!”刘禅惊曰:“你咋知道?”惹得众皆失笑。
乐不思蜀这事,我们看了第一反应都是,这个没心没肺的刘阿斗,昏庸至极。但笔者以为,这事刘禅做得却是大智若愚。作为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司马昭两次对他发问,这何尝不是一种试探?而刘禅的表现,不仅不是不会演戏,反而是戏中戏。就这样,刘禅在洛阳度过余生。
在南北朝时期,成都当地百姓修建了刘禅祠,从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观点看来,刘禅亡国,于汉是不忠,于父是不孝,这样的人不配拥有专祠。
但从客观上讲,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相对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刘禅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
当然,这不能掩盖他胆小懦弱,贪图享乐,胸无大志的本性。俗话说,时势造英雄,上天给了刘禅一个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机会,他自身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加上诸葛亮的早逝,更让刘禅无力实现其父亲刘备的遗愿了,他只能偏安一隅,在蜀地乐享太平。亡国后,被软禁在洛阳,他没有亡君的至死不渝的气节,他只能装傻保命,毫无尊严的度过余生。刘禅不是傻子,也不是昏君,在我看来,他就是一个平和温柔的普通人。
想了解更多人文历史,诗词歌赋,请关注各大平台“若森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