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建立引导在学校,培育在家庭?

    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效应"。一栋大楼,如果有一扇窗户破了,没有得到及时修理,那么人们会发现,过不了多久,这栋楼的其他窗户就会破得比较快,且增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人们看见破损的窗户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会有意无意地增加破损行为。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儿童习惯及行为的养成上同样存在。如果一个儿童,开始时有一些不良习惯,家长不加以重视矫正,那么你会发现:他身上的坏习惯会逐渐增多。比如开始时可能只是马虎,后来你会发现他浮躁、懒惰,不爱思考,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有的家长寄希望于孩子长大一些,懂事后一些坏习惯会慢慢消失。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些习惯固化下来以后,会引来其他坏的习惯,并逐渐增多。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实际教育生活中比比皆是。

    儿童的教育要趁早,习惯培养更要趁早,对不良习惯的矫正及良好行为的建立也要趁早。教育,用陶行知的话说,一言以蔽之: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儿童,有良好的天资,而无良好的习惯,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天资一般,习惯较好,他也很可能取得成功。因为天资在不断良好习惯及学习的加持下,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掘。

    心理学上有"破窗效应",也有"马太效应”。"破窗效应"对应的是每况愈下,越来越差。"马太效应"对应的是强者恒强,越来越强。在儿童的教育中,也有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

    比如那些从一开始就注重了习惯培育,发展了独立自主的儿童,随着他们良好习惯的逐步建立,不管是学业成绩、智力发展,还是品德、意志,人格发展等都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良好的习惯,独立与自主,较好的意志品质能够使他们获得学习等方面的成功。这些成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动力,因此他们越来越愿学,越来越乐学。

    当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越强,投入的精力越多,他们获取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一定是主动在学,且乐学。这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反之,则是"破窗效应"。因此,儿童的教育,一定不是一来就去拼成绩,而是注重良好习惯的培育,注重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健全均衡发展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各方面发展是一体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书写差,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不认真就能概括的。他还可能是习惯差,这是培育的问题。他还可能是手的精细动作的发展差,手的精细动作发展差,又涉及大脑的神经发育得到的刺激较少……

    总之,儿童的一个问题,往往涉及到他整体身心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往往发现:优秀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好且均衡。糟糕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较差。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培育,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综合考虑他的身体、心理,家庭环境,教养方式……

    儿童的健康成长,当然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建立。比如生活整洁、有条理;工整书写、预习复习;热爱阅读,善于思考等。可以说,有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良好的发展。

    我们总是说,要培养一个主动、自觉且自律的孩子。那么,良好的习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前提。习惯恰如人生发展的导航仪,良好的习惯导向独立、主动、自觉的人生。所以,对于儿童良好习惯的培育,可不慎欤?

    儿童良好习惯的引导与培育,学校当然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一个儿童是否建立起良好习惯,并不取决于学校,而是取决于家庭,取决于家庭中的父母如何引导培育

    因为一个良好习惯,绝不是三天两日,甚至一两个月就能养成,它需要经年累月,甚至在整个小学阶段不断地督促、巩固乃至修正、鼓励中形成。儿童习惯建立难,难在幼小的儿童,其大脑额叶皮层神经自控发育的不完善,决定了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习惯的建立,正是家长的督促与陪伴,一点一点地发展他们的自控,不断增加大脑额叶皮层间神经之间的联接。大脑额叶自控的发育完全,直到青春期至成年初期才会完全成熟。所以,不要相信一个儿童会完全自觉,那就是一个谎言。

    对于一个本身具有很多坏习惯的儿童而言,要矫正不良的习惯,建立新的习惯与行为模式,更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男孩子,其语言、智力发展本来就稍后于女生,再加上习惯不好,其发展境况可想而知。

    因此,对儿童习惯的培养,应抓住1一3年级这个关键期。因为这个时期儿童自主意识弱,可塑性强。4一6年级,应是习惯巩固形成期,也是主动、自觉发展的萌芽期。2022.10.3

你可能感兴趣的:(良好习惯建立引导在学校,培育在家庭?)