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C(Remote Procedure Call):远程过程调用。服务调用者可以像调用本地接口一样调用远程的服务提供者,RPC 框架负责屏蔽底层的传输方式(TCP 或者 UDP)、序列化方式(XML/Json/ 二进制)和通信细节,而不需要关心底层通信细节和调用过程。
RPC 是一种技术思想而非一种规范或协议,目前流行的开源 RPC 框架还是比较多的,有阿里巴巴的 Dubbo、Facebook 的 Thrift、Google 的 gRPC、Twitter 的 Finagle 等。
随着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对项目进行服务化拆分
单体应用拆分成多个服务后的优点:
1.降低项目的臃肿程度,按业务维度划分服务后,各个团队专注于所负责的业务线,职责单一化
2.服务间解耦,各个服务可以安排合适的研发人员,独立开发,采用合适的技术栈和独立部署
项目服务化后也会引申出一些问题:
一个业务功能请求需要经过多个服务间调用才能最终完成,各个服务独立部署,无法像单体应用一样本地调用,我们要如何实现服务间的调用呢?
方式一:调用方和被调用方约定一个协议格式,通过Socket通信来传输参数,被调用方监听Socket,根据接收的参数调用本地方法
缺点:调用方和被调用方每次都要关注底层的调用细节
能不能调用层不关注这个细节?
可以,RPC框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它能够让调用方“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调用远端的函数(服务)”。
方式二:通过RPC框架来完成服务间的调用
PRC框架的职责是:
为什么要进行序列化?
在业务程序中,我们通常通过“对象”来操纵数据,但当需要对数据进行存储或者传输时,“对象”就不这么好用了,往往需要把数据转化成连续空间的“二进制字节流”,一些典型的场景是:
所谓序列化(Serialization),就是将“对象”形态的数据转化为“连续空间二进制字节流”形态数据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逆过程叫做反序列化。
怎么进行序列化?
在一个典型 RPC 的使用场景中,包含了服务发现、负载、容错、网络传输、序列化等组件,其中“RPC 协议”就指明了程序如何进行网络传输和序列化。
RPC-Client同步调用架构
所谓同步调用,在得到结果之前,一直处于阻塞状态,会一直占用一个工作线程,上图简单的说明了一下组件、交互、流程步骤:
1)业务代码发起RPC调用:
Result=Add(Obj1,Obj2)
2)序列化组件,将对象调用序列化成二进制字节流,可理解为一个待发送的包packet1;
3)通过连接池组件拿到一个可用的连接connection;
4)通过连接connection将包packet1发送给RPC-server;
5)发送包在网络传输,发给RPC-server;
6)响应包在网络传输,发回给RPC-client;
7)通过连接connection从RPC-server收取响应包packet2;
8)通过连接池组件,将conneciont放回连接池;
9)序列化组件,将packet2范序列化为Result对象返回给调用方;
10)业务代码获取Result结果,工作线程继续往下走;
RPC 的核心功能是指实现一个 RPC 最重要的功能模块,就是上图中的”RPC 协议”部分:
一个 RPC 的核心功能主要有 5 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客户端、客户端 Stub、网络传输模块、服务端 Stub、服务端等。
注:
stub
每个远程对象都包含一个代理对象stub,当运行在本地Java虚拟机上的程序调用运行在远程Java虚拟机上的对象方法时,它首先在本地创建该对象的代理对象stub, 然后调用代理对象上匹配的方法,代理对象会作如下工作:
与远程对象所在的虚拟机建立连接
打包(marshal)参数并发送到远程虚拟机
等待执行结果
解包(unmarshal)返回值或返回的错误
返回调用结果给调用程序
stub 对象负责调用参数和返回值的流化(serialization)、打包解包,以及网络层的通讯过程。
下面分别介绍核心 RPC 框架的重要组成:
一次 RPC 调用流程如下:
RPC 的核心功能主要由 5 个模块组成,如果想要自己实现一个 RPC,最简单的方式要实现三个技术点,分别是:
服务寻址
服务寻址可以使用 Call ID 映射。在本地调用中,函数体是直接通过函数指针来指定的,但是在远程调用中,函数指针是不行的,因为两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 RPC 中,所有的函数都必须有自己的一个 ID。这个 ID 在所有进程中都是唯一确定的。
客户端在做远程过程调用时,必须附上这个 ID。然后我们还需要在客户端和服务端分别维护一个函数和Call ID的对应表。
当客户端需要进行远程调用时,它就查一下这个表,找出相应的 Call ID,然后把它传给服务端,服务端也通过查表,来确定客户端需要调用的函数,然后执行相应函数的代码。
实现方式:服务注册中心。
要调用服务,首先你需要一个服务注册中心去查询对方服务都有哪些实例。Dubbo 的服务注册中心是可以配置的,官方推荐使用 Zookeeper。
实现案例:RMI(Remote Method Invocation,远程方法调用)也就是 RPC 本身的实现方式。
图 9:RMI 架构图
Registry(服务发现):借助 JNDI 发布并调用了 RMI 服务。实际上,JNDI 就是一个注册表,服务端将服务对象放入到注册表中,客户端从注册表中获取服务对象。
RMI 服务在服务端实现之后需要注册到 RMI Server 上,然后客户端从指定的 RMI 地址上 Lookup 服务,调用该服务对应的方法即可完成远程方法调用。
