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美国人明确提出了“We Media”这一概念,中文翻译过来就是“自媒体”,并对其进行了非常严谨的定义。至此,“自媒体”这一概念进入大众视野。
按照『百度百科』解释,自媒体是指『普通大众通过网络等途径向外发布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传播方式』。
在宽泛的语义环境中,自媒体不单单是指个人创作,群体创作、企业微博(微信等)都可以算是自媒体。
从『初始阶段』到『雏形阶段』再到『觉醒阶段』,『自媒体』不知不觉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
这段二十来年的发展变化历程,恰好印证了马爸爸那句关于商机的名言——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来不及。
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大概率的情况是既『看不见』,也『看不懂』,更『看不起』——囿于以前经验和眼前的认知,在没有深度影响生活的情况下,人会有此自然反应。
这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一样,在他没有功成名就之前,外在的眼光是会有无视、无解、不屑这样一些成分的。
这也符合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在没有获得普遍认同之前,面对不被关注、不被看好、不被认同很正常,如果都能先知先觉的话,也就没了认知差异一说,或者也就没有『先吃螃蟹』先获益的肯能了。
从18年底学着认识『自媒体』,到现在两年半的时间,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思考的重点:
第一个问题:『自媒体』究竟是什么?
虽然有书面解释,但就像上学时读词语解释一样,只知道字面意思,对引申的含义和背后的含义还是朦胧——若隐若现,似懂非懂。
依照个人浅显理解,感觉应当可以理解为『把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的东西(可以是文字,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视频或音频),分享给有需要(志同道合)的人。』
这就好比聊天,最初是『面对面』聊,后来发展为『隔着听筒聊』,再后来是『隔着屏幕聊』,发展到现在成了『在平台上聊,想看想听的自行来围观。』
这其实是一种传播效率的变革,由『面对面』,到『点对点』,再到『点对面』,然后到『面对点』——你可以很轻易地找到感兴趣的内容,甚至不用找,自由人『服务到家』推送到你面前。
这其实与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样的脉络——以前『人找商品 』,后来『人选商品』 ,再后来『商品找人』,到现在成了『商品上门』。
认识到这一点,发现『自媒体』其实是个性化社交的一种方式——在海量的信息中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其它再好再精彩,但凡与自己无关,通通略过。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好『自媒体』?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有个网络大咖已经回答过了,概况起来有这样几个意思:
一是看兴趣——做『自媒体』没兴趣难长久,或者说会做得比较痛苦,这方面的反馈比较多,不赘述。
二是看精力——做『自媒体』看似光鲜,实则一点不轻松,尤其在被人『看不起』的阶段以前,全凭『熬』字诀挺着,得花大量的精力去琢磨、实践、调整、适应。
三是看条件——这一点大咖说的比较直白,『衣食无忧』的、『光脚不怕穿鞋』的,大概率可以做好,因为前者『不差钱』,不在乎没有人关注,反而『玩着就能把钱赚了』;
后者反正已经是『光脚了』,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没啥顾虑,放开手脚试一把,没准儿也成功了。
最难受的是,想把『自媒体』当作第二职业,但有前述三个限制性因素,很难做得称心如意,即使有,也不算常态,恐怕大多数还是处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状态。
其实也正常,在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环境中,『人人能做的事情』意味着『人人参与竞争』,优胜劣汰丛林法则的效应也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既然『人人能做』,反过来说也就是『一部分人肯定能成功,还有一部分人不一定成功』——现代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品尚且有良品率一说,何况手工操作?
第三个问题:自媒体要不要做?
这算是『自问』的一个问题,目前给自己的答案是『要做』,理由如下:
一说错过了『看不见』『看不懂』『看不起』三个入场阶段,再放弃『追赶的脚步』,将来会脱离这个社会的主流,最后成为被淘汰的那一部分。
这就如同支付习惯一样,已经发现新的手段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不了解、不学习、不参与,生活中就会一直没法习惯——比如,出门在外,得随时带着现金,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同理,大家都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不了解的话,就没办法分辨真假虚实,进而没办法获得更好的体验,通过参与其中,不一定成名成家,但一定可以帮助自己提升认知,至少至少可以减少『上当受骗』的几率——因为不懂而被忽悠的案例太多,此处略过。
二是可以倒逼学习。过去老师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实说的是『一招鲜』的问题。
『一招鲜』在信息不发达的环境中确实管用,所以曾经有『师傅教徒弟留一手』的传统,目的在于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信息发达了,『一招鲜』没了市场,逼着师傅边教徒弟边提升自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防止『还没教会徒弟,自己先饿死了』。
所以,『自媒体』逼着人必须常学常新、常学常鲜,『招招鲜、时时鲜、事事鲜』才有可能在信息的洪流中不被很快淘汰。
这种倒逼学习带来的效果,其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增加认知世界的更多种可能。
三是保持年轻的心态。有人说『你不像我所认识的其他中年人』,我问他『何以见得』,他回答『我所认识的中年人拒绝探究新事物。』
这话有些绝对,但老实说,自从参与自媒体以后,发现生活也好、职场也罢,真的可以不局限于眼前,或者说不局限于时间、空间等物理环境。
好多超出认知的东西,以前不会主动去关注、去了解、去探究,现在有了『自然敏感』,总想着『一探究竟』。
人的老化,本质上是脑袋上的问题,年轻的身体可以『老气横秋』,年迈的身体也可以『青春涌动』,心态年轻才叫做真年轻——这是一点小想法。
写在最后:『自媒体』能不能做,这是不言而喻的——大多数人参与的东西,了解一下没坏处;至于要不要做的问题,请参照前文所述,自行揣摩。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