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孩子缺失“爱”就能说清亲子养育吗?

看到很多相似的问题青少年心理案例:一个青少年,各种作,各种情感淡漠的表现。讲到追溯源头是母亲离婚后,要强,努力、上进,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全力以赴供孩子上各种兴趣班,指望孩子出人投地,结果很少的时间在陪孩子,反倒是拼命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样,要怎么样……”于是,有一天,突然发现孩子出现了各种异常情况,对他人进行攻击。

我想说,在我们的心理辅导临床案例中,会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最终要么向外攻击,要么向自己攻击。向外的攻击是破坏行为,甚至触法;向内的攻击是自伤自残自杀,或者身体出现各种病症。

很多心理师、教育专家从源头诊断,给出结论:孩子缺爱。

在我的角度,如果单纯的定性为:妈妈对孩子“没有爱”,是片面了,苛刻了。

且不追究:“爸爸去哪了?”

单从客观来讲,必须得承认:妈妈对孩子有爱,有很多很多的爱。不然,她怎么会拼命扑在事业上去提升经济条件,从而给孩子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呢?她完全可以不要孩子,不管孩子,不教育孩子!对吗?

事实上是:妈妈对孩子的爱,在表达方式上,出了问题。最终使得孩子“感受不到爱”。孩子是凭感受而长大,成人是凭理智而强大。

妈妈给出的爱,并不是孩子想要的爱。好比兔猫互相做客,兔子请猫吃胡萝卜,猫请兔子吃鱼。

家庭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具备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人凭本能是给不出相对健全的“爱”!时代在变,农业、工业、信息产业到人工智能时代,吃不饱时代到不要吃的时代,每一代人的生存环境有巨大的区别,人的内在需求自然也有天壤之别。如何“匹配”,需要在正确理念下“及时变通”。

还有,需要去看到:单亲妈妈通常都面临着很多很多现实的困难,阻碍着她更有质量的育儿。

不是一个简单的“爱”缺与否就能说透心理困境青少年的成因,更不是缺爱补爱那么简单,在于具体的表现需要相应的互动来调整和修复。

当前大环境下,单亲妈妈现象越来越多,我们不能因咽废食,要具体的人、事,具体对待。所有的发生,总有一面是“最好的安排”,在给到人们“转机”,就看接下来如何“反脆弱”,即“反转”。问题发生了,我们需要去寻找“积极源”。

解决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从孩子心理营养入手,通过心理沙盘进行自性化整合;比如,从家庭养育上入手,父母在专业育儿师的指导下重构亲子互动模式;还有,父母的内心实际上住着一个“内在小孩”、“受伤小孩”,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开启“心理滋养”,陪“小孩”长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句孩子缺失“爱”就能说清亲子养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