Registry 是个很重要的功能,当服务端开发完服务之后,要对外暴露,如果没有服务注册,则客户端是无从调用的,即使服务端的服务就在那里。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客户端怎么把参数值传给远程的函数呢?在本地调用中,我们只需要把参数压到栈里,然后让函数自己去栈里读就行。
但是在远程过程调用时,客户端跟服务端是不同的进程,不能通过内存来传递参数。
这时候就需要客户端把参数先转成一个字节流,传给服务端后,再把字节流转成自己能读取的格式。
只有二进制数据才能在网络中传输,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定义是:
这个过程叫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同理,从服务端返回的值也需要序列化反序列化的过程。
网络传输
网络传输:远程调用往往用在网络上,客户端和服务端是通过网络连接的。
所有的数据都需要通过网络传输,因此就需要有一个网络传输层。网络传输层需要把 Call ID 和序列化后的参数字节流传给服务端,然后再把序列化后的调用结果传回客户端。
只要能完成这两者的,都可以作为传输层使用。因此,它所使用的协议其实是不限的,能完成传输就行。
尽管大部分 RPC 框架都使用 TCP 协议,但其实 UDP 也可以,而 gRPC 干脆就用了 HTTP2。
TCP 的连接是最常见的,简要分析基于 TCP 的连接:通常 TCP 连接可以是按需连接(需要调用的时候就先建立连接,调用结束后就立马断掉),也可以是长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起连接之后保持长期持有,不管此时有无数据包的发送,可以配合心跳检测机制定期检测建立的连接是否存活有效),多个远程过程调用共享同一个连接。
所以,要实现一个 RPC 框架,只需要把以下三点实现了就基本完成了:
RPC 核心之网络传输协议
在第三节中说明了要实现一个 RPC,需要选择网络传输的方式。
图 10:网络传输
在 RPC 中可选的网络传输方式有多种,可以选择 TCP 协议、UDP 协议、HTTP 协议。
每一种协议对整体的性能和效率都有不同的影响,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网络传输协议呢?首先要搞明白各种传输协议在 RPC 中的工作方式。
基于 TCP 协议的 RPC 调用
由服务的调用方与服务的提供方建立 Socket 连接,并由服务的调用方通过 Socket 将需要调用的接口名称、方法名称和参数序列化后传递给服务的提供方,服务的提供方反序列化后再利用反射调用相关的方法。
***将结果返回给服务的调用方,整个基于 TCP 协议的 RPC 调用大致如此。
但是在实例应用中则会进行一系列的封装,如 RMI 便是在 TCP 协议上传递可序列化的 Java 对象。
基于 HTTP 协议的 RPC 调用
该方法更像是访问网页一样,只是它的返回结果更加单一简单。
其大致流程为:由服务的调用者向服务的提供者发送请求,这种请求的方式可能是 GET、POST、PUT、DELETE 等中的一种,服务的提供者可能会根据不同的请求方式做出不同的处理,或者某个方法只允许某种请求方式。
而调用的具体方法则是根据 URL 进行方法调用,而方法所需要的参数可能是对服务调用方传输过去的 XML 数据或者 JSON 数据解析后的结果,***返回 JOSN 或者 XML 的数据结果。
由于目前有很多开源的 Web 服务器,如 Tomcat,所以其实现起来更加容易,就像做 Web 项目一样。
两种方式对比
基于 TCP 的协议实现的 RPC 调用,由于 TCP 协议处于协议栈的下层,能够更加灵活地对协议字段进行定制,减少网络开销,提高性能,实现更大的吞吐量和并发数。
但是需要更多关注底层复杂的细节,实现的代价更高。同时对不同平台,如安卓,iOS 等,需要重新开发出不同的工具包来进行请求发送和相应解析,工作量大,难以快速响应和满足用户需求。
基于 HTTP 协议实现的 RPC 则可以使用 JSON 和 XML 格式的请求或响应数据。
而 JSON 和 XML 作为通用的格式标准(使用 HTTP 协议也需要序列化和反序列化,不过这不是该协议下关心的内容,成熟的 Web 程序已经做好了序列化内容),开源的解析工具已经相当成熟,在其上进行二次开发会非常便捷和简单。
但是由于 HTTP 协议是上层协议,发送包含同等内容的信息,使用 HTTP 协议传输所占用的字节数会比使用 TCP 协议传输所占用的字节数更高。
因此在同等网络下,通过 HTTP 协议传输相同内容,效率会比基于 TCP 协议的数据效率要低,信息传输所占用的时间也会更长,当然压缩数据,能够缩小这一差距。
具体使用哪一种要看实际的业务场景,各有优缺点,灵活站位。
HTTP协议,以其中的Restful规范为代表,其优势很大。优点在于:它可读性好,且可以得到防火墙的支持、跨语言的支持。
HTTP协议缺点:①首先是传输数据包有用信息占比少,包含了大量的HTTP头等信息。②效率低,传输相同的内容,时间长,效率低。③使用HTTP协议调用远程方法比较复杂,要封装各种参数名和参数值,在易用性上没rpc强。
1.主要的关注点就在于,基于http协议的resultFul风格的接口调用和rpc的传输协议(比如使用tcp协议)的一个区别。但是所谓的效率优势是针对http1.1协议来讲的,http2.0协议已经优化编码效率问题,像grpc这种rpc库使用的就是http2.0协议。
2.成熟的rpc库相对http容器,更多的是封装了“服务发现”,"负载均衡",“熔断降级”一类面向服务的高级特性。针对服务的可用性和效率等都做了优化。单纯使用http调用则缺少了这些特性。
https://developer.51cto.com/art/201906/597963.htm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26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