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

三个端子,发射极(Emitter),基极(Base),集电极(Collector)。两种基本结构:NPN型和PNP型。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1张图片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2张图片

双极型晶体管是一种流控器件,电子和空穴同时参与导电。发射区掺杂浓度最高,基区次之,集电区最小(但和金属电极接触处的一小区域半导体高掺杂,是为了避免形成势垒);基区很薄,可以看成是由两个背靠背的PN结构成。

以NPN型BJT为例: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3张图片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4张图片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5张图片双极型晶体管正常工作时分为四个工作区域:正向放大区、饱和区、反向工作区和截至区。通过在双极型晶体管的三个电极施加不同的电压,可以控制其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区域。

 

当发射结正偏(V_{BE}> 0),集电结反偏(V_{BC}< 0)时,此时晶体管工作在正向放大区。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6张图片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7张图片发射结加正偏压,pn结势垒降低,有利于多数载流子(电子)从发射区流向基区,形成发射电流;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8张图片给集电结加上较大的反偏电压,势垒增大,p区的电子更容易流向n区,但n区的电子却更难流向p区(在B-C结边界,理想少子电子浓度为零,大的电子浓度梯度表明从从发射区注入的电子会越过基区扩散到B-C结的空间电荷区中,那里的电场会把电子扫到集电区中),这样才能保证发射区注入到基区并扩散到集电结边缘的载流子,被集电极收集形成集电结电流。

 

 基区必须窄的原因: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到达集电区而不与基区中的多子空穴复合,因此,同扩散长度相比,基区宽度必须很小。若基区宽度很小,那么基区少子电子的浓度n_{p}\left ( x \right )是B-E结电压和B-C结电压的函数。这两个结距离很近,称为互作用pn结。

双极型晶体管(BJT)学习总结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分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