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网发展历程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用户数以亿计,互连的网络数以百万计。


因特网概念示意图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最初阶段,因特网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ARPA,全称是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是隶属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管理局。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创建的第一个分组交换网,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小型网络结构非常简单,整个网络只有4个结点,是分布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州大学四所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


ARPANET网络示意图

这个最初的简单的ARPANET网络,所有要连接在该网络上的主机都直接与就近的结点交换机相连。

到了70年代中期,随着通信需求的增多,ARPA开始研究多种网络互连的技术,这种形式的互连网,就是后来因特网的雏形。

1983年,TCP/IP协议成为ARPANET上的标准协议,从此所有使用TCP/IP协议的计算机都能利用互连网相互通信。

1990年,ARPANET正式宣布关闭,完成了自己的试验使命。

第二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198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围绕六个大型计算机中心建设计算机网络,即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NSFNET是一个三级计算机网络,分为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这种类型的三级计算机网络覆盖了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成为因特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1991年,这一年是因特网的爆发期,网络不再局限于美国,世界上的大量公司纷纷接入到因特网。同时,美国政府将因特网的主干网转交给私人公司经营,开始对接入因特网的单位收费,开始了因特网的商业化

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因特网,逐渐形成了多层次ISP结构的因特网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或者也叫作因特网服务提供商,俗称“运营商”。

从1993年开始,由美国政府资助的NSFNET逐渐被若干个商用的因特网主干网替代,政府机构不再负责因特网的运营。

ISP拥有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的多个IP地址,同时拥有通信线路(自己建造或租用)和路由器等连网设备。任何机构或个人,只要向ISP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以从ISP获得IP地址,通过ISP接入到因特网。


用户通过ISP接入互联网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上网”,便是指“通过某个ISP接入到因特网”,换言之便是走哪个运营商的宽带连网。

IP地址的管理机构,不会把一个单个的IP地址分配给单个用户,而是把一批IP地址有偿分配给经审查合格的ISP。形象的说,就是机构只“批发”IP地址,不“零售”。

根据提供服务的覆盖面积大小以及所拥有的的IP地址数目的不同,ISP也分为不同的层次。


不同层次的ISP构成的网络

如上图,最高级别的第一层ISP的服务面积最大,一般都能够覆盖国家范围,都拥有高速主干网

第二层ISP和一些大公司都是第一层ISP的用户。第三层ISP又称为本地ISP,是第二层ISP的用户,只拥有本地范围的网络

为了使不同层次ISP经营的网络能够互通,1994年,创建了网络接入点NAPNetwork Access Point)。网络接入点NAP用来交换因特网上的流量,NAP中安装有性能很好的交换设备。

NAP又称为对等点peering point),表示接入到NAP的设备不存在从属关系而都是平等的。

除了NAP以外,目前比较大的第一层ISP是直接通过高速通信线路(2.5~10Gb/s或更高)和其他的第一层ISP交换数据,使通信更加快捷。

20世纪90年代,由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CERN开发的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被广泛应用在因特网上,促使了因特网的指数级增长。


因特网用户指数级的增长

最后,有两个名词需要区分一下。

internet互联网互连网,是一个通用名词,泛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形成的网络

Internet因特网,是一个专用名词,指当前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特定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族作为通信的规则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特网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